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江碧口,我可爱的第二故乡!

发布时间:2022-07-25 12:12:18

碧口镇是白龙江流域的著名古镇。白龙江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即是以其坝址下游三公里处的碧口命名。我和我的一家则因电站建设而与这个小镇结缘.从1968年到198 5年,我和我的一家在这个小镇生活了十七年!这十七年正是我生命的黄金季节!我在这里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认识社会,体验人生;我在这里交朋结友,见证友谊;奉献求索,收获吸取……我在这里经历了中国社会重大变改的历史时期---从文化革命到改革开放。我从一个刚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成长为初谙世事,具有比较丰富技术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在这里,我拥有了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我可爱的家、我的爱人和一双儿女;我的一群志同道合、任何时侯都坦诚相待的好朋友;我自强不息、孜孜以求的精神;更还有,我对水利水电事业的热爱和忠诚……这个深藏在甘川边境的美丽小镇,连同她依恋的可爱的白龙江,早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一直深情地视她为我的第二故乡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建成发电的白龙江碧口水电站因碧口而得名。承建单位是水利电力部第五工程局,设计单位是水利电力部西北勘测设计院。甘川两省选派数千民工(民兵)参加施工,五局职工家属子弟和碧口当地百姓以‘背篓上坝’的精神积极支援电站建设…… 碧口水电站建设者共同的名字是‘白龙江人’!

与我的湘西老家一样,碧口一带也兴赶场(墟)。这是所有人都盼望的好日子。每逢集日,方圆几十里的乡亲背着背篓(又是和老家的背篓一样,真的很亲切!),装满土特产,一大早就来到碧口,沿街摆开地摊。蔬莱是一早从地里采的,水果是前夜从树上摘的,公鸡是清早打呜以后才从笼里抓出来绑上双腿,山麂、野猪肉还残留着火药味……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富有生气,又夹杂几分原始的野性!中午赶场时,我喜欢买湖南人离不开的辣椒,外皮布满皱纹的苦瓜,最对味口的莫过于坛子里腌制出来的青菜酸、萝卜酸、米粉包果的小鱼,以及盐腌火熏黑里透亮的腊肉(那年月,酸莱腊肉减轻了我心头太重的乡愁)……当然,每一场都少不了要提回一支大公鸡,这是要招待一邦尚未成家和家不在碧口的知心朋友的……

在原址上新建的邮政局

当年,对于离乡背井来到碧口参加三线建设的人来说,书信是唯一和亲人联系的渠道,而每个月领到薪水后,第一件事就是赶到这里排队汇款~尽一种责任,寄一分孝心……

林业局宿舍楼 如今已显得老旧,而当年堪称‘豪宅’~其他水电职工都住在油毡工棚内

白龙江碧口水电厂办公楼

碧口中街连接白龙江两岸的索桥是是当地的一道风景,也是我心中的思念。在碧口的那些年月,在它的桥板上,每天都留下我的脚印。前几年是过桥乘小火车赶往上游电站工地,后耒,我们在左岸下游的早阳坝子弟中学校园建起了新宿舍(油毡工棚),这座索桥便成了我往返家和机关的必经之道。每次下班走到桥头,我都会情不自禁地驻足观望,希望背着书包的一双正上小学的儿女突然飞到身边,父子手牵手有说有笑地摇晃着飘过索桥,那是何等的惬意!今天想耒,仍然十分温馨……

吊桥附近新建的风景宜人的滨江公园

碧山公园山上有碧口小学、文县二中和抗日楼等,当视为碧口的文化圣地。1968年冬,我所在的筑坝一连一开进碧口就在这里安營扎寨。

上山的石阶旁,老树新叶是一个标志,更有一种启示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家就在抗日楼附近筑坝工区一连的工棚内,我们的一双儿女在这里度过他们来到人世间的最初几年

登上抗日楼 一览碧口镇

二中广场,当年是大型活动的中心

茶文化广场,位于碧峰沟汇入白龙江的地方

李子坝、碧峰沟等地出产的碧口龙井是甘肃自产茶叶的著名品牌

早阳坝河滩 水电五局子弟中学旧址

校园内有我们的家

早阳坝,白龙江畔

滔滔白龙江,奔向嘉陵江,将汇入伟大的母亲河~长江

碧峰沟是碧口近郊一处山清水秀的原生态乐园。清溪山涧连着珍珠碧潭,修竹茂林掩映瀑布水帘,水汨和着鸟语,桃红争艳柳绿…山民传承原始习俗,待人和善有加……沿碧峰沟往西南数十里,可达四川青川的自然保护区,那里生活着国宝级珍稀动物大熊猫。秀美神奇的碧峰沟 ,有如我湘西老家酉水流域那些知名不知名的美丽溪沟,令我倍感亲切。

碧峰沟内的几处碧潭,水深适宜,水势平缓,潭水清澈,游鱼可数,是学习游泳的好去处。我们的一双儿女就是在这里第一次享受戏水的乐趣。自然,作为父母,我们也在当时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格外感受到人间的欢乐。 上世纪七十年代,沸腾的水电工地不时笼罩政治风暴的电闪雷呜, 偶尔置身于碧峰沟青山绿水,赤脚踏地,一絲清流沁入肺腑,顿感心旷神怡,悠然自乐,难得的宁静中还有几分田园牧歌式的浪漫……:

碧口大坝是中国第1座高于l00m的土石坝,首次采用振动碾碾压坝体。该电站的坝体大型综合机械化施工、复杂岩体地下工程施工、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快速安装以及基础处理、锚喷支护、滑动模扳等技术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碧口水电站设计先进,施工质量优良,在我国土石坝水利枢纽的技术发展中发挥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何家湾工区紧邻施工第一线。我所在的筑坝工区除一连外,都居住在这里。当时正值‘文革’时期,知识分子要接受‘再教音’,从河北岳城水库转战到碧口头两年,我被分配到筑坝工区一连推土机一班。人虽在机械班组,也学会了开推土机,但绝大部分时间仍然是“以技代壮”,干壮工的活。修路时抡大锤打过炮眼;盖食堂、工棚时当过木工;酷暑天光着膀子扛过水泥;寒冬里套上特制的橡皮衣,喝两口当地产的度数够高的金徽大曲,大半个身子浸入冰凉的白龙江水捞过圆木 ……总之,水电工地一切需要人干的粗话、累活、险活,我和我的同类项们都心甘情愿地亲身体验过…

1970年7月,一份连夜匆匆为班组赶写在大红纸上的决心书,将我的劳作地点由露天工地拉回到办公室。我成了宣传部广播站的编辑(记者) 。 广播站是全工地最重要的宣传手段。整个工地从石土地到豆家坝七、八公里范围内,挂着三十多个大喇叭。广播一响,全工地每一个角落都听得一清二楚,上至军管会主任,下至普通工人家属子弟当地百姓,几万人都在自愿不自愿的听着。那年月可真是容不得有半分闪失。每班三个人值班(编辑(记者)、播音员和电工各一)。虽然没有人打招呼,但我深知自己的责任。 每当我值班,无论是转播中央、省台节目,还是广播自办的《工地新闻》,或播出歌曲、样板戏,我自始至终都要将室内的监听喇叭打开,为的是千万不能出错!久而久之,无意中练成了我在嘈杂环境下坚持思考和写作的功夫,得益终身。在采访、编辑的实践中,我还锻炼了与人交往、认识各色人物和分析复杂世事的能力,这可能是我在而立之年才补充学习的最重要的基础课。有意义的是,由于我有了在要害部门” 喉舌” 工作的经历, 那以后,人们似乎不再关心我的出身…

1973年6月,我终于回归局施工技术处,分管调压井 。碧口水电站调压井地质条件差,结构复杂,施工工序多、工期紧,是控制发电工期的重点项目。经各有关单位参建人员 反复研究论证,优化了施工程序,科学分析围岩稳定状况,采用锚喷支护新技术、-活动整体升降平台和大模扳新工艺等,成功地实现改 “三挖三衬” 为“两挖两衬” 施工,提前工期半年,为电站按期蓄水发电赢得了时间。碧口水电站调压井是国际岩石力学界公认的石氏(石根华)‘块体理论’发源地。

相逢是缘 重聚是福

衷心祝福 曾经同甘共苦的白龙江朋友

健康 快乐 吉祥!

四十年过去,

碧口发生了巨大变化……

我为碧口今天的繁华喝彩

更对碧口的昨天一往情深…

她是我们眷恋的第二故乡

她永远在我们心中

龙江缘 碧峰情

光荣的白龙江人

在这里贡献青春 书写传奇

升华文化 凝聚精神

墩厚刚强的碧口大坝

忠实地为历史见证 ……

怀念碧口 怀念白龙江

感谢碧口 感谢白龙江

阅读更多抒情散文,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散文频道。
喜欢散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