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师说说课稿范文集合7篇

发布时间:2021-12-27 18:25:26

有关师说说课稿范文集合7篇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人喜欢在朋友圈上发布说说,用于记录和分享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你知道什么样的说说才有创意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师说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师说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1、能用轻松愉快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理发师》。

2、能主动地参与到在表演的过程中,并从中体会劳动带来的乐趣。

3、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的强弱变化,并能在歌曲中正确的演唱。

教学重点:用轻松愉快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并适当的表演

教学难点:感受音的强弱变化

教学内容:表演并演唱歌曲《理发师》

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

教学设计

一、谜语导入

谜语:手

二、聆听

1、初听,老爷爷在做什么?出示课题

2、教师范唱,剪发时都发出了哪些声音?都是什么发出的?用动作模仿出来。

3、再次聆听,教师表演

4、学生动作模仿:当音乐中出现这些声音时用动作模仿出来。

5、读歌词,感受歌曲节奏及音的强弱。

三、学唱歌曲

1、随音乐模唱歌曲旋律

2、解决歌曲中的字音及”哎”字的情绪。

3、完整演唱歌曲

4再次完整演唱注意声音的控制

5、表演唱,用声音和动作表现出老爷爷此时的心情

四、音乐实践活动

1、个人表演

2、师生合作表演

3、生生合作表演

4、小结

五、总结

师说说课稿 篇2

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韩愈的《师说》。

《师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第一板块“求学之道”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灵活自然的叙述和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阐述得极为深刻,令人信服。

这次教学的对象是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但是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他们仍然有畏难心理。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看,高一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师说》是一篇探讨从师学习原则的文章,其中的观点对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

在分析完教材与学前,我来说说我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学生能积累、掌握“师”“传”“从”“道”等几个常见文言实词以及 “之”“其”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常见的文言句式等

②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质疑、讨论和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使语文课堂更具开放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并且熟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确定为学习正反对比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水平,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次教学设计,我将遵循以上指导思想,注重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我将通过点拨法,即点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还有归纳法,即对文中重要的实词以及虚词的用法进行归纳,来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而学生通过诵读法、圈点法,提问法以及课堂巩固练习来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过程。我将分两个课时来进行我的教学。我主要讲的是第二课时,但为了使教学过程完整,我会稍带补充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讲诉程门立雪的故事,引出尊师重教的思想,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二)听读课文 整体把握

这个环节主要是梳理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大意,解决字词问题,这是我上课的重点,也是我第一课时的内容,在这里我简单的介绍一下。

在这一课时中,我首先会向学生介绍有关“说”这种文体的知识,也适当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其次,和学生一起解决文章的字词问题,包括各种实词虚词的含义以及常见文言句式的分析,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全文翻译,把握本文中心思想。最后,学生诵读课文,加深记忆和理解,也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下面让我详细说说我的第二课时,也就是本课的第三环节。

这个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内在结构,同时揣摩语言,关注文章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的写作特色,这也是我上课的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有这样几个问题:

1、课文的中心论点?

通过上一课时的梳理,我想这个问题学生并不难回答说出来,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作者在开篇就提出来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2、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后,能够大致明白作者在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所选取的角度是不同的,但还不能完全明白这种内在结构。这时就需要老师的引导了。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实际上是作者从正面来论述这个中心论点,这里面包括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接着我就可以问学生,那么在作者看来,我们为什么要从师,我们又应该向谁从师。这样启发之后,学生就明白了,我们从师是因为老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而从师的标准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有了第一段这样的启发,我想学生很快就能够明白,第二段实际上是作者从反面来论证的,作者认为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那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几方面进行了论证?

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锻炼搜寻有效信息和归纳的能力。要求学生将几方面的对比关系一一列出,并用课文原文回答作者通过每一组对比得出的结论。比如说通过古今的对比,作者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当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找寻中明确对比论证所具有的使用效果,并鼓励学生在习作中使用。

4、在第三段作者引用了孔子的言行,那么他是想阐述什么观点?

这个问题并不难,作者通过圣人孔夫子的言行,就是要说明,圣人无常师,这也就教导学生学习应该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当然,提这个问题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这里所运用的另一个论证手法,这就是举例论证。

最后一段是作者阐述写作原因的段落。不做重点分析,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和韩愈写作的原因就可以了。

(四)拓展应用,发散思维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组织一场讨论。《师说》里说明了老师应该扮演的角色,也说明了师生应该具有的一种关系,那么韩愈的观点还是用于今天的课堂吗?设置这个问题,一是为了引导学生评判性地看待所学道理,并能运用到实际思考中,二来也是为了促进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最后,我也会布置一个课后作业:同学们将讨论的思考写成一篇小论说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老师指导,谢谢!

师说

韩愈

对象 结果 对 传道受业解惑 古今 圣益圣,愚益愚

反 比 父子 小学而大遗 道存,师存论 (1) 例 贵贱 其智反不能及

(2)证圣人无常师

(3)

师说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30课诗五首中的《望岳》。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也壮志豪情。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

一、说教材

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他的三首诗,这就是我本课的说课内容————《杜甫诗三首》。这三首诗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课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则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网络交互→知识内化→拓展深化

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个性展示→即兴创作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望岳》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走近杜甫,背景介绍(由学生展示有关文字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初读全诗

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自悟,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凌云壮志、万丈豪情。

〈二〉、网络交互,自主探究

1、向学生们推荐网站,引导学生自主浏览。

2、听配乐朗读,再次把学生带进诗的情境中。

3、合作探究:

你们能谈谈对《望岳》的了解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本,小组合作探究。)

4、师生共同配乐朗读。

〈三〉、知识内化,个性展示

1、这一环节我出示古筝、笛子、琵琶这三种乐器(多媒体显示),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乐器来配合这首诗。并说出:为什么你要选这种乐器?来一个个性大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的思维得到纵情放飞,最后教师作综合点评,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都得以高涨,使课堂气氛燃起熊熊之火。)

2、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我又组织全班同学分组竞赛朗读。

(至此,课堂教学达到高潮,学生真正做到了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四〉、拓展深化,即兴创作

情景作文,模仿青年杜甫的口吻,把《望岳》改写成一篇叙事写景的散文,在悠扬的笛声中学生文思泉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我主要让学生在情境感悟中体味诗人的酣畅豪情;在网络交互中重获立体的语文世界;在自主探究中构建自己的诗歌鉴赏;在反复诵读中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新课改的实践者和执行者。

以上就是我这节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师说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师说》是第一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论说文,是高中生入学最早学习的文章。课文不仅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课本即范例,学习教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中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倡重新树立尊师重教的风气。在知识积累和思想知道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对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积累“师、传、道、受”等12个常用文言实词和“之、其”这两个常用的虚词;两个通假字;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见的文言句式。

2、 基本能力目标: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3、 德育目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针对本篇文言现象比较典型,且本篇为教材规定背诵篇目,我将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文法及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为: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高一学生的基础实际,这篇课文我安排两个课时,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2、归纳法: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3。、点拨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 说教学过程

1、导入及解题

以韩愈的介绍导入,一方面带入情境,一方面是对文学常识的积累。

“ 一提起唐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是他,力举复兴“古文”的大旗,一反六朝以来浮靡文风的影响,以自己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为唐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韩愈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明人更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马说》,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论说文——《师说》。”

结合课下注释和以前学过的《马说》,让学生了解“说”这种文体是一种议论文体。

2、诵读文章,整体把握

通过诵读文章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将不懂的地方标注圈划,以便之后重点解决。 诵读的方法可以多样化,先教师示范朗诵,正字音,明句读。然后让学生齐读,再找学生个读。在学生读的时候,对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反复的诵读可以让学生跟更熟悉文本,基本感知文章思路,培养高一学生诵读鉴赏的学习习惯。

3、疏通文意,解决文言知识点

因为这是高一学生刚开始接触的文言文课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对其中的.一段或一部分做重点分析讲解。通过老师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习着自主解决文言文阅读中的问题。具体可以将诵读和讨论相结合:

① 一学生示范朗读,其余学生看注释疏通文意,对不明确的地方同学之间相互讨论。

②学生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

③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

④课内巩固练习 四、说教法

通过诵读、谈论、归纳,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文言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关注学生讨论的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4、借读文本,深层分析

长期以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词的理解上,而忽视了新教材所选篇目,不仅在文言知识上具有典型性,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具有启发性。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散文大家韩愈就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文学主张,那么,我们在学习经典文章的时候,也要重视对其他丰富的思想性和科学的哲理性的探究。

本篇在不仅在写法上,而且在思想内容上,颇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据此,引导学生理解本篇的构思,是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的。

思考讨论:

问题1:作为议论文体,本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明确: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问题2:就从师这个论题,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让学生以自然段为单位,分组讨论,找出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总结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明确:文章从“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圣人无常师”这三个点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在阐

述过程中,作者运用了递进法、举例法、引用、正反对照等论证方法。

在解决这个思考问题的时候,要提示学生一定要关注文本,任何结论都是从文本中得来的。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更进一步的解读和分析,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字词强化训练:布置相关的解释多义词练习

此练习的设计,是为着学生能将知识合理地向课外延伸,实现知识的迁移

(2)写作训练:

由于本课不仅有较强的知识性,而且还有较好的思想性,是比较典范的议论文。可以结合学生理解的实际,进行

写作训练。而且,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探究,也正体现了本课教学目标中德育目标的设计意图。

启发学生思考:

作者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这个观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韩愈突破教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职责局限,将其扩大到“传道”、“解惑”,这在当时也是了不起的进步。

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也就是择师的标准,韩愈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

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思想闪耀着民主、进步的光芒,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 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发展的余地。

学习本篇后,以“谈教师的作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600字左右。

师说说课稿 篇5

一、学习课标析教材

由北师大编写的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采用主体单元的编排方式,从学生的认识规律、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确定了十七个主题单元。《冬天是个魔术师》是第十六组中以“冬天”为主题的一篇课文。作者揉情于景,借景抒情,以生动活泼的儿童语言描写了冬天中动物冬眠、下雪、湖面结冰、人们穿上冬装等特点。文中充满儿童情趣,是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好教材。

(一)教学目标:

1.识记15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景物特点,感情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自学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能识记15个生字,并结合课文说出冬天里的景物特点。

二、把握课标议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读书为主线的原则,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一)情境教学法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形象的情境教学能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感性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借助课件展示了一个迷人的冬景:雪中的野果更加红艳夺目、奇特瑰丽的哈尔滨冰雕、大雪覆盖着挺拔的红松、银装素裹的大地,人们在尽情地滑雪。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中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景,学习兴趣盎然。

(二)合作学习法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有利于师生、生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主动地获取新知。

如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各学习小组讨论:冬天这位魔术师会变什么?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组讨论,并选出一名汇报员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同学加以补充,我只作适当的点拨启导。通过合作学习,变传授为自学、变讲为导,调动了学生课堂主体参与率,形成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

(三)扶放教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教学时,我通过“扶”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放”中了解学情,做到“以学定教”。

如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我有意让学生弄清学习方法:“反复读文——理解内容——启发谈话——感情朗读”。并用这个学法自学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学生运用第一自然段的学法,很容易读懂课文其他内容。这样做,激活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既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培养了学习能力,在“学会”的同时又“会学”。

三、培养能力谈学法

这节课的教学,我借助知识载体,向学生传递方法、策略等信息。通过扎实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一)学会自主求知

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才能保证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如学习课文时,我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通课文,然后在小组内互读、评读,最后举行挑战读、比赛读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求知欲强,自主参与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学会交流表达

师说说课稿 篇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位置与运动》单元中第4课时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初步了解运动的形式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运动的状态。在学生学会如何用参照物确定被研究物体的位置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帮助学生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学会利用相对运动的道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现象。

学情分析

通过前3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理解参照物,学会用参照物确定被研究物体的位置,所以本节课内容学生应该比较容易理解。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2、科学探究目标: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教法学法:我将教学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每个教学环节中会有具体的体现。

设计理念:

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勤于钻研、持之以恒、合作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所以,本节课我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激起认知矛盾,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通过"荡秋千"活动,让学生明确如何判断运动与静止,最后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他们充分分析,讨论有关"相对运动"的问题,从而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明白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而言的,并能对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现象。

依据这一思路,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环节: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课开始时,我就提出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坐过汽车吧?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里观赏车外的景物,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注意力马上被调动起来,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忆起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往后走","实际上是车在地面上行驶"等。这时我又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运动着的世界之《动与静》,从而引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让他们积极投入到思考解决问题中去。)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用课件出示"荡秋千"活动 ,此时我会借助课件提出问题:"小明和小立同时坐在一个秋千上荡秋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动脑筋想一想,秋千上的小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如果你是小立,会感觉小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如果你是旁观者小方,会感觉小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接下来的环节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答案就会不同,我会抓住这一点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一定要说明理由,即以什么为参照物来判断的,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关系。

当然,必要时我也会做适当的补充,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模拟演示,让学生分别从秋千上的同学、地面上的同学的角度去观察小明的运动情况。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作出判断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变化,就是运动的;没变化就是静止的,动与静是相对的。

(设计意图:在本节课中,我不只是让学生知道最后的结论,而是想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总结提升,最终获得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真正体现科学探究活动的价值。在教学中我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适时对他们做一下引导,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呢?所以接下来我安排的是: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这时我播放多媒体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以及在湖中划船的运动情况,让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参照物不同结果也不同,.

(设计意图: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各个方面得到发展这才算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通过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问题,使学生的理论认识得到提升,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使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进一步明确如何去正确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进一步提升对物体运动的认识,更好地去解决实际问题。)五、课外拓展活动让学生在课下认真观察电扇各部件的运动情况,并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这是从课内向课外的一个延伸,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他们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提高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最后本节课在"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音乐声中结束。

(设计意图:借助一首小小竹排江中游的歌曲既渗透静与动的相对性,又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一节课,使学生能回味无穷。课虽至,意犹在。)板书设计动与静

有变化———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 相对的没变化———静止(设计意图: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板书时,我力争做到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通过板书,对探究的结论一目了然,)那么以上就是我设想的

阅读更多经典心情短语,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心情短语频道。
喜欢心情短语,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