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愤青就有希望

发布时间:2022-11-20 17:00:49

在中国什么报纸卖得最火?《参考消息》。在美国,卖得最好的报纸是什么?《今日美国》。《参考消息》基本上只做国际新闻,而《今日美国》基本上只做国内新闻。

美国人不太关心国际新闻,他们认为,美国就是世界,这是典型的“大爷”心态。美国人喜欢的新闻顺序是州、国、世界,《今日美国》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排列的,中国还不是这样。曾看过一张反应九十年代大学生活的照片,内容就是学生们挤在报刊栏前,看最新出版的《参考消息》。

一个重视国际形势的民族是有希望的,也是愤青多产的。出现愤青是一件好事,至少还有人因为社会危机而锁起双眉,至少还有人因为不平国家际遇而热血呐喊。

中国自古不缺愤青。汉朝时,有“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还有投笔从戎、亲率三十六人号令西域诸国的班超。如果有个愤青言语排行榜,西汉陈汤的“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绝对可以高居首位。愤青多的时候,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勃发的时期。愤青代表一个国家的未来,他们是朝阳。如果哪个国家拥有这样庞大的群体,这个国家就有希望。

唐朝或许是愤青较少的朝代,类似于现代的美国,繁花似锦的长安城下,是容不下愤怒的。刚性的愤怒少了,脂粉气就上浮。当唐明皇穿上戏服,在宫廷里依依呀呀的时候,一个强健的时代结束了。后来,唐宪宗时期,装神弄鬼,愤青出现了,就是韩愈。他看不惯了,吼一嗓子,上了道《谏迎佛骨表》,讽刺皇帝。结果,朝奏夕贬,被逐出朝廷。愤青不能发声了,这个社会就差不多了。

到了宋朝,强敌压境,愤青辈出,宋朝的悲哀在于愤青不能影响庙堂,更不能执掌庙堂,于是,愤青之愤变成悲愤、孤愤。中国人的精气神是一代不如一代。

缺少愤青受凌辱

北宋时期,文化昌盛,经济殷实,外患频繁。当时,文坛多么热闹“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家分”,光苏洵、苏轼、苏辙这一家三口,就比现在的超男、超女还要热。北宋时的开封,相当于现在美国的曼哈顿、法国的香榭丽舍,老祖宗们在里面夜夜欢歌,逍遥的不辨南北。相比之下,英格兰处于割据状态,法国开始建立,沙俄刚刚信仰东正教。正所谓“风景这边独好”。

在这个繁华的背后,却有另一番光景。自打秦始皇起,中原政权一直处于与游牧民族文化激烈的争夺中,北宋时期尤甚,北方有契丹建立的强辽,西北有党项建立的西夏,西南有吐蕃,北方后来又有女真建立的金。

中原大地一直在这种”国际”大格局下血火交融。两汉时期,汉政权通过和亲政策,积蓄实力,武帝突然大举讨伐匈奴,终于冲开血路,成就大汉的荣光,而北宋只能蝇营狗苟,饱受**。这是为什么?

一是政治眼光,二是制度选择。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起初颇有雄心,南征北伐,弄得一块好江山,幽州之战后,赵宋王朝开始对自己的战略目标进行调整,最终导致北宋止步于幽燕之地。纵观整个宋朝,战略目标非常狭窄,缺乏全局观。虽然愤青辈出,文有寇准,武有杨业,可他们的愤怒不过是匹夫之怒,皇帝老儿不好这一口,于是,注定一个苟延残喘的宿命。

北宋重文轻武政策,更是将汉族的尚武精神连根拔起,从此,文武分途,才智杰出之士竞相弃武学文,结果,血性丢掉了,再也出不了像卫青、霍去病那样的愤青。

对于人类群体来说,为了土地、资源、水源、财富、人口而争斗,乃至征伐,有史以来,不绝于书。回首历史,的确是要符合丛林法则,以实力讲话。

当一个国家强健之气不在时,离灭亡之途也就不远。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宋钦宗、宋徽宗及后妃、皇子、公主等三千多人被俘虏,另俘虏宫女、官女、民女等共1。5万人,掳至大金国土,大部分当妓女。这是一个失败国家的真实写照。

现在,我们远远脱离北宋的积贫积弱,但是,所处环境并不比北宋好。北宋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可以躲在一小块地方里,自我发展,现在,中国进入工业化后,必须走向海洋,但是,这些通往海洋的道路,我们并没有掌控。马六甲背后有美国操纵,苏伊士运河基本控制在美国手里,东海向洋处,更是美日联军的天下。

中国现在活的比较滋润,一是也许要“归功于”拉登发动的“9。11”,直接导致美国围堵中国政策突然转向;二是要感谢华尔街那帮贪婪之徒,它们耗损美国本身的元气。这是时机,是中国的大国之运,运气既然可以来,也可以走。就像在赌城拉斯维加斯,你赢了几把,不代表你可以一直赢下去。如果你一定想赢下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变成赌场老板。

环境逼出愤青来

愤青似乎很不招精英待见。究其原因,愤青喜欢赤裸裸的情绪表达,浑身是胆,满腔热血。精英们已然得到利益,有人躲在阁楼里玩儿小资,有人获得绿卡,换了马甲,有的人还在以尊严博得权利。在他们看来,中国已经繁花似锦,平安无事。想吃啥吃啥,想喝啥喝啥,嘴贫没词时,可以到乡村走走;腰包没钱时,可以去道上混混;眼界变窄时,还可以去美国嘛。他们痛恨愤青,因为愤青干扰了他们的情调,正如睡眼惺忪之际,被人敲响了温柔乡里的小门。

于是,精英骂中国人很情绪化,动不动就抵制这个、抵制那个,人没情绪,还是人吗?被人家打了,我们不反抗;被人家骂了,我们不吭声,这叫理性?这是奴性!一些精英们深受美国毒害,总感叹中国这么个大国,为何不能像加拿大、澳大利亚那样和平冷静,与临为善?

哪个国家不想和平永驻?哪个民族又希望日日烽火?中国选择东亚这片历史上就战火四起的土地,必然要选择以自己的方式,适应这个环境。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长达数千年的对抗、竞争,早已铸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和表达方式。一片土地从来就是在血与火中来混翻滚,你却要求这片土地的人冷静下来,耐心聆听西方的赞美诗?正如同你要求伊拉克人坐到孔子学院里,研习琴棋书画一样荒唐。

中国立国之初,曾经想以一种和平的方式,完成崛起,但是,夹在美苏两大势力之间,加上美苏都对中国发展抱有戒惧之心,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国进行干涉,这一切使得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不可能。可以说,中国的愤怒,就是被美国(有时包括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逼出来的。

中国与美国不同,美国长在一个孤独的土地里,周边没有强国,进可以取世界,退可以守祖业,所以,它的“孤立主义”和“门罗主义”,可以交替进行;中国也不像欧洲,一千多年来,他们打来打去,大家都知道,想灭掉谁都不行,所以,英法百年战争,输输赢赢,并没有割地赔款的大伤大痛。中国就不同了,几千年来,总是烽火不断,不是被放血,就是被断肢,甚至是亡国灭种,所以,中国懈怠不得。北宋曾经懈怠过,最终仓皇南逃,变成偏安一隅的小朝廷,“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是历史血的教训。

阅读更多时事评论,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