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事的时候,就有一种向往,向往一片静地,没有杂乱的人流,没有雾霾的笼罩,也没有空气里弥漫的油烟的味道。从此,在内心深处就留下了那片静地的引子,慢慢的去寻找。
上学的时候,我经常和同学们说起,那静地的颜色,粉红和金黄里带着满满的绿色。同学们取笑我,“你是读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中毒了吧”。我并没有被这取笑声所动,倒是被陶渊明的另一首诗歌,感染的不能自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心远地自偏”的精神意境,那种怡然自得神情,很是超凡脱俗,悠哉悠哉的生活,引领者我一如既往,在心底勾画着那片天地。 毕业之后,工作之前,花费过很多心思,也花费了很长时间,在大山幽谷里转悠,在小河溪水旁寻望,在松涛竹林深处探索。尽管没有找到那理想之所在,但心情的愉悦,是常人难以想象得到的,真是忘记自我。身在奇峰妙林之间,花草是那么的艳丽,空气是那么的清新,吐纳之后的神情,五脏六腑的舒畅,简直就是“仙境若在梦,朝云如可亲。何由睹颜色,挥手谢风尘”。的感受。
工作了,闲余的时间少了,但还是不断的和同事们谈起。同事们也用异样的目光打量我。言语间取闹我,“你不该在这工作,应该做一个隐士。采天地之灵气,取日月之精华,千年之后,你就列入仙班。接受善男信女的膜拜,享受男女老幼之香火。在烟雾缭绕里过完你的一生”。取笑和讥讽也没有让我打消心头的欲望。始终不敢忘记那片静地。
结婚了,经常有事无事的和妻子谈起,找一个清净的地方,背后有山,前面有河,盖两间茅屋,圈个篱笆墙,在院中凿一个石桌,几个石凳。晨沏一壶茶,静听,“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晚上,烫上一壶老酒,静观,江天一色无尘染,姣姣月色照庭院。妻总是泛着眼,伸手摸摸我额头,“你没发烧吧。如果你不是说的胡话,那我给你出个主意,脱掉衣服,穿上袈裟,脑袋剃光,烫上九个点,找个没人烟的地,出家算了,那清净。省着一天到晚的空想。”我只是一笑,不在乎她说什么。他们可能不理解,静地的模样,更不知道人在匮乏的时候,是多么的想在那个静地呆上一呆,舒服的睡上一觉。
水月催人老,银辉染满发,那片静地更加清晰,更加明媚。更加向往,更加迷恋。多少次在梦的朦胧里,独自去享受,那幽静的美景,雨后的清绵,在傍晚的月华里,拥抱着,“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美丽而动情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