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七岁境界

发布时间:2024-07-03 19:17:25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是说圣人孔丘活了73岁,亚圣孟轲活了84岁,我们这些凡人活到这个年份也就该满足了。可是再过一个月,我就进入了77岁的年龄段,超过了孔圣人,直追孟亚圣。我心里自有一份骄傲与自豪。

骄傲的不只是年龄,更重要的是隐藏在年龄背后的那个境界,那个活不到这个年份就无法体会到的境界。这个境界我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放眼四周竟然没有了一个私人怨敌”。

对这句话,多数人听了也许会感到惊奇:你活了70多岁,难道就没有一个憋过气、斗过架的怨愤之人?或者他们都一个个自行消失了?抑或是你心如死灰,是非之感如同临床死亡之人的心电图,成了一条直线?

非也!

我从小生活在祖国这块土地上,经历过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改革开放两个历史时期。历史的烟云仍在,从这些烟云中走过来的人大多数仍在,那些曾经像“乌鸡眼”一样争斗的场面也仍在。历史没变,人也没变,是我的观念变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已经走出了矛盾的漩涡,高居于激流之上,“超凡脱俗”了;过去的所谓“怨敌”,随着岁月的流逝皆已释然。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已像苏东坡说的:“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了。“超凡脱俗”只不过是一个比喻,就是说,到了我这个年龄,那种攀高折桂、追名逐利,与人争强斗狠的时代应该成为过去了。

刚刚退休时,我还曾自觉余热未尽,还有诸多“心尤不甘”,还曾受聘于某单位,希冀再展“雄风”。可是到70岁时,已自觉心力衰退,力不从心,不得不从竞技场上退了下来。心情又忐忑了四五年,终于平静下来,开始进入对名利无所欲无所求的状态。最近读元朝戏剧家马致远的散曲《秋思》,领悟颇深,其中有一句是:“名利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是呀,一个人摆脱了名缰利锁,就真正自由了,哪还有私人的怨敌呢!

这时,我再看周围的世界,一切都是那样自然和美好。我过去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见更欢,或谈禅论道,或携手同游,竟日不厌;过去曾有过过节的同志,相逢一笑,芥蒂尽除,曾经的斗智斗勇倒成了有意义的回忆。记得当年,我曾为一个正县和副县级待遇问题,与两位同事闹得不可开交,伤了和气,心怀怨怼。现在见面说起此事,彼此都觉悔愧。正县如何?副县又如何?我们都哈哈一笑,共同说了一声:“幼稚!”

孔圣人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真是太经典了!77 岁的我,对此体会尤深。从心所欲,就是真正的自由,就是毛主席说的达到了“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此时,我们看问题就可以摆脱“小我”的名利观,更客观地去观察人、观察社会了。张三提拔了,我只会说按条件该提或不该提,不会再说“为什么不提拔我”;某某机构被撤并了,我会说按需要该撤或不该撤,不会说“谢天谢地,幸好我这个机构没有撤”。看见别人提资升职,我只会叫好不会眼红,因为我早已退休;看到别人评为劳模,我不会去争,因为我已经离开了那个舞台。从此,嫉妒之心远远离我而去,套用古歌谣《击壤歌》的话说:“我自颐养天年,只愿社会公平,名利于我何有哉!”

没有私人怨敌,又有了真正的自由,自然人就高兴了。人们常说“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其实高寿和高兴密不可分。高兴的人才能高寿,而一个忧惧郁结于心,日夜愁苦的人,就很难长寿。先辈早有人说:“七十七,八十八,耳不聋,眼不花”。 我想,这些长寿之人应该就是具有77岁境界的人,他们必能超然物外,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自然就活得更长一些,不但会超过亚圣孟轲,或许会直达百岁以上也未可知。

顺便再说一句,我这里说的77岁境界,只讲个人的“小我”,非关国家民族的“大我”。对于事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国情怀,则另当别论。

(2014.9.18)

阅读更多经典散文,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散文频道。
喜欢散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