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听课

发布时间:2024-07-01 23:04:33

蹭听,在北大由来已久。早在孑民先生主政的时代,就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据说,梁思成先生讲了半年《中国建筑史》,听者不少,到了期末,梁思成说咱们是不是要考一下试呀?大家面面相觑,都笑,后来梁思成突然想起,问:“哪些同学选了这门课?”大家还是笑,原来,一屋人,竟没有一个是选课的,梁思成只好笑笑,给大家深鞠一礼,说:“谢谢捧场”。

蹭听者成份复杂,有外系的,有本系没选课的,有外校来的进修教师、访问学者,也有与北大不相干的诸如清华、人大、北师大甚至邮电大学、报社、研究所的各层次学生、公职人员及学界同仁。当然,还有不明身份的自由职业者,有想要吃碗文化饭的所谓北漂。所以,一些前卫的显学课程,尤其是名教授的课总是场场爆满。一不留神,不仅没有座位,甚至连立足之地都找不到:席地而坐的、门口拥立的比比皆是。于是,占座是听这类课的第一要务。不仅选课的人占座,蹭听者也理直气壮地占,而且大家都遵守这游戏规则:不必说书包,区区一本书、一杯水,就是一页纸,也是座位所有者的权威凭证。授课的先生对听课者更是一视同仁,充分尊重。不仅对无座者忍受肃立之苦深表歉意,而且在发参考资料时,一定是按座位的先后顺序人手一份,决不厚此薄彼。譬如,王岳川的《九十年代文化研究》、曹文轩的《小说艺术研究》、陈平原的《明清文学专题研究》、钱理群的《鲁迅研究》、戴锦华的《大众文化研究》等,这类热门课都是场场爆满。

听这些先生的课,不仅开阔视野,启迪思想,而且听课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如王岳川睿智之思与诗化的表述;曹文轩参透创作禅机的激情话语;陈平原恬淡的神态与文人情调;钱理群飞扬的文采与精辟的思想;戴锦华连珠的妙语与新锐的冲力等,都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听课的人数并不与讲课人的学术水平成正比。一些并非显学而学术纯度较高的课程,例如董学文的《文学理论专题研究》、袁行霈的《陶渊明研究》、孙玉石的《中国诗学研究》等,虽然只有为数不多的博、硕及个别访问学者、行内学人坚持听(按北大规定,有三人选修即可开课),大多数蹭听者因自己的学养不足以达到领略先生们的思想高度而自行退隐。但这些先生学问之精深、人格之高尚、学术情怀之博大,往往令有幸聆听者叹为观止。

正因为这显学与冷寂、新潮与国粹的互补,才构成北大人文景观的独特风貌。前卫与博学、新锐与大气,使北大“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兼容并包”的思想薪火得以承传沿续。北大有句名言:“宁可容忍偏激的深刻,也不能容忍全面的平庸。”百年来,北大一直是学人向往的学术圣地。有人说,你来到北大课堂,就接近了中国思想学术的前沿。应该说,北大这种有教无类、开门办学之风,是她获此殊荣盛誉的重要原因。

北大,愿你永远不败。

阅读更多经典散文,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散文频道。
喜欢散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