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看了我前一篇日志(《家教“战争”》),评论说:“很有道理,可是家长往往很难做到。”,我想多数家长是这样的。“站在白云上唱天濑之歌”,这个是我老婆给我的讽刺评论,也有个朋友评论:“放养吧!”---我明白她不认可我的观点,但我觉得这个挺有趣,于是我回复:“放养才是正道,现在都太圈养了”。
关于儿童家教历来争议纷呈,家长中正反双方都能举出无数的例子来佐证自已的观点:涵盖所有的名人和他的上几代,远到孔孟、华盛顿、爱因斯坦......近到朗朗、普京、奥巴马、.......,似乎只要走他们父母一样的路就能把孩子培养成他那样,其实每个孩子和家庭都独一无二,孩子以后的路和家教不能说没有联系,但是绝不是最直接的关连。家庭、社会、机遇、胆识、个性形成高度复杂的环境,孩子最终走到哪里,95%由自身因素和所处环境决定。现在家长的毛病是把5%“家教”几乎列为小孩后面的路的95%决定因素,因此才有太多的痛苦和无奈。
我的观念是比较放任的那种,所谓“放养”、我老婆的观念是“圈养”,我儿子就在我们俩“放养”和“圈养”中慢慢长大。相信很多家庭也都是这样吧。
有时我想:要是儿子由着我的“放养”方式来,凭着他的喜好来学习和做事,童年会是比较放松和快乐的,我和儿子关系比较融洽,极少冲突,可以算是个例子吧,但也许成绩会不怎么样,以后也许会十分散漫,变成“野人”,做不成什么事,这也是我老婆一直这么觉得并对我十分不满的。但是如果由我老婆的“圈养”方式来,事事强制他,向某个典范学习,尽量少玩,多学知识和才艺,也许学习成绩会比较好,才艺上也会比较突出,也许以后会成为某一方面的XX家,但童年就没什么快乐和自由可言,会十分压抑,个性发育可能不健全,这是我一直这么觉得的。
这样,我们的争执就集中在孩子“各种可能”的“未来”上,这就涉及了一个家教是着眼“现在”还是着眼“未来”的问题。我着眼“现在”,老婆着眼“未来”,于是在这两个问题间我们便经常走不到一块儿。“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也许才是正确家教方式,但这里便有个偏重的问题,“现在”重要还是“未来”重要?看到这里,许多中国家长毫无疑问都会觉得“未来”重要,家长所有的劳苦都为了孩子的“将来”!于是回到了千百年来的教子怪圈:为“未来”牺牲“现在”。可是现实世界里许多孩子最终往往不能按家长事先设定的轨迹走,于是各种各样的新的痛苦,一辈子永无宁日。我总是觉得:一切“未来”都只是一种假想,尚在不可知之中,我们可以把握的是“现在”,现在“痛苦”不能保证未来的“幸福”。现在“幸福”不能肯定未来就“不幸福”,我们只能设法让现在尽量幸福。“先苦后甜”的看法其实是不合逻辑的,多少人“苦”了一辈子,到了“甜”那天怕是快要入土了。很难想象无趣而压抑的童年能给孩子带来灿烂未来。
有一种很可怕的现象是:绝大多数的家长甚至老师都有意或无意地把学习当成一个苦差事(只要从眼神和语气中就能感知出来),于是,既然是苦差事,那小孩就肯定不愿意主动去做,只能由大人押着去做,便有了各种逼廹和反抗。儿童教育应该更讲究熏陶启发,而不是强制填鸭。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让学习成为乐趣才有可持续性,让学习、阅读成为人生的负担就是教育的失败,不管是家教还是学校教育。
“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影响格局”,那些卓越的名人,他们所走的路多数未必是他家里给他设定的,他们一样有各种弱点和不足,唯一的一点是:他们都有着与他们的兴趣相适应个性,不是因为他在童年学了很多与他兴趣无关的技术,我还是坚持更多的“放养”,更少地“圈养”。
(高世麟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