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老家赣东,民间流行着一种赣戏。这种草台班子演出的戏,带有一种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小时候,我就很喜欢去邻村去看这种戏,虽说看不懂戏里的情节,戏要叙说的故事内容,但那种很有节奏感的鼓乐敲打声,人物扮相,还有那锁呐二胡演奏而揉合出的优美旋律和演员表演所营造出的那种舞台上的紧张热闹气氛,足够让自己兴奋得膛目结舌,而被那个小小戏台之上的万千变化牵引着,感染着,并为之陶醉。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看戏是我们这些以土地为情,生活在乡村的人,最为盛行的一种大众性的文化娱乐方式。
那时,乡村几乎是几年里也难得看到一场电影和戏,何况那个时期还点着炼油灯,没有通电,电视时代又还没有来到,那么,乡村里的这种草台班子的唱戏,就是很富足的文化娱乐了。在那种物质匮乏,经济很不发达,国家最为困难的时期,乡村的文化娱乐基本是没有的。在乡村别说是看戏,就是哪家能拥有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听听广播戏曲,那就是一种极度奢华的事,是一种莫大的人前炫耀。
当时的这种年代,家乡盛行“采茶戏”。这戏大致起源于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是农村一种由灯歌演变而成的花鼓戏。伴奏乐器有竹木邦、小锣和正反手胡琴各一件,剧目多为表现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劳动和爱情的单头戏,也有一些古装传统戏。这戏是我们吉安地区一种地方小戏,它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的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内容,也叫“吉安采茶戏”。而演出这种小戏的班底,除县城里有专门的吃国家饭的编制剧团外,在当时乡村居住人口密集的大村庄,也都组建有自己的戏班。那戏班的曲目,往往是排练一些地方传统的剧目供人欣赏。当然,这种戏也不是常有的看,一般只在农闲时节或生产队上庆祝丰收时才会有偶尔的演出。而知道演出的时间和地点,通常是要通过亲戚传达的口信而获知的。
当夜色拥着田野进入寂静,当一弯冷月挥洒在乡村的大地,“哐嚓、哐嚓……”的鼓乐之声便会划破这夜的宁静,小小的汽灯会把整个的戏台照得通明。随着舞台上一个个浓妆艳抹,奇装异服的人物粉墨登场,那戏台就变得活跃起来,台上一个个手舞足蹈,台下一个个如痴如醉,喧闹与喝彩之声连绵不绝于耳。这就是乡村的戏了。
印记里,只要听说邻近的村里有戏演出,方圆十多里地的人都会赶去看。一个“戏”字,几乎把人的魂都勾跑了,人们往往会立即盼着夜幕赶快降临,甚至于丢下家务活赶去。小小的祠堂里(或是露天戏台),只见黑压压的挤满着人,人头赞动,水泄不通。戏台下,前面是请来戏的村上人,他们在自家带来的凳子上坐着,而那些人挤人站在后面、爬在树上、踮起脚尖,伸长着脖子看戏的,就都是些外村赶来的人了。那架式和场面,当真汇集着一种空前的人气,形成了一种近乎现在追“星”的狂热场景。
戏班通常是简单的,就十来号人,以小生、小旦为舞台人物,或生、旦、丑三人表演,又称为“三脚班”。正所谓是小小戏班“一套锣鼓两把琴,草帽挡扇各短裙。”别看这戏班小,他们就是挑着这点家当,跋山涉水,走村串乡,活跃在乡土民间。自然,戏班那些幽默的爱情剧演出,是乡村人最为喜欢和叫好的,也最为容易点燃那些怀春青年男女的爱情欲火。男女之事,风月情浓,以至这样的戏能达到“女人看了三脚班,不把房门关”、“男人看了三脚班,不把扁担担”的效应。而这种看似粗糙的精神食粮也同样愉悦着乡村人追求幸福快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丰富了他们匮乏的精神文化生活。
戏班里的艺人多数是本地土生土长的农民,但也有一些有才华的乡间“知识分子”的加入。这些“知识分子”,他们多数喝过点墨水,是一些有固定工作单位,吃着国家皇粮的戏曲爱好者。若有必要,他们可自编自创一些小节目娱乐于众。如乡村人家的嫁娶婚庆,老人的寿宴,请了他们去,就得临时现编现创,以满足顾主的需求,尽到表达贺意,活跃气氛,达到那种渲染热闹喜庆和祝福之意。
民间艺人的思维是敏捷的,也是俏皮活泼的,人人都有说唱才能。他们外出演出,若遇到顾主招待不周,自然会在台上以临时编排的对白方式来个现场诉说一番,弄些极为夸张和幽默的说词或是搞笑动作,来表达对顾主的不满,以致弄得看客们哈哈开怀大笑,弄得顾主面带难色。
只是,对于看戏,小时候里的自己是没有任何艺术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的,为的只是凑个热闹,看个稀奇,也应了那句对看戏,只懂“一个进一个出,满场锣鼓打个通”的形象比喻,自然是不懂什么剧情、人物和故事的渲染变化与文化审美了,充其量也不过是感觉这戏里的人很神秘、夸张,很好笑而已。
“文革”后,戏的曲目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乡村戏班演出的剧目多数被“样板戏”取而代之。虽然这种戏已没有了那种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特色,但戏的演出同样还是诱人,剧情所表达的内容也是振奋人心的,它依然具有魅力。因为这“样板戏”,同样是乡村人唯一的精神文化食粮来源,而且还让人欣赏到了一种与自己家乡戏风格不一样的戏,让人眼界大开,吸引人也是自然。
岁月如梭,当时代的车轮把我们带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时。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伴随着电影、电视、互联网的到来,一种全新的文化娱乐方式开启了。从此,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视野广角也就更为广阔和丰富多彩,但乡村的戏也消失了,它被岁月的时尚潮流淹没了。只是,那些遥远的记忆却仍留在脑海里,依然的清晰。那种“哐嚓哐嚓……”的鼓乐声还是那样好听,显然,乡村的戏代表着一种乡音、乡亲、乡韵,是现代文化娱乐无法复制和制造的。
只是,戏曲已终,人已散尽,月色如水,乡村已再无戏台,已寂无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