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的农村,到了腊月门儿,是乡亲们互相串门最多的季节。
大地被瑞雪盖上了厚厚的白绒被,甜蜜蜜地睡着了,叽叽喳喳吵闹了春夏秋的鸟儿藏进了小巢窝里躲猫猫。辛苦忙碌一年农民少了地里的活计,开始了“猫冬”。闲不惯的左右邻居,远方亲戚开始了走亲戚串门子。
串门儿是农村里的一种乡俗,乡邻之间,亲亲热热,只要没有明显的忌讳,有了空闲,看谁家投心对意,想什么时间串,就什么时间串,想去谁家串,就去谁家串。约定俗成,年年如此,在乡下,不串门儿的日子能叫日子吗?没有互相串门的人家还算人家?不串门儿,就象炒菜不放油和盐,没味道!象冬天里不飘雪花一样,没有色彩。
农村住的都是平房,房房连襟,鸡犬互相走动。家家户户院门,整天都是敞开着。就是在夏天农活忙碌下地干活,出门串亲了,院门也不会上锁,只是虚掩着。主人劳动回来推开自家的门,除了院子里鸡鸭鹅和你打招呼外,鸡窝里多了几只鸡蛋,鸡毛都不会少一根。大家都不设防,互相信任,一个村子彼此就象一家人,所以串门儿成为很轻松很随便的事情。
腊月里,天短夜长,孩子们都出去在城市里打工,老两口天天嘟嘟哝哝,打打闹闹时间长了,也有了一些审美疲劳的感觉,换换环境,串门就成为了茶余饭后乐事。
吃完晚饭,男人们撂下碗筷,有的人便开始串门儿了。习惯成自然,走顺了腿,出门脚就奔老去的那家。人熟为宝,都是老熟人,正赶上主人家吃饭,,主人也不客气了,把烟叵箩推给对方,让他自己卷烟抽,待收拾完碗筷,几个人往热炕头上一坐,嗑着瓜子,吃玉米花,喝着茶水,抽着旱烟,谈牛马经,论天下事,没有几个钟点是不肯回家睡觉的。
今晚我去你家,明晚你来我家,就这样串来串去,把心串近了,把人串亲了。左邻右舍也有拌嘴或者骂起来的时候,如果两个人白天吵了嘴,晚上,便会有一方主动去另一方家串门儿,意思是“赔不是”,“赔不是”的人,只要一进门,对方会比平时表现出更大的热情,让座、递烟、倒水,真当客人招待。就这简简单单的串门儿,什么过结都烟消云散了,照旧是好邻居,好乡亲。
女人们串门都是在早饭后,前后院的七大姑,八大姨,烂眼圈他二舅妈,自己带上手里做的针线活儿去串门儿。几个人围住在热炕头上,一面干手头上的活,一面开始闲聊天,家长里短,婆婆媳妇,想起来什么就聊什么,她们基本不聊国家的大事,全是鸡毛蒜皮的事,什么“老母猪拱酱栏子,家雀扑楞房檐子”,“搞破鞋”之类的事,她们聊得有滋有味。谁心头有不痛快的事情,说出来,经过大家七嘴八舌一开导,一会儿,心头的疙瘩就解开了,再阴的天儿,也得出个响晴的大太阳,她们串门串出来的是心宽。男子汉串门儿,议论都是大事,这两年“打老虎”“拍苍蝇”是主要的话题,除此之外,就是谋划着今后自家小日子的生计。主人家的媳妇则坐在炕沿儿上做针线活儿,静静地听着,从不插话。听着男人们谋划今后的小日子生计,心里头上熨帖舒舒服服的,时不时会从炕沿儿上翘腿下来,轻手轻脚地给男人们续茶水。唠高兴了,几个男人心血来潮,让老婆炒几个鸡蛋,来上几盅“小烧”,要多滋润有多滋润,要多美有多美。
串门儿虽然很随意,但是,在过去也是有规矩的。谁家的媳妇生了娃儿,不出一百天,是不能去别人家串门儿的,据说会给对方带去悔气。因此,只能隔着街道或者栅栏和唠嗑。万一不慎去了,要赶紧扯上三尺红布给人家送去让消灾;女人来了例假,也不能去孕妇家串门儿,去了,怕引起人家早产。这些陈规陋习,随着农村人文化水平提高,也逐渐成为了历史。
串门儿,是乡谊的纽带和桥梁,是乡亲们生活中的调味剂和兴奋剂。
串门儿,串出鲜花开放般的好心情和蓝天绿水般的好心景,它是乡亲们的传家宝。
串门儿,串出了和谐团结大家庭,串出了冬天里的一把火,串出农民们一年年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