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端午节
我的童年是在神秘而美丽的湘西酉水之滨沅陵乌宿小镇度过的。(烏宿,系沈从文<白河流域几个码头>之首,前些年又有了"教授村"的美誉) 。关于儿时端午节的记忆是异常珍贵的,它 既带有故乡传统的地方色彩,也保留有半个多世纪前的历史印记。值此丁亥端阳佳节来临之际,我把它记下来,更重要的乃是因为我要以此激励自己尽心搜寻失落的童年,汇聚更多的亲情、友情和乡情,以丰富人生,赞美生活,感念故土。
扒龙船 二酉洞 五強溪
沅江酉水一方称龙舟竞渡为扒龙船。一个鲜活的“扒”字凸显出当地激情火辣的民风和奋勇争先的动态美。聚集到乌宿扒龙船比赛的,以北河(酉水)上游洪树坪、鱼梁岩、四方坪等几个滨水村寨为主力,下游石牌楼以及小酉溪畔的田家庄、牛窝头寨也曾派船参赛。至于东道主乌宿镇,因为居民多以小生意为业,不大习船上功夫,即便是船上人也大都是掌舵运客的老板。镇上虽然也热热闹闹组队,但不曾想一定要扒个蠃头,主要好处是借扒龙船比赛的人气为小镇争得面子,更实惠的是可以换来商机。
鸟宿扒龙船比赛一直沿用横渡赛程。其起点在酉水左岸蟠龙山下的古渡口堂门前,终点就设在闻名于世的二酉藏书洞的山脚,靠近前两年新竖起的“二酉名山”牌坊的河岸。 酉水干流这一段水面位于塔浒滩和磨钩滩(又名乌宿滩)之间,水域比较宽阔(约 250米,流速不是太快。但因为酉水闯过一道险滩后即接纳对冲而来的小酉溪,至使水流紊乱,形成多处旋涡水经,且随着水位高低变化。比赛前,各村寨龙船的主事、艄公、鼓手、旗手和头橈等要害人物都要事先驾船来摸摸水性,根据水情和往年经验,商定对策和计谋。
端午节一大清早,河面就传来“咚咚、单单”的锣鼓声,各路龙船气势飞扬地陆续划到比赛水域。锣鼓点子的花样翻新、旗手的千姿百态和龙舟的穿梭游弋构成了赛前的一场精彩水上表演。随着日头升高,酉水两岸,二酉山下挤满附近十里八乡专门赶来看热闹的乡民。正式比赛开始了,几条龙船一字齐头排开,发令锣声一响,龙船如离弦之箭,在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中直冲对岸,豪爽激情的观众和着锣鼓声渴力呐喊助阵,吼声震天。龙船橈手与两岸观众心心相连,其热烈火爆场面决不亚于现今的英超足球决赛、年。扒龙船过程中的万千花絮,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扯谈的焦点 ……
有一年端午,我和乌宿码头口几位玩伴,涉过酉溪到二酉山脚龙船奔岸地方看热闹。扒龙船比赛偃旗息鼓以后,余兴难尽,便随着进香朝拜的人群往二酉洞攀登。(彼时,二酉洞前有前清修建的悬空亭阁,常年有两位尼姑住持)。不过,那时侯我们都还不懂得求神许愿,只是为了去验证一个传说。乌宿街上老一辈的人时常绘声绘色地说:二酉洞是神仙洞,里面有条小洞与山脚河水相通。在二酉洞里,只要你虔诚,随时都可以听到扒龙船的锣鼓响。我们仗着年少路熟,在登山的人群中左穿右突,最先赶到洞里。慈眉善目的尼姑奶奶(姑姑)得知我们的来意后,热心地引导我们到靠里的一处洞壁前,我们默了默神,屏住呼吸,竖起耳柨拷冶诼至黢鎏=峁辛轿换锇樾朔艿厮担禾搅恕斑恕⑦诉恕⒌サァ钡穆喙纳液土硪晃换锇樘巳我蔡磺宄5笔保液苡行┦洹#ǘ嗄暌院螅宜坪跤辛烁形颍3终庵钟腥怂堤健⒂腥怂得惶降淖刺婧茫辽倏梢允怪钊绱死嘁嗾嬉嗉俚美好传说永运传颂下去…… )下山前,我们各人在洞口捡了两块“书岩”(二酉洞附近山体分布板状结构、层厚极薄的板岩,相传此洞系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咸阳学者藏书处。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即典出于此。当地无论书生、商贾、还是农夫都愿意相信这些石块就是书的化身,于是便称这类石扳为“书岩”)。也祘是我们勉励自己日后刻苦求学的一件信物。
如今,被中国龙舟协会授予“ 传统龙舟之乡 ”美誉的沅陵县在沅江上举办的国际龙舟比赛一屆比一屆火爆。而在我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五十年代初期我上初二那一年端午节扒龙船比赛,我们沅陵一中首次参赛就一举夺得亚军。喜讯传来,全校欢声雷动。一时间,高十三班那位有着水上人血脉、担纲头桡的同学简直成了全校师生心目中的英雄。更加有意思的是,奋然登上龙船击鼓指挥的竞然是一向文质彬彬的教导主任刘历炳老师。当时,沅陵境内的沅江五强溪水电站正在抓紧勘探,人们传说那里河底下都挖通了(直到我学了水利专业,方才理解那个传闻的意思是打通了供坝基地质勘探用的过江平硐)。记得一次全校升旗仪式以后,刘主任在训话中还特别加上了一段极富想象又颇为幽默的话:等到五强溪水电站建成以后,水位抬高了,扒龙船比赛就要从我们学校门口出发了……也许,正是这位十分受尊敬的师长当年的美好展望,启发了我对江河的热爱,对水利事业的忠诚。
端午粽 雄黄酒 栀子花
每逢端午,家家户户都要包棕子。农历芒种一过,妈妈就提前采摘回宽大的粽子叶洗晒干净,父亲则设法从酉溪河棋坪乡里亲戚家弄来质量上乘的糯米。妈妈喜欢包比较秀气的碱水粽,父亲则乐意在糯米里包进腊肉火腿。碱水粽淡黄清香,黏润可口;腊肉粽咸腊入味、油而不腻,都是我的最爱。十七岁以后,我出门求学做事,多年客居他乡,这种家乡口味的粽子,就成为我永远的思念和揮之不去的乡愁…
在我的记忆中,端午节的歺桌上,总有一碗浓烈的雄黄酒。父亲母亲平日都不沾酒,可到了端午这一天,他们总要喝几口雄黄酒。我和我的大姐、二姐、哥哥、大妹、小妹,也要一本正经的端起雄黄酒碗,高兴地抿上一口。妈妈还把雄黄点在我们的额头上。父亲则让我们把雄黄粉洒在房前屋后,柱基墙脚。有一年,妈妈从二酉山采来多种不知名的野草,放进锅里烧热水,为我们姐弟逐个沐浴。这些,大概都是为了驱瘴避邪,期望儿辈易养成人,健康成长。真正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与供端午节食用的粽子同样令我怀念的,是姐妹们精心编织的“ 丝粽 ”(我实在记不起它的确切名字,姑且这般称谓)。丝粽的做法是,先用纸折叠成指姆大小、有如粽子外型的八菱体,然后用五颜六色的丝线贴着菱体表面缠绕成各种花色图案,再用丝线穿过菱体尖角,上端作为提带,下端添加丝缨即成。絲粽内放入香料,便兼具香囊功能。编织丝粽,是故乡伴随端午食粽而来的一种习俗,最初为驱瘴之用,久而久之,成了衡量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有些妹仔还把絲粽作为信物(有如香包)送给心爱的后生家。端午前后,姑娘、媳妇和小丫头纷纷将自已精心编织的“丝粽”佩挂在胸前,有的还在头上夹一雪白喷香的栀子花。构成了大街小巷、校園内外一道靚丽的风景。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不知道,我的家乡是否还传承着这种让我永世难忘、文明高洁的习俗?在人山人海的沅陵龙舟广场,是否还能够寻觅到那一道令人陶醉的美妙风光……
——孙国纬 于2007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