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

发布时间:2024-07-06 19:48:09

挂在厅堂中的大幅纸面扇子,是装修时自己选的,当时装修的设计师还劝过我,在全西式装修设计风格里,挂着一把中国古典的扇子,很不协调也很显眼,与周围的摆设格格不入,我没听他的,依然坚持把那把扇子挂了上去,还挂在正厅里,一开门就可以看见。虽然,家里人对此很看不顺眼,且颇有微词,但我还是固执的要挂着。我每日里看去,总觉得它是最雅致的装饰品,上面的字与画无不展示着其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和文化的魅力。

抽屉里也有一把丝绸面料的小巧折扇,收起来时长度还不足一尺,很精美,是朋友去庐山旅游时,特意带回来赠给我做纪念品的,每每看到这把扇子心里就有说不出的感动,都会忍不住拿起这把扇子在手中把玩一下。对于我来说,这把扇子是很珍贵的,因为,朋友的交友圈子很广,获赠扇子的人只有寥寥几个,加起来大慨还不到五人,而身在外地的她会想起我,礼轻情意重,心里一想到有人在外地还如此挂念着自己,难道不值得小小的骄傲一番吗?

其实,扇子对于我来说,意义还不止这些,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是看见了扇子,旧时光中的画面就不知不觉的浮到我脑海中,一幕幕的,就像电影中的镜头在眼前翻开。很多年前的夏季,武汉人天一黑就将自己家的竹床和躺椅搬到家门口开始纳凉。那时,家家户户都习惯夜间在门口或马路边露宿,这不仅仅是武汉的一种地方风气,也是湖北某些地方从古延续至今特有的习俗。当然,左邻右舍纳凉时凑到一块,由最先开始闲聊中拉家常慢慢转型为湖北大鼓、楚戏表演班子的形成,发展成民间群众自发组织的戏曲团。在那个时候民间戏曲团很活跃,只要天不下,几乎每晚必定会有人表演节目,可以供群众免费的欣赏。记得那些戏曲中的演员,演着不同角色时拿着不同的扇子,在台上做着曼妙的动作。那些动作里,或是花旦以扇半掩面,只露出盈盈似水的眸子眼波婉转,或是风度翩翩的美少年,一把折扇收放间风采儒雅,更有江湖英雄以扇来进行着武术动作,其潇洒的姿态有种说不出正义感。还有那媒婆、市井小民之流,拿着蒲扇的动作很滑稽诙谐,也成为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物性格写照。这些戏曲演员都并不专业,他们白天工作,晚上就开始以表演为乐,也不图钱财,只要观众们给予掌声和喝彩声,他们的脸上都会露出灿烂的笑容。

那时的大街小巷里,夏季最走俏的商品就是扇子,扇子品种很多,有鹅毛扇、蒲扇、芭蕉叶扇、檀香扇、纸面扇、折叠扇、丝绸扇等各种各样的扇子,做工精美,造型很多。外国人来武汉,将那些精美的扇子带回去,作为礼品送给朋友,据说,扇子常常作为艺术品出口国外,很受外国佬的青睐。我的祖母似乎很钟情于鹅毛扇,无论是作为礼品送人还是买着自己用,她每次选购的扇子都是鹅毛折叠扇,可以像折扇那样收起来的那种。每年夏季,祖母总是夜里执一把鹅毛扇,轻轻的在我和表姐身边挥动着,赶走蚊蝇,扇来丝丝清凉。为我和表姐打扇子时,我曾经透过祖母那张线条柔和的面庞,仔细端详着祖母的脸,那是一张很慈祥的面孔,典型的鸭蛋脸上略有些消瘦,皮肤依旧白如脂,可以清晰的看出,她年轻时应该是何等样的美丽。祖母在我依稀的印象中,似乎很少睡觉的,因为每次从梦里醒来或是在半梦半醒之间,祖母的扇子都没有停歇过。羽扇上的羽毛,在挥动间渐渐脱落,当一个夏季完结时,祖母手中的羽扇也到了命运的终结点,伴随着一把又一把的羽扇被渐渐的遗弃,我和表姐也渐渐的长大成人。

时间在变化着,武汉晚间睡马路,室外集体纳凉的现象,也随城市里高楼大厦组建和规划开始慢慢的消失,以前住平房时夏天里常常在外纳凉,左邻右舍的邻居都很熟悉,可是搬到新楼房后,一墙之隔,阻断了一份邻里之间的友情,而夏季纳凉现象的消失,也没有给邻里之间的互动创造机会。每个人回到家随手关门是一种习惯,扇子已没有它用武之地,降温设备空调的普及,让曾经武汉人引以为自豪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现象消失了,武汉街头邻里之间相处的融洽,和睦的淳朴民风,随家家户户大门紧闭的那一刻,和扇子一起退出历史舞台,开始蜕变。扇子也随城市经济的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精美的纪念品或饰品,其最大的用处在今天也许只是一种馈赠用的礼品或小摆设吧。扇子的没落,大慨也阐明时代在进步,当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和福音时,扇子的历史也终究成为过去的一种回忆

去年夏天,在一本书里见到了一副画,画里两位宫装女子在深秋的枫叶林中,仰头看天空的飞鸟。她们手中都拿着精美的团扇,两个女子衣着华丽,身影窈窕,但在枫叶林里,显得身形消瘦,虽然穿着漂亮华丽的坎肩和夹袄,但依然给人一种很单薄的感觉。画中的团扇透露出来的信息,大慨是代表两女子是失宠的宫妃,就要像手中的团扇一样,在秋天里被遗弃了吧。画中女子的不幸是旧社会男权为尊的一种真实写照,仰望天空,则说明她们向往着自由的生活,而她们的命运却不由得她们做主。画里的女子的悲凉,却被小小的美人团扇给描写得淋漓尽致,那时,看着那幅画,让我想起过世已好几年的祖母,那几日心情总不能平静。而今年,有人将一把破损的鹅毛扇遗弃时,被我和表姐同时看到的那一瞬间,表姐眼眶红了,晶莹的泪珠顺着光洁的面颊流下来,那一刻我的心也在隐隐作痛,表姐说,祖母就是用鹅毛扇给我俩夜里驱蚊扇风的。是啊,祖母再也不能给我们打扇子,从前那种美好的时光再也不能重来。

表姐将自己的感受写在日记里,那天,她写日记时提到了祖母为我们打扇子时那种慈爱的目光,而后,突然又提起《红楼梦》中的晴雯撕扇子时的样子,表姐说晴雯撕扇子时,她的样子看上去很幸福,表情是那么的任性,那么的快乐。不知怎么的,我一听到这话就想起了,祖母在世时最喜欢两段关于扇子的戏,一段是著名的《桃花扇》中,李香君拒绝强权恶势以死明志,撞墙时鲜血滴落在雪白的纸扇面上,被友人画成一幅桃花图还给李香君那段,一段是《红楼梦》中晴雯撕扇子时,痴公子宝玉在一边拍手叫好的那段戏。

一直不明白,祖母在世时为什么会那么喜欢这两段戏,如今,表姐这样一提起,我终于明白了,原来,祖母一直很佩服坚强不屈的李香君和晴雯,这两个旧社会底层中的女子,她们用自己的行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宁可玉碎不畏瓦全。她们和大多数女子一样也向往着美好的人生,当黑暗势力向她们伸出魔爪时,这两位柔弱的女子,并不屈服于强权之下,勇敢的向封建势力挑战,李香君死也不肯屈就,晴雯在宝玉纵容她撕扇子时,她毫无顾忌的享受于宝玉尊重和宠溺,虽然,她也知道宝玉心上人并非是她,能被宝玉那样的爱护,不是对待一个下人般的对她,也不是像平常哄小猫或小狗那些玩意儿时对待她,而是用平常对待朋友或妹妹般的逗她开心。她大胆泼辣的率性而为,宝玉对她却很怜惜和欣赏。作为在社会最底层的女子,晴雯不懂怎么去讨好当权者,她只知道那一刻她是开心的,她要的大慨就是那么一点点的自尊,自己能被身边的人当做人看的幸福和满足。

而我的祖母,她曾是解放前咸宁女子师范毕业教师,琴棋书画她样样精通,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很能干。尽管她也是解放前进步女青年,但她出生的家庭,一样受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她的婚姻和那时大多数女子一样,都是包办婚姻,在还没见过男方的长相时,怀着无比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愿,嫁给我的祖父。在我们印象里,祖母的气质和文化修养给人一种很舒心的感觉,她摇着鹅毛扇时,像西方古典油画中的圣母。而祖父常常拿着一把很大的纸面折扇独自给自己扇风,当他坐在桌子边一个人首先享受着祖母给他做的饭菜时,那种姿态,明白的宣誓着他的主权,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像中国古典泼墨画中的军阀人物,和温婉的祖母放在同一个屋檐下,是那么的不协调。他和家里人尤其是祖母讲话时那种命令的语气,总让人联想到封建家庭中的地主老爷,那种威严胜过一切的气势。想起从老一辈人口中得知,祖母年轻时被婆婆刁难的故事,我深深的觉得,她的待遇很有点象过去富户家庭里的长工。

我依然清楚的记得,祖母在世时看《桃花扇》和《晴雯撕扇》那两段戏时,她总将目光看向父亲或是姑姑们,最后又复杂的转向我们两个幼小的表姐妹身上,有片刻的凝眸,眼光如深潭中粼粼波光,一抹希望直达眼底,至今这么多年过去了,生活顿悟,让我终于明白祖母那种目光的含义。原来,她内心中一直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偏安于别人给她安排的命运,无论多苦,她都为了自己的孩子在忍受,当她一生到了最后时,她希望她的后人比自己要幸福,更懂得为自己的幸福去争取,她希望自己的后人,能拿着扇子自由自在如晴雯那般的想怎么撕毁,就怎么去撕毁,如李香君那样,把桃花扇当做爱情的纪念品,当一切都已改变时,依然能果断的摆脱情字的困惑,维护自己尊严。

小小的扇子在时代科技的发展中渐渐退役,它的沉寂,昭示着今天社会发展下,妇女再不是一定非得依靠男人而生存的附庸,妇人享有被尊重和追求幸福的权力,妇女的地位一天天的获得时代的认可,而扇子,则演变成一种文化,记录着妇女曾经被压迫的辛酸,也见证了历史在进步,当扇子挂在墙上做装饰品时,中国古老的文明,述说着古今女子们的传奇,在悲歌里灿烂的人生曾经是那么的风华绝代。

阅读更多写物散文,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散文频道。
喜欢散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