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各个年代人们的世界观念之二

发布时间:2022-12-03 12:34:31

60年代出生的人

60年代出生的人说,保尔的精神令他们久久深思;童年和少年时代,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是红色的:红旗、红太阳、红像章、红宝书、红袖标、红领巾、红标语等等,还有与红色相关的革命理想、革命意志、革命豪情和革命斗争。没有选择地深深地迷醉在一种神奇的气氛里。到处是革命宣传画、革命标语、毛主席像、毛主席语录,大批判专栏上的大字报小字报、黑板报、革命小人书,还有高音喇叭里的亢奋激昂的社论、革命歌曲,所有这些都营造了一种温暖的、令人激动的氛围:祖国大地在党和毛泽东思想的万道金光照耀下,到处莺歌燕舞,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有翻滚的稻浪,有沸腾的工厂、还有威武的解放军战士保卫边疆。在社会主义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同志之间总是互相爱护、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即使有天灾,也是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关怀领导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定胜天,军民共同奋战,谱写着一曲曲抗灾救灾的胜利凯歌。人们一律精神抖擞,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英明指引下,一面同地、富、反、坏、右、走资派、苏修、美帝和一切阶级敌人作斗争,一面是辛勤地劳动着、战天斗地奋斗着。克服种种艰难险阻,不畏惧任何敌人,每天都在向着光辉灿烂的共产主义伟大目标高歌猛进。坚信广播里传来的坚定激昂的声音:“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总之,这些小孩子所经历的以声讨和文字批判为主的斗争方式以及斗争程度并没有破坏身处温暖世界的总体感觉。

60年代初出生的人还当过红小兵、红卫兵,也要和大人们一起参加革命斗争。写儿歌,写黑板报,写批判稿参加革命大批判。学工、学农、学军,搞社会调查,听先进人物做报告。还参加很多其他的集体活动,比如游行。忆苦思甜,那时天天讲阶级斗争,有激情、悲壮和崇高的情感体验。正是这种体验带来的精神上的充实感冲淡和平衡了那个时代食物和物质的简陋及匮乏。现在回头看来,也许这种有着一致的信念和利益的同质群体中的充实感和彼此的认同感正是少年时代的精神美味吧?这里且不论这种信念是否激进、虚妄、愚昧、荒谬、可笑。生长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吃的主食里有一半儿是窝头,可偶尔还是可以吃到些好东西。

他们的父辈或者在激情中燃烧,或者在被激情煎熬,根本无暇顾及他们的成长,因而他们的童年是少有管束的。那时倡导“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所以他们的课业很轻。批“师道尊严”,使老师不太敢管他们。那时更谈不上有现在的升学和竞争的压力。所以除了在学校参加各种革命活动以外,他们仍然有充裕的时间在街上、在乡间的野地里、在未被污染的小河边尽情地无忧无虑地游荡玩耍。他们从小就接受忆苦思甜的教育。小学一年级语文中的一课是《翻身不忘毛主席》:“爷爷七岁去要饭,爸爸七岁去逃荒。今年自己也七岁了,高高兴兴把学上。翻身不忘毛主席,幸福不忘共产党。”他们还经常被告之:“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被压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孩子总是饥寒交迫。你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是那么地幸福。”这一切使他们确信他们是在党和毛泽东思想的阳光雨露滋润哺育下茁壮成长的幸福的儿童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现在,他们都是当父母亲的时候了,有的也当上爷爷和奶奶了,面临教育第二、三代的艰巨任务。还要操持家庭的繁重生活。也是不容易的一代。

阅读更多思想钩沉,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