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省六枝特区底大湾有一座孤峰,山上有一座始建于唐代的佛寺,名曰九龙寺,僧人这么说,却不见碑匾。登上这座孤峰,若恰值日薄西山,举目西望,能够如同在贵州的任何一座山峰上一样,使人不由感慨:若非是在黔地,毛泽东也绝写不出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样壮美的诗句。
世界各地的群山,深入其中,或凶险,或逼仄,或高危,或严寒,无论如何,总是能赋予人们某种力量。或压缩来人,使其蓄势迸发;或抻展来人,使其富于张力,坚韧不拔。每一个要去的目的地都还算得上是一个去在。然而在黔地,每一个去在都使人感到这是一个陷落。头上是使得贵州永远难见天日的云霾,群山也绝无营造一个去在的摸样,只有要将来人隐没的氛围。这就是对民谚“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真实而又深刻含义的诠释。
这样的思想感情,不排除是由于来人远离家乡、亲人的孤寂与思念所产生;也不排除人们缺乏每天都要从头跃起的激情与豪迈。
黔省处处天堑,资源矿产也不算富藏,但黔地给了毛泽东“从头越”的激情与豪迈,也一定给了毛泽东极大的灵魂战略纵深,否则他率领的那支衣衫褴褛,游走四方的队伍,无法创建一个广大而又崭新的国家。
这个国家正在克服黔省无所不在的天堑,----筑路,高速公路、铁路、信息宽带都在延伸。当人们不再顾忌群山要将人们隐没的时候,人们的每一天该从什么地方从头跃起呢?且不去想它,只确定那“从头越”的激情与豪迈切不可丧失。
这样一个“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省份能给毛泽东极大的灵魂战略纵深,也能给人们“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人生骄傲。
荣奂 201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