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年味散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04-23 19:29:47

  1

  响腊月,闹正月。

  腊月的一声爆竹,倏然炸开尘封的记忆,故乡的年味一如奔泻的潮水,汹涌漫过比脚步更远的路,裹挟着感动,强悍在心头登陆。

  故乡,不是地球仪上的符号,也不是身份证上的地址,而是魂牵梦绕在心灵深处的一个声音,一个隐藏在小脚趾盖上流传久远的故事。

  腊月不绝于耳的爆竹,是遥远故乡的呼喊。

  爆竹不响,没有年味。

  爆竹不响,游子不归。

  2

  母亲一句“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就能让父亲手忙脚乱忙活半天。

  二十三,祭灶官。

  祭灶,是全村男人最圣神的一项劳动。

  一张花花绿绿的纸,衬托着灶王爷和灶王奶,也衬托着五谷丰登的年景和一日三餐的生活。面如满月,慈眉善目,富富态态,宣示着眷顾黎民百姓的决心和对千家万户的承诺。

  灶糖太甜太黏,灶王爷说,无需煞费苦心,我懂得人情世故,识得人间烟火。

  无需好奇,灶王爷骑着毛驴,带着干粮,就可以平步青云:二十三日去,大年五更来。

  肃然起敬,只有学着父亲的样子祷祝: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3

  没钱,也得把房子扫得干干净净。

  缺粮,也得把家里整得亮亮堂堂。

  二十四,扫房子。

  大长一年,难免会有穷圪渣落在粱上,旮旯缝道必须打扫,不能让来年有半点晦气。

  乡下人再穷,也得讲究这些。

  只是,关于健康的话题,在缺衣少食的年代还没来得及挂在嘴上。

  扫灰除尘,擦桌抹櫈,虽说不是一个富丽堂皇的家,可满眼的整洁,叫人看着就清爽利朗。

  4

  二十六,割块肉。

  记忆中的肉香,最是诱人,胜过山珍海味。

  就着斜坡挖一个圆坑,一口大铁锅往上一放,不用招呼,大人小孩都会齐聚过来,等待一个盼望已久的时刻。

  杀猪啦——大人们说的这样短促,而兴高采烈的孩子们却是这样扯开嗓子吆喝:杀——猪——啦——

  能把猪尿泡抢到手,用土挫去油腥后当气球吹,也并非所有孩子的造化。那种眼气人的炫耀,让你感到能有一个会杀猪的爷爷,都扬眉吐气,敢说大话。

  肉,或多或少总要有些。生产队,那时也摽着劲比富。队长的脸,需要用社员的真心笑容去贴金。

  把肉割回家,这年就过踏实了。

  5

  约定俗成的日子,四合院里的每一家都在做着同样的事。

  二十八,蒸馍馍。

  东屋蒸花卷,西屋蒸豆包,南屋蒸枣花,堂屋蒸大馍。

  这时候,小院里最繁忙,小院里最温馨。

  忙碌的婶娘两手沾面,烧火的叔伯叼着烟锅,嬉戏的孩子唱着童谣,撒欢的狗儿上蹿下跳。

  袅袅青烟从小院升起,带着温暖在树梢统一集合。

  每家每户,馍要蒸得铺天盖地,堆成小山,吃过十五六,吃到龙抬头。

  从早上到黄昏,左邻右舍都在大张旗鼓渲染一个以食为天的主题。

  从村东到村西,整个小村都在聚精会神传播缕缕垂涎三尺的馍香。

  6

  家里没有识文断字的人,也要买张红纸,请舞文弄墨的先生写幅春联:鸡鸭成群快快长大,牛羊满圈多多益善。

  不用对仗工整,无需高深文雅,图的是个吉利,要的是个心情

  还剩一溜红纸,也不能浪费,就写个“树木兴旺”、“出门见喜”吧。

  庄户人家过年,过的就是热闹,过的就是盼头。

  母亲打浆糊,父亲端砂锅,儿子搬板凳,女儿拿榾柮,一家人欢天喜地贴春联,爷爷可是总掌舵:不能说“高了往下来”,不许说“上偏下耷拉”,必须全是吉言祥语,上是“五福临门”,下是“五谷丰登”,左是“事事如意”,右是“岁岁平安”。

阅读更多经典散文,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散文频道。
喜欢散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