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 象 寺 河
(图/文:卫伟)
枫叶红时遍访秋,
驱车携友寺河走。
蕊寒霜冷清香弥,
硕果满山待客留。
在一个晴好的周日,一个由7辆车组成的车队,二三十人组成的作家队伍,一大早就顺利集结完毕,准时从市区出发,浩浩荡荡前往传说中的灵宝寺河山去看红叶。
一路上车子如一匹匹骏马,奔驰在公路上。同行的老师兴致勃勃地说着在各地游览时的见闻,车窗外的景色不断地变换着。近了,更近了,远远望去,偶尔有红叶散落在山腰,而且越来越多,越来越浓。哦,那可是令人陶醉的红叶么?我们边走边看,边惊奇边赞叹!疑是红云落山间,又似彩霞披衣衫。一朵朵,一簇簇,一团团,一片片。哎呦,莫不是谁家淘气的孩子,不小心弄翻了颜料瓶?!闯了祸,却惊慌地不知藏到了哪边?咦,不过好像没那么糟,怎么看似散乱,却又意韵无限呢?如果以画相比,这显然不是工笔画,而是写意的山水。
寺河山的美,以秋为最。
诗人眼中的秋之寺河是意境悠远的,画家眼中的秋之寺河是色彩斑斓的。
路上我们看到有乡亲们高高地攀坐在树上喜滋滋地收摘着苹果,与一树树红得迷人红得耀眼红得可爱已经熟透了的苹果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景。山下开阔的地方,则有不少人在忙着将丰收的果实封箱、装车、运输。秋日的寺河山,一派繁忙景象。
所以说寺河山主人的眼里,秋之寺河是美妙的,令人欣慰的。是喜庆,是丰收,是甜蜜,是欢愉。
在今年好多农民无奈叹息和无比痛心一年到头入不敷出的秋季,寺河山,这个豫西地区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的农业小乡,依然笑声朗朗,喜上眉梢。前来赏红叶,摘鲜果,体验生态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寺河山,如一个养在深闺中的芳龄女子,吸引了众多追求者的灼灼目光。有人提出疑问,幸好现在路况好,否则,要不是这里的红叶和苹果,除了那些喜欢野外游历的人,这么偏远的地方,想必不会有这么多人蜂拥而至吧?是啊,这么多年来,寺河山的变化真的是很大,旧貌不断变着新颜,而且越变越好看。开山辟田,耕种栽培,辛勤朴实的农家人沐日戴月,滴汗成珠,怡然自得,荒山野岭洒下的歌声笑声连成串,好似桃源仙境在人间。
沿着山谷间欢快跳跃的溪流,我们继续前行,向红叶更深处漫溯。金黄的,橙红的,火红的,深红的,在为数不多的绿叶的衬托下,在一些逐渐干枯的枝桠的点缀下,舒展着,张扬着,舞动着,动情演绎着红色秋天的主旋律。人在山中行,水在脚下流。陶醉其中的同伴撒了欢儿地争相与这张色彩绚丽的大背景拍照,留影,不经意间不知道谁已经偷偷成为谁镜头中独一无二的曼妙风景。
阳光从树叶的缝隙照进来,疏浅密斜错落有致地播撒在地上,像是在用金线编织着梦幻般的童话。
山顶有人在高呼,山谷有人在回应。一应一答中,突然发现我们只顾着眼前的景了,不知不觉却已经和其他老师走散了。我们循声而去,一步步在树丛中艰难地爬行。上山的路,隐没在厚厚的落叶中,难以分辨。只能凭直觉判断,信心满满地朝着山顶进发,然后再从另一面下山和老师会合。眼看着离山顶已经不远了,可是脚下却再也找不到路了。依稀的小径不见了踪影,只有长长的野草霸道地生长着,毫无人迹走过的样子。只奈山路看着近走着远,而因时间关系我们决定放弃继续爬山按原路返回。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脚下其实本没有路,弓着腰在灌木从和荆棘中钻行,难走的时候,我们只能手脚并用,一手扶树干一手拽树枝,脚底下试探着踩踏落地,更有甚者,我们还得滑“天然滑梯”,随厚厚的落叶和松软的泥土一溜儿到底。真够惊险刺激!
想起中途为了互相打气,同伴给我们即兴吟诗咏词,以缓解紧张气氛,心中就充满了暖暖的感动 。一位刚参加完省青创会归来的老师竟然拿出录音笔煞有介事地记录了起来。“秋叶枝边下,萧条寂寞风。小诗何处觅,红叶寄我情。”这是《寻诗》。还有一阕词呢,叫做《卜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