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酒大家喝,今人有酒独自醉
——酒泉怀古
酒泉得名于西汉的霍去病带领将士西征,据说皇帝赐给其御酒犒赏,一人不忍心独饮,众人饮又不够,于是倒入泉中大家共饮,遂取泉名为酒泉。这真是一个不搞特权,不脱离群众,具有古代共产主义思想境界的典范事例。
古人有酒大家喝,今人有酒却独醉。不仅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必然让一部分人先喝起来。你看茅台酒成了权贵交际的特权酒,几乎成了国宴、省宴、市宴、县宴、乡宴的专供酒。价格一涨再涨,高的吓人,一般老百姓哪能喝得起?
酒、色、财、气历来是败家亡国的先兆。现在已经是酒的池子、肉的林子(商代所谓的酒池肉林)。还有金钱贪污的河流和暴气蛮横的烈焰。民怨已经在沸腾之中。
谈酒泉,就要谈酒与人的关系,谈酒与战争的关系,谈酒与政权的关系,谈酒与国家盛衰的关系。一杯酒虽小,事关酒泉安危,从而事关国家安危。
酒泉本是汉唐帝国的西桥头堡。酒泉稳定,西域的匈奴就只能哭“使我妇女失胭脂”。酒泉的稳定关系到中原的稳定。汉唐时的相当一部分军力国力是征讨匈奴,稳定西域。
远古时期,祁连山冰层很厚,河西走廊水源充足,酒泉就应当是一个富庶的地方,但可能没有酒泉这个地名的叫法。商朝末期,有殷纣王“烽火戏诸侯”的说法。烽火是点燃在长城烽燧上的火,烽燧由东到西,酒泉就应有了烽燧和长城的雏形。到周朝,由列国纷争,再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争夺的都是陕西以东,山西以南,山东以西,,湖广和江浙以北的地方,河西走廊在这个时候没有争夺战,避免了战争,和欧洲商贸也活跃,也许是河西走廊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秦始皇修长城,修到河西走廊,酒泉的军事防御地位就应该确定了。为了巩固酒泉,设嘉峪关关城。河西走廊不仅是秦国的属地,而且是秦国可靠的大后方和国家粮库,因为直到现在,河西走廊仍然是全国八大商品粮基地。秦统一中国,河西走廊是经济补养地。从文化看,秦腔是秦国的国乐,但河西走廊一样喜欢和流行秦腔,说明秦文化对河西走廊的影响极大。酒泉置郡是西汉的事,从那以后,河西走廊开展的与少数民族的争夺战连绵不断。由于战争和商业贸易地理位置的重要,酒泉的记载就在史料中较多出现了。酒泉也算得上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
酒泉在古代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军事大本营。酒泉紧靠天下雄关嘉峪关。嘉峪关是酒泉的守护神。嘉峪关平时的功能主要是经济贸易和进出人员的通关。但一旦战事来临,仅凭嘉峪关的军力和物质贮备,是招架不住外敌的猛烈进攻和长期的军事对抗的,必须以酒泉为依靠,才能随时大规模调集军队和给养,出关以退敌,入关以守土,即使关破,也可退居酒泉城内死守。
古代的城,居住的功能小于防御的功能。换言之,防御的功能大于居住的功能。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的城墙很高,很厚,很坚固。城门的门板不仅很厚,而且上面钉着圆头大铁铆钉,不容易撞开。城门外有吊桥,吊桥下,城墙四周都是护城河。河西走廊把护城河叫城壕。要突破城壕,爬上城墙,打开城门,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在古代,只有攻下城,才能掠地,裹人,卷财,攻不下城就算失败。和河西走廊的许多城一样,酒泉城有城壕,有城墙,有城门,中间有钟鼓楼。可惜的是,六十年代前后,河西走廊所有州(郡)县的城墙无一例外被夷为平地,就使文化历史底蕴深厚的古城变成了大村庄。酒泉城的主要功能也是协助嘉峪关进行防御。即使嘉峪关破了,如果酒泉城不破,还仍然可以夺回嘉峪关。但酒泉城如果破了,不仅嘉峪关再难夺回,恐怕还得像高台、张掖一路撤退。所以,不论对于嘉峪关,还是对于酒泉以东的所有城池,酒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意义。
酒泉是古代中国西部边疆的经济大本营。在一片绿洲的包裹之中,酒泉城“东迎华岳,西接昆仑,南望祁连,北通大漠”,襟带直挥西亚及欧洲。由于稳定的祁连山冰川水源,肥沃的黄土冲积平原,充足的日照和白昼温差的悬殊,不仅种什么长什么,而且品质极好,酒泉就成了河西走廊大粮仓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酒泉是小麦、玉米、大麦、黑豆、胡麻等农作物的主产区,现代则是优良品种的制种区,种子业占了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还由于水草丰茂,酒泉的畜牧业在历史上也很发达。马、牛、羊遍地,鸡鸭鹅满院。所以。一旦发生战事,酒泉的粮草和骡马补给都有保障,即使短缺,也可就近向张掖及环张掖州县调拨,不需大量从遥远的内地调集粮草兵马。酒泉、张掖、武威是河西走廊并列的三个州。在军事上成一字长蛇阵。西边,酒泉的安危关系张掖和武威的安危;东边,武威的安危关系张掖和酒泉的安危。酒泉守,则河西守;酒泉破,就直逼河西走廊腹地张掖;张掖危,则河西走廊不保。所以酒泉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
今天,我们在酒泉旅游、观光、怀古,不要忘了两个问题:一个酒泉的战略地位。二是有酒大家喝。有酒大家喝,有难才能大家挡。大家喝酒,酒泉的战略地位是稳固的。独家喝酒,酒泉的战略地位就难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