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集市上的牙客散文

发布时间:2022-06-24 03:34:21

  早年间,把市场中介机构称作牙行。据考证,牙行一词始见于明代。至于中介人的称呼,历史上就很多了。汉代称驵,驵侩;唐、五代称牙,牙郎,牙侩;宋、元、明又称经纪、行老等;而见于古籍的称谓,最多的则是“市侩”一词。

  现在,“市侩”一词已经由古代买卖双方“中间人”,也就是我们当今说的“中介”的原义,演绎为形容“唯利是图”“庸俗可厌”之人的意思了。

  《新唐书食货志四》:“鬻两池盐者,坊市居邸主人、市侩皆论坐。”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随笔别号小照》:“近俗市侩牙人,俱有别号,后生小子,并画小照。”文中的“市侩”,都是指贸易活动的交易中介。中介骗过买方哄卖方,想让交易成功,无论买卖双方谁赔谁赚,中介的佣金是一分钱也不能少的,给人一种投机的感觉,不好的印象。正像林则徐在《银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中说的:“且市侩之牟利,无论银贵钱贵,出入皆可取赢,并非必待银价甚昂然后获利。”所以,在中国古代重农轻商的传统里,“市侩”就成了《辞海》里解释的:“市侩,即牙侩,旧时买卖的居间人。后泛指唯利是图的商人。”

  “市侩”为什么又称“牙侩”呢?这还要从“市侩”的源头说起。

  中国最早的中介,出现在汉代的马市。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把马匹运到中原地区贩卖,买卖双方就需要有一个中间人看马定价,这样,马匹交换的中间人“驵侩”就出现了。

  驵侩都是从马的牙齿上看马的年龄和健康状况,以此给马核定价格,所以,“驵侩”又称为“牙侩”。现在,有人把“牙侩”解释成“牙齿咬合”的意思,引申为“为买卖双方说合的经纪人”,也就是说,“牙侩”一词源于中间人的耍嘴皮子,是不足为信的。唐代《博异志张不疑》:“数月,有牙侩言,有崔氏孀妇甚贫,有妓四人,皆鬻之。”《新唐书张又新传》:“尝买婢迁约,为牙侩搜索陵突。”明代叶宪祖《团花凤》第二折:“你待去风月场为牙侩,他有女处深闺,你做送春的庾岭梅,引铁的龙宫石。”章炳麟《五无论》:“使牙侩设银行者,得公为之,而常民顾不得造,是则牙侩之权得与政府相等。”这里的“牙侩”,都是商业交易的中间人的意思。唐代出现了“牙侩”业的管理机构“牙行”。到了宋代,牙行不但成了相当稳定的行业,还成了政府税收的一项来源。

  在我们陇南的民间集市上,中介人被称作“牙客”或“牙客子”。陇南方言把“客”读作“kei”。文革前,笔者在宕昌的集市上见到过这种人。当时,“牙客”或“牙客子”介入的商品交易,门类品种较多,木材、柴火、木炭、中药材、牛马、生猪、粮食、烟叶、茶叶等等。这些商品交易,没有“牙客”或“牙客子”的介入,买卖不仅难做,交易速度也很慢。一定程度上,“牙客”或“牙客子”发挥了商品质量评估、价格定位、快速促成交易、平息双方诉讼、活跃和稳定市场等等作用和功能,是市场上不可或缺的角色。

  现如今,“牙客”或“牙客子”在陇南民间集市贸易中,依然有着一席之地,不过其介入的商品交易范围已经大为缩小,只限于中药材、大牲畜、牛羊猪收购、紧缺商品集散等大宗生意,其从业人员也因之大为减少。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牙客”或“牙客子”,都是一种职业。操此业者,不仅要能说会道,而且要深谙市场行情,特别是还得掌握买卖双方的交易心理,精准把握生财良机;且又不能过头,自毁名声,砸了自己的饭碗。一般来说,这种职业是父子相传,也有为师带徒的。

  总体来说,“牙客”或“牙客子”大都具有现今意义上的“市侩”的本性,“唯利是图”“庸俗可厌”,吃了卖方吃买方;也有只吃一方的时候,那要看买卖双方哪头给的利益最大,使得其不便双方通吃,需要酌情而定。倘若把握不好,做过了头,就会失信于商贩,成了不受欢迎的人,自毁名声,砸了自己的饭碗。在官府疏于市场管理的古代,也会出现“牙客”或“牙客子”们欺行霸市,严重扰乱市场,与官家勾结,鱼肉乡里,破坏一方经济贸易的现象。

  当然,对于“牙客”或“牙客子”,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和评价。他们在集市贸易中,所发挥的商品质量评估、价格定位、快速促成交易、平息双方诉讼、活跃和稳定市场等等作用和功能,不可否认,没有他们的介入,就没有市场的繁荣,会造成市场供需信息、价格信息的闭塞,给买卖双方带来互信障碍、价格落差、欺诈哄骗等诸多方面的不便,他们的确是市场上不可或缺的角色。至于他们的“市侩”习性,在市场法治日益健全、市场管理日益完善的当今,其利益会被控制在合情合理,商家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

  “牙客”或“牙客子”是商品市场的产物,也是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物,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崛起,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完善,“牙客”或“牙客子”这种职业,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之后,必将消失,这是时代进步的大势所趋。

阅读更多经典散文,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散文频道。
喜欢散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