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孩子的记忆之 捅马蜂窝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有篇短小的小说就叫《捅马蜂窝》,大作家小时候也是顽皮的,马蜂窝我也捅过不少。
马蜂和蜜蜂为同族都会蛰人,蜜蜂可以提供蜂蜜容易得到人们的宽宥,马蜂只落得蛰人的恶名。人们看见马蜂有莫名的害怕,看见附近有马蜂窝便没了安全感非得捅下来不可。南方的农村植被茂盛,随处可见马蜂窝,家里的屋檐墙角总能发现,往往刚刚做出来就被及时发现,马蜂窝不大马蜂也很少,可以从容地用竹竿捅下来,一点都不用害怕。在竹林和树上发现大个的马蜂窝要捅就得小心了,一堆小孩子结了伴去捅,我穿了雨衣举着竹竿宛如披了铠甲的勇士雄赳赳气昂昂上战场,但是越是离马蜂窝近越是害怕,倒像两块磁铁同极对着,越近越有排斥力,越是惶恐了,走近了大约对准马蜂窝用力一桶,丢了竹竿赶紧逃,小伙伴也各自逃散,看着没有马蜂来追,再战战兢兢地去捅,非要捅下来不可。有一次被马蜂追上了在耳朵上蛰了一下,一会儿感觉耳朵像猪八戒的耳朵那样能扇出风,痛是免不了的,不过倒是不害怕,被马蜂蛰了,将马齿苋 叶子搓出水来擦在上面很快可以消痛、消肿。冯骥才先生被蛰后家人轮番用醋、酒、黄酱、万金油和凉手巾拔毒,还请医生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痊愈,冯先生家人不知道马齿苋的妙处,马齿苋随处都有,甚至在城市中心的操场上都可以采到,去年家人被北京的马蜂蛰了,用了马齿苋也很见效。蜂毒为碱性的,马齿苋是酸性的,因此马齿苋去蜂毒有其科学道理。
在网上可以检索到很多对付马蜂窝的办法,火烧、毒药熏……一些办法很残忍。马蜂也是自然界的一个生命,与我们无冤无仇,一般是我们先招惹了他才蛰人,被蛰只是有些疼而已,蛰人的马蜂却搭上了性命,我们为何又要株连其他的马蜂,一定要毁了人家的家园,还要赶尽杀绝呢?看过电视片介绍南太平洋某国人如何取野蜂蜜,当地人半夜爬上树,把蜜蜂赶走再摘走蜂窝取蜂蜜,野蜂失去了蜂巢还可以再做,家破人还在,这样野蜂可以生生不息提供味美的野蜂蜜。而中国人却缺少这样文明的要素,电视节目也看到西南某省人喜欢吃马蜂的蜂蛹(马蜂幼虫),他们找马蜂窝的方法很独特,在野外寻到马蜂后在马蜂身上绑一根羽毛,马蜂绑了羽毛飞起来要迟缓些,目标也大了,于是被人跟踪找到了马蜂窝。他们用火去烧马蜂窝,把窝里大的马蜂烧死,将马蜂窝摘回家把蜂蛹弄出来做菜吃,一家大小都给杀绝了。马蜂本来是害虫的天敌,烧死大的,吃了幼小的,马蜂那经得起这样的屠杀,结果马蜂少了,害虫猖獗起来。在老家有个莫名其妙的传说,狗吃了马蜂窝会发疯,马蜂窝有什么吃的?那时不懂捅下来的马蜂窝都会扔进灶膛里烧了,烧起来兹兹的响,一些幼小的马蜂都被烧死了,也是杀生无数,现在想来也要忏悔了。
捅马蜂窝作为一个词汇完全没有了捅马蜂窝的英雄气概,只有祸端,常比喻闯了祸,招惹了麻烦。人本来可以和马蜂和平相处的,人不招惹马蜂,马蜂也不会主动攻击人。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是可以和平相处的,不要给别人戴恶名的帽子而故意疏远和隔离,也不要因为种族等原因而相互的仇恨与攻击,再弱小者也会拼死一击,强大者难免落得像冯骥才先生那样犹如大病一场。
2013年5月( 文章阅读网:www.telnot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