乌鸦,是我小时候在乡下常见的一种鸟,我们那里通常叫它“黑老鸹”。它把窝常常筑在高高的大榆树和大槐树上,想掏它技术难度非常地高。在我早年的印象中,“乌鸦”似乎不是一种什么好鸟。那时最常听到的说法就是,“天下乌鸦一般黑”和“喜鹊报喜,乌鸦报丧”或“乌鸦噪,祸来到”等。
在那个“万里江山一片红”的年代,好像一提到“黑”,便是一种不祥之兆,什么“黑社会”“黑五类”“黑分子”“黑心肠”等等,更不要说再长一张“乌鸦嘴”了。仔细想想,其实,黑白本为自然之色,黑就是黑,白就是白,黑白与是非曲直又有何关系?只是有人爱颠倒黑白罢了。更何况乌鸦也只是外表黑,它的叫声嘶哑,不太符合有些人听的习惯罢了,但这是造化,能怨得乌鸦吗?
可是,读过古书的人便会知道,在唐代以前,乌鸦在我国民俗文化里是一种具有预言作用的吉祥神鸟,当时有“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历史传说。只是到了唐代以后,才有乌鸦的叫声主凶兆的说法。无论凶吉祸福,“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它在我国儒家传统文化里始终是“孝”和“礼”的象征。因此,乌鸦又好像成了“孝鸟”的形象,而且几千年来一脉相传。被称为我国文学史上“五大情文”之一的李密的《陈情表》,其中的“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便是很好的明证。
由于乌鸦生性具有聚合成群的特点,于是成语中便有了“乌合之众”的说法。“乌合之众”常用来形容没有组织、没有训练、像群乌鸦似的暂时聚集的团伙。其实,在自然界中,乌鸦是我们比较常见的最抱团的鸟类,也是最擅长打群架的鸟类。它们面对任何可能的危险,都会互相呼应,快速聚集,为了共同的利益而不顾个体的性命。这和那些斤斤计较贪生怕死遇事多先考虑自己的患得患失的同胞们相比,多少还有些令人仰望或肃然起敬的感觉。
在我国古代诗词里,“寒鸦”“暮鸦”是很常见的意象。如唐人李商隐《隋宫》中的“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宋代张舜民《村居》中的“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辛弃疾的《鹧鸪天》中的“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和元代白朴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等,“乌鸦”总给人一种凄寒孤冷衰败和死寂的特点。古人还非常喜爱画“雪后寒鸦图”,借此渲染孤寂空旷辽远的意境。
都说“天下乌鸦一般黑”,我们经常看到的乌鸦,确实都有一身乌黑的羽毛。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据说,非洲的坦桑尼亚就有三种并非全黑的乌鸦;一种叫做斑驳鸦,颈项上有白色的圈,胸部是白色的羽毛;另一种叫白颈大渡鸦,颈部和背部都生长着月牙形的白毛,非常好看;还有一种叫斗篷白嘴鸦,嘴是白色的。最令人惊奇的是:在日本有人竟发现了一只全身皆白的真正的白乌鸦!据报道,这只乌鸦之所以“与众不同”,按照鸟类专家的说法,它很可能是遗传基因发生了变异而造成的。
记得先前小学语文课本里有则“乌鸦喝水”的寓言,模糊中好像记得出自古希腊的一本民间故事集《伊索寓言》。 说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看到了一个瓶子,瓶子里有些水。可是水并不多,而且瓶口又比较小,乌鸦试了几次都未能喝到水。这该怎么办呢?乌鸦很是着急。正当无计可施的时候,它突然间看见瓶子旁边有许多小石子。于是,乌鸦想出个办法来了。它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叼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随着小石子的增多而渐渐升高,乌鸦终于喝着水了,它非常高兴。
同是乌鸦,国人先前关注的似乎只是乌鸦的外表叫声形象和习性等一些外在的东西,而西方文化里则讲到了乌鸦的智慧。这不仅让我想起我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精卫填海。据《山海经》记载:“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这段记载的话,意思是说在古老的发鸠山上的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的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爪,它的叫声好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它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后所化。精卫鸟经常衔来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一次又一次地投到大海里,它想把整个东海填平。
精卫这种为了即定的目标坚毅不拔奋斗到底的决心和意志,的确感人至深。但仔细想想,且不说从今天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角度看是否正确,也不说为了游玩和生活的追求有没有这种必要,就说只是靠树枝石块和鸟嘴来填平东海的想法和做法就是多么的幼稚与可笑啊!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而又充满自信的民族,很早就有了“人定胜天”想法和做法。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多少代人曾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前赴后继。《列子·汤问》里还有一则“愚公移山”的寓言。它给我们讲述了一位年近九旬的老愚公苦于面山而居出行困难的境地说服家人子孙世代挖山的故事。据说,当时就有河曲的一位智叟讥笑劝阻,而老愚公却不为所动,以子孙无穷来反驳。最终,感动了天帝,派天神将山挪走了。
无论是“精卫填海”,还是“愚公移山”,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好像强调的都是精神作用。既不讲做法,也不论效果。
不是吗?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的做法可以说是如出一辙,至于后果,那也是显而易见的。东海依旧是碧波万顷,太行王屋二山按故事里所说,虽然挪移了,但毕竟也是依靠神力的帮助。作为一个无神论者,用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句话就是“见鬼去吧,还骗谁呀!”试想,连我们自己都不信的东西,还在一代一代地教育我们的后人,作用一定会大打折扣。
我倒是喜欢“司马光砸缸”一类的历史故事。据元末·阿鲁图《宋史》记载:“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翁,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面对小朋友的失足落水,众人慌忙中离开了。小小年纪的司马光,却表现出遇事沉着冷静机智聪慧的特点,令人称奇,值得赞颂。
前不久,我看到一幅漫画,内容画的也是乌鸦喝水。一只大瓶子里有小半瓶水,一只乌鸦累得满头大汗,拍打着翅膀衔来一粒石子正往大瓶子里投。瓶底好像已有三四粒,但水位距离瓶口尚远,按照这种做法,想喝到水仍需时日。可立在瓶口壁上的一只乌鸦,却用根细管在悠闲自得的喝着水。于是,那只飞了好几来回、累得气喘吁吁、还未喝到水的乌鸦急了,大声说道:“你这家伙怎么不按套路出牌?”
我忽然间想到,“套路”是什么玩意儿?它是怎么出来的呢?上网一查,“套路”原指编成套的武术动作,后来泛指成套的技巧、程式、方法等。它是人们在具体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那么,漫画中那只乌鸦所说的“套路”又是什么呢?它又为什么说对面的乌鸦不按套路出牌呢?
稍加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乌鸦所说的套路就应该来自于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乌鸦喝水”故事。乌鸦通过抛投石子提高水位的办法喝到水,可以说是够聪明的了,我们的先人荀子在《劝学》一文中不就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吗?对外物的利用,可以说是我们人类发展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的智慧。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人类的思维方式也在发生着转变。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不但要考虑其可能性,而且更应该考虑其可行性;不但要思考其可行性,还要讲究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速度和效率,更要讲求最终的效果和效益。
“ 不按套路出牌”,有时就是一种创新。对于做事而言,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才是最终目标。陈旧的套路,就是要敢于打破 ;只有冲破了所谓的套路和框框,才能获得新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到改革的时候说,改革就是要突破固有的利益格局,最大地释放内需潜力,要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的弊端,要不断地清理有碍社会公正的规则,而且要使“明规则”战胜“潜规则”,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这一系列提法都彰显出不在也不能再按老套路出牌。
创新难,改革更难。几千年的旧思维,安于现状的老习惯,能有水喝就可以抱残守缺。那种随心所欲不思进取不计后果不讲效益的老做法,应该换换思维调调方向讲讲整体效益了。
说了一大堆,看是说乌鸦,其实乌鸦那里有这么多道道,是人赋予了乌鸦的各种意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就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原谅我这个老鸹嘴,“呱呱呱”地聒噪了半天,让人如坠五里雾中,不知何云。乌鸦飞走了,留下一段难听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