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远的石砌路
我们的家乡,坐落在崇山峻岭之中。从我小时候开始记忆时起,只要走出土楼屋的门口,站在自家门前的土坪上,放眼向远处望去,就可以看到村子四周绵延的群山,一直延伸到天的尽头,根本望不到它的边际。一年四季,随着季节的变换,可以看到远处的青山田野之间,总是变幻着不同的色彩,转换着不同的风景,令人生出无限的遐思。
但是,其中有一道固定的景观,却长久地在山岭之间隐约地显现,始终不变其隽永的韵味。它如一条逶迤的长蛇,蠕动在山涧溪畔,缠绕在田园阡陌,蜿蜒在山箐林壑。又像是一条轻盈的丝带,飘逸在蓝天白云之下,舞动在青山绿水之间。它总是在朝雾缭绕、斜阳夕照之中,若隐若现,曲折回环,显得那样灵动而且逍遥,蕴含着梦幻一般的色彩。
也许是当时年龄太小、喜欢做梦的缘故,才会对山野间的景象,产生如此美好的认知。实际上,那原来只是一条普通的石砌路,是大山里的人们连结外部世界的通道。我们客家人居住的村庄,因为处于山区丘陵地带,崇岭叠嶂,山环水绕,林深苔滑,泥泞漫漶,所以人们在山岭间通行的道路,大多是用粗粝的山石或者鹅卵石砌成的石头路。村与村、巷与巷、屋与屋之间,都依靠这种石砌的道路连接着。即使到山田里耕田的道路,许多也是这种斑驳零乱的石砌路。这些石砌路根据山川周围的地形地貌,顺着道路的自然走势修筑而成,弯弯曲曲,绕来绕去,大多都是陡峭曲折的羊肠小路,随着地表形态高低起伏,在山岭间随意地迂回延伸。整条道路显得湫獈逼仄,路面总是坎坷不平。只有在村子中间的人口集中地段,或者通往商埠要津的主干道路,才会铺设得稍微宽敞平整一些,显得比较舒展和通衢。
为什么广大的客家地区,以往到处看到的都是这种石砌路呢?稍微考究一下,其中隐藏着十分简单的理由,包含通俗浅显的道理,有其特殊的自然地理原因。首先是区位气候因素。因为客家人居住的区域,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常年高温潮湿,雨量充沛,每一年的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两千毫米左右,有的年份甚至还会超出很多。因为长期连绵的阴雨,导致山洪频发,泉水漫溢,道路容易崩塌,变得淤烂泥泞,常常难以落脚。山野间大多又是深厚的红壤土层,这些黄泥道路一到下雨天,变得特别潮湿溜滑,一不小心就会摔跤。尤其是挑着担子走路的人,经常会摔你一个仰八叉,特别容易受伤,搞得狼狈不堪,人财两亏。如果用石头铺设道路,容易排除路上的积水,保持道路整洁干爽,路面不会阴湿溜滑,能够方便人们出行。其次是地理环境因素,南方的丘陵地区,由于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宜各种野生植物生长,尤其是芭芒之类生命力超强的植物,生长繁衍的速度特别快,一天就可以长出一大截,两三天功夫,这些杂草已经挤到道路中间了,容易拥塞道路,增加道路维护的成本。用石头覆盖路面后,可以抑制这些植物的生长,阻止其根系向路面渗透,减少许多劈除杂草的功夫,保证道路的正常通行。
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家乡的石砌路,是我们历代的老祖宗们,在南方丘陵山区长期生活过程中,在经历过许多挫折和教训之后,通过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打交道,从而认识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经过长时间不间断的尝试和探索,从解决自身发展的现实问题出发,总结出来的搞好道路交通问题的重要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普通的石砌路,有其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深刻的人文色彩。
这些石头砌成的道路,每一段都记载着客家先民遥远的奋斗历史,都在默默地讲述着人世间不老的沧桑故事。它经历了太多的艰辛,承载了太多的苦难,阅览了太多的悲欢离合,见证了太多的荣辱兴衰。它们的形态虽然粗糙和朴拙、甚至于有些丑陋,却以自己外部的从容和淡定,以及内心蕴含的坚忍和承担,揭示了客家人奋斗精神的内涵。
走在古老幽深的石砌路上,仿佛触摸到了过去漫长的岁月,感受到了以往遥远的历史沧桑,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其中的悠远和厚重。你可以想象,在过去极其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客家先民,本为中原大地的名门望族、仕族贵胄,因为躲避战乱,一路辗转南下,不断迁徙,经历肆虐的风雨,闯过无数道难关,来到这块原始蛮荒之地,荜路蓝缕,以启山林。在当时虎狼当道、蛇虫出没、瘴疠肆虐的恶劣条件下,在这片荒凉偏僻的土地上,先辈们择地而居,驻守山寮,拓荒垦殖,刀耕火种,逐步开拓田园,兴建土屋,形成村落。通过不断地繁衍生息,创造灿烂的农耕文明,衍生了全新的客家民系。客家先民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创造的历史业绩,可谓艰苦卓绝,功勋盖世,谱写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全新的篇章,体现了伟大的客家精神,必将永远载入史册。
当我们小的时候,走在幽深漫长的石砌路上,恍惚如梦幻似的感觉,经常不停地臆想,浮想联翩,在心底里不停地提问自己:这些光洁的石砌路是谁修的呀?这么多石头从哪里捡来的呀?是谁挑到山上去的呀?又是怎样铺砌而成的呢?这些问题,总觉得有些复杂。想不通的时候,就忍不住去问问大人。这时候,大人们的表情会显得很庄重,带着极其崇敬的口吻,认真地向你介绍这些道路的情况:这是什么朝代的某某太公,经过多长时间砌成的路,这里的一段是谁砌的,哪一段又是谁砌的,经过了多长时间才砌成的,其中不乏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他们会对你说,上代人都乐意做施桥砌路的善事。他们一旦发了财、升了官,或者遇到喜得贵子等好事,甚至想祈求延年益寿或者消灾治病,都会倾其所能,省吃俭用,拿出自己的积蓄,捐出钱来,修一座桥,铺一段路,做一做功德善事,这些石砌路就是老一辈人当中做功德的人修的。我们听了虽然有些懵懂,感到有些深奥和不解,但是从内心深处,还是打心眼里十分崇敬这些善良的老祖宗,敬重这些客家先民中的贤能良善之人。
有关这方面的传说,确实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他们感人的事迹,经过代代相传,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后人们学习的榜样,被后辈们竞相效法,是名符其实的传统道德的引领者。也许你难以相信,我们去岩前墟上三十多里的石砌路,其中一段十多里的路面,竟然是一个叫做李阿嬷的寡妇捐赠修建的。据说,在清代光绪年间,前山村有位姓王的人家,王家后生少年英俊,聪颖过人,颇晓经营之道,从事经营木材生意,并且娶回了一个漂亮贤能的妻子。其妻李氏善于持家,帮助打点丈夫的生意,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几年间赚了很多钱。可惜王老板寿命不长,英年早逝。丈夫死后,李氏决意守寡,悉心教育儿子。虽然家道殷实,但决不溺爱。因其教子有方,儿子长大成家后,能够自食其力。李阿嬷义无反顾,慷慨解囊,投身公益,将家产积蓄尽数捐出,用于修建这条石砌路。李阿嬷的善行懿举,在周边地区引起了长时间的轰动,被人们广为颂扬,影响了好几代人。
而另一处去到十方墟场,翻过鸳鸯岌的石砌路,是一个被人们叫做“三叔公”的卖货郞捐资修建的。据说这个卖货郎,长年累月,风雨无阻,出门贩卖杂货,赚取蝇头小利。此人平常不抽烟不喝酒,从来不乱花一分钱,做生意斤斤计较,在钱财问题上显得十分吝啬,对待子女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大家都非常纳闷,感到其行为不可理喻。因为其表现得生性悭吝,不通人情,甚至于背后有人称他“三斤狗”,以表示自己的轻蔑。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突然有一天,他出人意料地宣布,捐出他一生全部的积蓄三百多块光洋,将本村到十方墟场二十多里地的山路,全部铺成石砌路。他的这个超常规的举动,让人们大吃一惊之余,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他平常的行为究竟是为了什么,从内心对他的执著和追求,表示由衷的钦佩和感激。而且,从此以后,这位老人依然故我,从未改变他的生活轨迹,不顾年老体衰,继续出门贩卖杂货,省吃俭用,从不浪费一分钱,将赚来的钱悉数用于铺路的投入,直到他后来不能走动。老人的心中,肯定有一个未曾表露的情由,早已许下了一个善良的心愿,促使他确定了终生努力的方向。这个善良心愿的诞生,或许就是他从小在这里经过时,一不小心跌了一跤,于是发誓要改变这条路的状况,让后人有一条整洁光亮的石砌路吧?
我从小走在这些石砌路上,经历了艰苦的岁月,挥洒过无数的汗水,内心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得到了许多深刻的教训和有益的启迪。不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些石砌路,在丘陵山区的山野间走路,将会遇到多少无法预料的困难:山路崎岖,杂草丛生,藤蔓绊脚,萁芒割面,如何走得了路? 如果遇到了下雨天,更是遍地潮湿,泥泞溜滑,走每一步都要会觉得十分吃力,可谓是举步维艰。俗话说;“苦不苦,挑担行长路。”尤其是挑担行脚的人,身负重荷,翻山越岭,如果路脚不好,可以说是寸步难行,根本不要想吃好这碗饭。石砌路不单是方便了人员来往,也方便了货物流通。多少客家人,通过这些幽静深邃的石砌路,在高山密林里穿行,走出茫茫的大山,走出偏僻乡境,外出求学和谋生,获取功名,赚钱发家。甚至有许多人心怀高远,走出穷乡僻壤,远渡重洋,漂洋过海,去到异地他乡的外国番邦,立志扎根创业。这些人在外埠经过长久的奋斗,功成名就后荣归故里时,走在回归家乡的石砌路上,心里肯定会滋生起感念的意味,被上祖先贤的乐善好施、义薄云天感动得热泪盈眶。
走在垒砌着历史沧桑的石砌路上,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必然会油然生出波澜激荡的思绪。对于客家的历史、客家的先民、客家的乡亲,客家民系丰富的文化积淀,以及其植根于大众人心的广博深厚的人文精神,从内心升腾起无限尊崇和感激的情怀。我们在对祖祖辈辈的客家先人深表崇敬、为自己作为客家后人感到自豪的同时,也为如何传承上辈人坚忍执着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发扬乐善好施、慷慨解囊、热心公益的传统美德,更好地弘扬客家文化的精神内核和现实价值,感到一份自己沉甸甸的责任。客家先人们的自我牺牲精神和乐善好施的举动,与现实社会当中哪些为富不仁,到处炫富,为了自身利益不惜一切代价,甚至违反公道人心,贪污受贿,贪赃枉法,大量攫取社会财富,只顾追求个人享受的人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我们在颂扬先人们的业绩,对他们的高贵品质表达内心的崇敬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更加深入地进行现实的思考呢?
当然,山区农村幽深阴凉的石砌路,现在许多已经被宽敞的水泥路所取代。由于农村公路交通的迅猛发展,原来山野之间大众通行的石砌路,所承担的交通功能日渐降低,许多比较偏僻的道路往往逐步荒废,或者已经变得残缺不全,无法履行原来的使命。它们被漫山遍野的芭芒所遮掩,悄然地隐匿了它的踪影,改变了它原来的模样,甚至不复存在,已经成为人们遥远的记忆。
遥望山岭间蜿蜒曲折的石砌路,胸中生出无限的感慨,万千思绪,纷至沓来,如潮水般漫溢于我的心中。我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人生的道路多么漫长,我们可以从家乡起程,跨过千山万水,走遍海角天涯。但是,家乡的这条幽远的石砌路,我们却一生也走不完。
二0一四年九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