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歌声
————《姚文辉散文集》序
王根生
文学鉴赏中有一句行话,叫做知人论世,意思是我们在欣赏作品时,应该尽量了解作者的为人以及成长环境,与作者成为心灵上的朋友。那么要谈姚文辉老师的散文,同样还得先走近他本人。
我和姚文辉老师的认识,得益于临潼教育论坛。记得去年临潼教育论坛刚刚开办,姚文辉老师激情的散文,就深深的吸引了我。去年年前,临潼教育论坛在新疗开会,我见到了他,这才将他的形象和散文联系起来。诚朴的脸上戴着一副眼镜,言语不多,腼腆实在,简直是一篇立体版的散文。
那次相识以后,我们见面闲聊的时候就多了起来。聊天的话题很广泛:有教学问题的探讨,有人生历程的回眸,有心灵深处的坦露,也有对写作感受的交流。他认真的争论、深情的追忆,心灵共鸣时开怀的一笑、接受建议时诚恳的态度,一切显得那么真诚、亲切、热情、认真。他是一个值得交往,让人说话没有任何顾忌的朋友。他像一条小溪,不求深厚,却清澈见底。每闲聊一次,让我对他的散文就有了一层更深的理解。
姚文辉老师的散文是真诚的。你读他的散文,每一篇、每一句,都是作者心灵的真切袒露,没有任何矫饰。在《吾家有女初长成》、《一瞬》等散文中,我们读到了一个朴实的父亲对女儿无私的爱,让人不由的想起了满文军的《父亲》。在《祭母亲》、《我的奶奶》、《父亲是本书》、《父亲的手》、《仰视母亲》、《岳母》等散文中,我们读出了作者那种在真善美餐桌上日益稀少的一道佳肴——-感人的孝敬,以及对亲人深层次的理解与怀念,让你和着泪读完。在《青春岁月》、《童趣》、《代中情》、《用爱铸师魂》等散文中,我们读到了一个年近不惑之年的作者对已往岁月的深情回眸与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在《梦萦的故乡》、《又闻一年槐花扑鼻香》、《水呀,水》等散文中,我们读懂了什么叫赤子之心。在《爱我临潼》等文章中,我们悟出了什么是实话实说,什么是装腔作势。如果你仅仅读他的作品,或许感受到的是一种天真,可只有你接触到他本人,与他交朋友,你才能真正明白“文如其人”的深刻内涵。有时候读姚文辉老师的散文,我的大脑中不时浮现出他谦和朴实的笑脸,好像再一次地和他面对面倾心而谈。
姚文辉老师的散文是亲切的。他的散文,不管是怀旧类、教学随笔类、乡情类还是感悟类散文,不论叙事、描写、抒情还是议论,我们读到的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生活、活生生的集孝子、慈父、好教师、模范丈夫于一身的感人形象。我们与其说在读他的散文,倒不如说是在和我们同行中的优秀者结伴同行。姚文辉老师的每一篇散文,都取材于朴素而原始的生活,那故乡洋槐树,那一片绿油油的苜蓿地,那飘香的香椿芽,那熟悉的亲人,那简陋的母校,还有那迷人的童年捋柏籽、感动的一瞬等等,我们读到的是自己生活的昨天和今天;看他的散文,你简直是在触摸临潼风情变迁的浮雕,而这一切,绝不是高屋建瓴的俯瞰。正因为他以亲切平凡的每一天生活、每一件小事、每一处心灵的颤动为素材,他的散文才拥有那么多的读者。
姚文辉老师的散文,弥漫着一股积极向上的气息。他的散文,描写了许多不堪回首的日子,但你却从他艰涩的生活中,读不出一点苦味,相反,却嗅到了含泪的清香。他总是以感激的心情看待生活中每一个漩涡、每一处浅滩。在《父亲是本书》中,作者描写了80年代初期父亲艰难的为自己转学的情景,作者这样描写到:
一阵大雨过后,回身上下满是泥巴的父亲突然闪现在我面前,我仔细打量了他:头发被雨水打得东倒西歪,一撮一撮的粘在头皮上,额上深深的皱纹一道一道,饱经人世沧桑的脸上泛着一片紫蓝色,但脸上按捺不住愉悦,好像经过泥巴涂抹,身上的雨水正一点一点往下滴,衣服全粘在身上,似乎正打着冷颤。我实在不忍心看父亲这模样,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失声说:“爸,你再别为我的事跑了,看你脸上的青巴。”父亲微笑着说:“开学我娃就可以在代王中学学习了,别哭了。”
我们读到的是深深的感动,而不是对那个恶劣环境的控诉。
在《代中情》中,作者也写了代王中学的简陋寒碜,但不是用来衬托自己的不凡,更不是满腔怨言,而是发自肺腑的喊出了“我爱你,代中!”
在《梦萦的故乡》中,那个贫瘠的山村在作者笔下,却是
洋槐树林到处散发着醉人的浓香,循着那阵阵浓香味儿使人不自觉看看树梢,整个林子仿佛白色的海洋,原来漫山遍野都开满了白色的洋槐花。走进树林嘤嘤嗡嗡的蜜蜂飞来飞去,采撷着白色的花粉儿,使人闭了眼想到那么甜那么甜的蜂蜜,好像甜到了自己心里。
这是多么美的田园山水风光,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发现贫瘠中的诗意。难怪作者不由得发出:“故乡呀故乡,我的生命之根,我生命之魂,我愿意用一辈子守望。”
不用多举例子了。读姚文辉老师的散文,你会觉得他的散文中,如果有泪水,那也是感激的泪水,而不是一腔苦水;如果有苦难,那也是美好生活的催化剂,而不是发泄怨愤的战场。他的散文,有悠闲的生活描写,但那绝非隐逸诗人般的自命清高,而是生活真谛的必要铺垫。我曾经在姚文辉老师当面,这样评价过他的散文:“你的散文,塑造了一个狂热的激进主义、理想主义式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我的话,更多的是褒义。
姚文辉老师的散文,是认真的。这个认真,主要是指生活态度。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可以说是生活的方方面面哪怕是一次小小的饭后漫步、一次随意的回乡之路,也会激荡他的心灵,掀起阵阵潮涌,酿成一篇文章。对于日日经历的平凡生活,我有时想,即使是作家,也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而他却常常发现隐藏于其中、让心灵震颤的美来。而他散文的高产,也正证明了他生活态度的认真。不断的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展现美。我有时候怀疑他是否走火入魔,让写作侵占了他的工作时间,他告诉我,他写作肯定是在是工作之余的。往往在夜里。生活的火花是那么美,让自己没法忽视它,只有写下来,才觉得心情舒畅。好一个姚文辉,别人是在度日子,而他却是在欣赏日子,没有对生活的认真,是没法在作品中展示他的认真的。
当然,姚文辉老师的散文,还有一些不完善之处,比如,重感情而忽略言辞的斟酌,如“又闻一年槐花扑鼻香”一题目,我觉得,把“一年”和“扑鼻”两个词去掉可能会凝练一些。在写作中,强调感情的宣泄,忽略了写作手法的应用,让人觉得多而不精。有些作品主题还需要一个冷却、思考、再挖掘的过程。有些文章可能在电脑上打完就发,没有着意修改,略显臃肿,还需要瘦身健美。
面对姚文辉老师的散文,我忽然涌出了这么一个奇怪的想法:散文是不是专业作家的专利呢?读完姚文辉老师的散文,我有一点感悟:散文,不是哪一类人的专利,它属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共有的财富。就好比体育,体育的最初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强身健体;如果所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都奔着奥运金牌,那体育就不是体育了。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的每一篇散文,都是自己人生的一个个或深或浅的脚印。不在乎发表,只要它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快乐,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就够了;能否发表,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而且我还想,推动散文发展的,更多的普通的默默无闻的文学爱好者,而不是几个作家;就好比诞生诗歌的,是当初劳动的号子一样。如果一味为当作家而写,那散文就成了华堂上的一只名贵的金丝鸟,散文之花也很难遍地盛开。当不了作家,当一个文学爱好者,就不错。这就是我从姚文辉老师的散文中领悟的散文另一层价值观。
姚文辉老师曾告诉我,自己是教师,教语文的。教语文的老师,不敢说文章要写得多么好,但至少要能写。只有自己常动笔,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作文。姚文辉老师总是谦虚的。如果说姚文辉的散文还有功利性,那么这个功利性,就是语文教学。多么可贵的功利性啊!
姚文辉老师的散文,展现了一个普通教师,对平凡生活的真诚、热情、认真与执着。正是这些散文,让他朴素的生活,充满迷人的歌声,生活,也就变得诗意盎然了。
这就是我为姚文辉老师的散文集所做的序言
愿文辉的一生与歌声永远相伴!
2009年11月22日于临潼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