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人类身上唯一一种自私又崇高的情感。因为自私,万千公子红妆为之肠断心枯;因为崇高,历代才子佳人为之弄墨作赋。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史记》,从唐诗到宋词,文人骚客们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动人篇章,而这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就是“情诗”。
由于中国古代宣扬纲常伦理,压抑人性,不尊重女性,爱情更被斥为不登大雅之堂之物。因此中国的古典爱情诗中便充满了哀伤和愁闷的色调,往往是“哀多于乐,愁胜于喜”。这也造成了古典情诗“内向深沉,隐微细腻,含蓄曲折”的特点。
最近在看中国文学史,搜集了不少堪称绝唱的情诗作品,愿在此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一点感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这是一首闺怨诗。此诗说的是一位待嫁闺中的少女,日日年年在闺阁之中绣花织布,有了心爱之人,却又身不由己无法对之倾诉爱意。夜夜辛苦,却只不过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自己能否为心爱之人穿上嫁衣全不由自己做主,难免心生怨恨。这怨恨就如固结不解的丁香花那丛生如结的花蕾,又如那蕉心还未展开的芭蕉之叶。丁香与芭蕉相对而立在春风之中,却默默无语,各自沉浸在自己的愁绪里,无从交流,可它们的愁绪所为的却是同一场爱情。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一首春怨诗。所谓“春怨”之“春”指的即是青春年华里应有的爱情。只不过环境已不限于闺阁之中,而到了闺阁之外。据说这两句诗都是林黛玉的最爱。我们不妨借着这位多情才女的悲伤情事来丰满我们的理解。黛玉来到贾府之时正是豆蔻年华,此可谓良辰。大观园里的潇湘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堪称绝世美景。但身居此地的黛玉却终日娇喘微微,泪珠不断,为自己的身世伤感凄楚,对自己的命运无可奈何。春光终有尽期,红颜终将老去,一个“一朝”则更显得青春易逝,仿佛倏然之间一切美好的就皆成了空虚。人亡有如花落,残败之后瞬间化作尘土。无论两人爱得如何深沉,也再无法感受对方的存在。这是一种永恒的伤感,却又是我们每个人逃脱不了的宿命。
“水流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这是一首宫怨诗。幽居深宫的宫女,尽日无所事事,终年难睹帝王之颜。虽有锦衣玉食,却只能与红叶为伴,与红叶倾诉情思。慨叹那似水的年华为何如此不解伊人的心意,竟逝去的那般匆匆。据说此诗是一位宫女所作。后来还有了一个“红叶题诗”的典故。说这位宫女写完此诗后便题在了一片红叶上,然后将红叶撒落流水之中。流水载着红叶漂流而下,正好为一位在河流下游居住的公子拾获。公子为宫女的情诗所动,竟带着红叶找到了宫女。后来宫女从宫中重回“人间”,与这位多情公子结成了夫妇。
“记得绿萝裙,处处怜芳草。”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在写一位负情薄幸的男子,谁知这其实是在叙说一位深情男子的相思之苦。古诗往往一诗多解,一字多义,所以误解就成了常有的事。此诗讲的是一位出门在外的丈夫时时牵挂着身着绿罗裙的妻子,因此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看到绿色的东西就会思念起爱人,竟然对那绿意绵绵的小草也爱屋及乌的心生爱怜。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兰麝细香闻喘息,绮罗纤缕见肌肤。”这几首我也极喜欢,但都比较易解。在此我不想多加赘述,留待大家细细品味吧。
“聘聘婷婷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奈何我生君未生,十年约定成一梦。自是寻芳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应该不算一首诗,是我采撷名句拼凑而成。不过我觉得拼接之后语义反而更显完整,尽管不合格律,失了音乐美。据说作者初识女子之时,她正豆蔻年华,十三四岁。于是两人便约定十年之后再续情缘。不想十年之约如期而至,作者来见女子之时,却见她早已嫁做人妇,孩子都有了。作者悔恨不已,却只能埋怨自己来得太晚,不忍对女子有半句怨言。女子的处子之美犹如满树的深红,早已被狂风吹落殆尽。深红落尽,绿叶成荫,春华秋实,这都是自然界恒久不变的规律。所以说,在花儿最美的时刻就该懂得好好把握,千万别来什么十年之约。世事瞬息万变,一朝错过,往往即成一生陌路。连个无花的空枝也休想折到!
最后一首压轴登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我觉得这首实在是经典之极。最初听到这句诗可能是读初中的时候。压根没理解一个字!可是竟然就默默的喜欢上了。因为那时网络还比较落后,我跟语文老师的关系又不太融洽。所以直到很久以后我才弄明白这首诗的字面意思。也只是到最近,我才搞明白了它的引申义言外意等等。所以说伟大的诗就是拥有了不起的穿透人心的力量。即便理性尚不足以理解,但仅凭感性甚至是本能就足以令人心倾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