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不过是历史长河的一滴水,但却足以折射整个时代的特征。做为一名清贫愚钝的农家子弟,我也不过是潮起潮落人海的一滴水,但因为梦想,因为拼搏,我也走过了属于自己的十年。暮然回首,良久凝望,不禁涌起无限的感慨。
难忘十年前那个萧瑟的深秋,怀着无限的依恋,告别了“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的故乡,踏上了新的求学路。如今的我,已不是懵懂青涩的旧时模样,早已在远方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孩子的出生,更让家中充满了快乐与幸福。其实我知道,这都与我十年来的文学寻梦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的创作之路虽然过程坎坷崎岖,成绩微不足道,但梦想总算没有落空。
我是个爱写的人,虽然写的东西未必见佳,写的字更是糟糕,然而却执迷不悟地将文章尤其是散文当作最知心的朋友来对待。由于这个缘故,自小学乃至高中,语文老师大抵是比较喜欢我的,我的那些现在看来马马虎虎的作文,也常被恩师们当做范文在课堂上朗诵。尤其是高二时首次向南阳市《作文与指导报》(高中版)投稿便被采用,迅速成为满校瞩目的焦点,老师们的夸赞和同窗们羡慕的目光,更是莫大地助长了我的贼胆,一时间不知天高地厚起来,竟在心里埋下一个深远的阴谋——要靠写作来为自己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梦想的种子一旦埋下,行动便有了目标。尽管第二年的高考我也考得不怎么样,只上了一个本科院校的专科专业,但文学的梦想却未因此熄灭。2002年秋,母校河南科技大学组织首届“缤纷校园”征文大赛,虽然正读大一的我只得了一个优秀奖,但却是医学院仅有的三个获奖者之一,精神不由得为之一振,开始了我的文学寻梦之旅。2003年2月20日,散文《洛城雪》在《河南科技大学报》洛神文艺副刊发表,由于是主编韩明儒老师题图,加之是那期副刊唯一的一篇学生作品,再次为同学们广泛传阅的对象,信念愈发坚定起来。
在有限的课余时光里,我与散文相依相伴,不离不弃,一起经历着写稿的辛苦,等待的煎熬,退稿的失落,共同收获着欣慰与幸福:2003年11月《走近大漠》获得第二届“缤纷校园”征文大赛特等奖;2004年3月被吸收为《河南科技大学报》记者团学生记者;同年6月,散文《故乡的荠菜》在河南省第九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新河南、新文化、新青年”征文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同时文学创作也为我的人生带来了别样的色彩。毕业前三个月即与豫西一家县级医院——灵宝市第二人民医院签订了聘用合同,随后为自己取了个“青裳孤客”的笔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继续写作;2009年元月被吸收为河南省作协会员;同年9月个人原创散文集《梦萦流年》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2011年7月被借调到灵宝市卫生局从事文秘工作;2012年5月被吸收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散文《乡村日暮》入选红苹果阅读丛书《秋虫唱的什么歌》;6月份《耕牛的泪水》入选《中国散文大系·抒情卷》。如今已在人民网、中国作家网、中国散文网、红袖添香等著名网站和省、地市级报纸发表散文作品百余篇,而且第二部散文集的写作也在按计划顺利进行。虽然作品的数量不是很多,质量不算很高,但却赢得了不少读者的尊重和认可。
回望十年来走过的人生路,尤其是自己的创作路,于欣慰感慨之余猛然想到,这不正是时代在一个寒门子弟身上的投影么?我们这个时代,尽管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从整体上说,仍是伟大阳光的,仍是催人奋进的,仍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只要正道直行,只要踏实肯干,只要坚持不懈往前走,时代总会给路,前景总是无限美好的。时代正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并将创造更大、更多、更好的机遇,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把握。
虽然只是一名80后写作者,但我深切地感到,文学创作是一种痛苦而快乐的劳动,是一项需要用生命来丈量、用灵魂来追求的事业,我相信,只要我们祛除浮躁,虔诚劳动,静心创作,总能写出无愧于良心、人民和时代的作品,总能赢得社会的广泛尊重,我们的文学梦终能实现(作者刘杰,笔名青裳孤客,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供职于河南省灵宝市卫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