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会沉淀出生活的真相,人生路漫漫,每段行程都会有不同的风景,也会有不同的收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三年级经典散文,欢迎参考~
小学二三年级经典散文我在1970年上的公办小学,它是浙江南路小学,前身为私立仁义小学,由旧上海洋货业公会于1941年创办。1956年甬六小学并入改名为浙江南路小学。当时在浙江南路86号,它占地1000多平方米,是30米宽35长的地方,砖木结构,二层楼房,中式学堂,在1995年已拆后外迁另址。
原址的校舍,1941年建造,坐北朝南,东西北三排楼房围成一圈,中间有东西跨街楼相连,分割广场,成为南北中三个区域,南面进门,就有20米长方的通天操场,它明亮、通气、阳光,玻璃顶绷;中间是跳高6米的室内操场,再进去就是天井式小操场。教室有大开门落地花阁门和窗;楼梯用实木地板加雕花护手;围廊用漏空木格。配有四部楼梯,在东北角,西北角,东面,西面与二楼围廊都相通,站在北面围廊一圈上,可看见小操场玩闹的孩童;街楼围廊也是一圈,可看到其中教室里的学生;南面围廊缺南面,护栏上可看到通天操场上的一切。底楼和二楼共有26个房间,外加跨街楼上的6个房间,学校一般有20个班,(最多26个班)近50名教职员工,近10个办公室。学校建筑风格是近代传统的私熟教堂,后来拆了特可惜。
我上学时,学校大门已移到浙江路,经过5米宽的弄堂由东向西30米进入原校门,外人单看校门,它真的不显山不露水,低调得很,但真实要比近街的“宁东小学”和孤独一楼的“一中小学”要好的多。当时有轨的“当当”车行驶在校门外;解渴的沙滤水在内门的两边;手动的铃钟挂在街楼下,上下课的钟声洪亮;傍边的马路菜场喧闹一片;学校有西边小门,那是我的应急的“密道”,弄堂里穿行赶时间刚好。
我的同学就分布在附近的弄堂里,如太原坊、瑞福里、余庆里、晟名里、合众里、德成里、友益里等,它们就是被称为上海的石库门里弄,男同学玩的大多是粗犷的游戏,如刮豆糊格子、打弹子、钉橄榄核、刮香烟牌子、滚铁环、扯响铃等,也有一种叫“斗鸡”的,它是站立,单脚,把一腿翘起,用手护住,跳动行走,用翘起腿攻击对方,使他倒地或散架,就可获胜;也有一种叫“抢军旗”以“斗鸡”为基本,分二队,抢得敌方军旗,又不倒地或不散架,同时又回到己方军旗处为胜利(一般军旗以石子代替的),当然,也有叫“国民抓强盗”的游戏……。
而女同学玩的则大多较为细腻文雅的游戏,如跳橡皮筋、造房子、踢毽子、挑绷绷等等。
同学在假期中也有学习,叫开小小班。那时代,同学父母双职工,小孩放假无人带,学校就组织小小班,报名后,分为4到5人一组,有组长,到其中同学家,定个课表、时间、地点、人员、要求。老师会定期查岗,评比,指导。我的小小班,记得到叶同学家,位于云南路,楼下是米店,二楼的阳台,阳光充足;整齐的地板油光发亮,宽敞的房间,中间有个大台子,明亮、宽大,四个小孩各坐一面,酥服、惬意,同学热情、好客,有零食吃,满心欢喜,都争着到她家。她有二个小辫,白净的脸袋,高挑身材,灵巧的手,轻盈的步伐;灵动的话语,真是人见人爱,跳橡皮筋是她的爱,有次放学回家的路上,叫上同学就跳橡皮筋,天黑才回家,书包就掉了,父母质骂,在回收站买回课本,搞得同学不敢上她家了,有个同学在阳台下叫她,由于围杆松动她又从阳台掉落,幸好楼下米店的雨蓬和米袋等缓冲,才受点皮外擦伤。我到现在也记得。
我是营养不良的小不点,从小乡下长大,一口乡下话,吓得我不敢说话,住的是我爸单位分的房子里,记得人说过,弄堂里都是“坏人” 吓得我二点一线不出门,是个宅男。弄堂里结帮打闹的同学大多调皮不要读书,他们不理我的。老师和女同学就照顾我,我也帮她们把橡皮筋,划长绳等,久而久之,我与她们混熟了,得她们的配合和帮助,有时也受她们的“欺蛮”。我班班长是阿庆,他家给的零花钱多,富家多骄儿,有时会结帮打闹,加上成绩退步,就换成王班和高班。他也成“皮大王”, 我班成了“皮大班”,有“陈大王”、“朱大王”、“林大王”,他们还互相打架,打闹,争风吃醋,泡妹妹。嗨老师气跑几个哦,想想对不起老师,他们是钱老师,朱老师,以后来了戴老师。那时有红小兵,班中张同学是兵团干部,能力强!有许多故事哦!
小学也有学工的,我到云南路的饭店学烧生煎,包生煎,跟“麻子师傅”学手艺哦,店楼上有个俞同学买生煎,师傅会多给人家的,我不敢想,“一饭之恩”要牢记哦。临今毕业,在小组会上我主持得有腔有调,得到老师和同学好评,
鼓励使我进步,好的起步,好的开始。它真是我爱,我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