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在李家大院

发布时间:2022-11-17 18:10:35

对于万荣李家大院,对于大宅主人“李善人”,并不陌生,少年时代已知晓,源于其当时是运城师范阎景分校所在地。在那个年代,中专师范类的院校,颇受来自农村的学生青睐的,因为早早毕业就能为家里分忧的。李家大院,曾经我们为之奋斗向往的神圣地方。初中毕业的我,报考了阎景师范,也通过了学校严格的面试。可后来父母说男孩子还是上高中吧。就这样,惜别了与李家大院的缘分。当时在心里还许久埋怨父母包办我的事儿。

当李家大院开发对游客开放时,心里那个尘封的情结重新打开,说什么也要去拜访拜访我们这位河东的李善人。金风爽,假日长。宽敞的国道上,车流如梭;加油站内,偶闻问答:“去哪?”“去看李家大院!”去看李家大院似乎成了一种时尚。

曾闻有一种旅游方式名曰“占领”。人们意切切,步匆匆,只待人身一到,快门一按,使自己的影像与当地名胜合于一帧,便完成了“占领”之游,确也是来去如风,潇洒如云,无可厚非。私忖之:既已轻身出门,为何不能更从容、更充实,让心的寰宇、思的天地容纳古今变迁、地域风情?窃以为我们这片黄土地,最先从混沌中醒来,几经灿烂,几经昏暗,几经辉煌,凡凝结成一景一胜,必有耐人寻味之处,但愿你能去追寻、去品味,去承接数千年一脉相连的潺潺清流。

像养在深闺无人知晓一样,当李家大院解开她盖头时,便展现出中式建筑的古朴,西式建筑的典雅,官宦花园的大气和宅主人的睿智与善举。我急切的脚步迈进李家大院暗藏玄机的迷宫,李家大院的故事,与孤山的风一起,轻轻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明永乐年间,一位名叫相里百泉的陕西省韩城县人(后演变为李姓),东渡黄河,挑着两个箩筐只身落户原万泉县薛店村,以缠簸箕扎箩底为生。又看到其子孙李文炳开始弃农经商,做起了土布的生意。具有经商灵感的李家子孙,如同江河行舟,博击急流险滩,以自己的睿智、精明,分别在阎景村创建“通顺诚”、“通顺兴”、“敬信义”商号,从现买现卖的小商人转为批零兼营的坐商。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李氏家族生意已遍布山西、陕西、甘肃、宁夏、上海、北京、天津等15个省市。在博览馆一组照片中我看到兰州的商铺占到半条街,客商云集,宾朋满座,生意繁忙异常。这些数据且不去考证,但确实令人心头一动。这个时期,目不识丁且不熟商道的庄稼汉,能“吞吐万汇,兼纳远近”,方显晋商的气度和魄力。

立于雄伟的“广善门”下,仰望“慈善世家”匾额,凝神思索,仿佛李家恢弘的历史场景、丰富的文化底蕴与雄厚的经济实力,浮现眼前。如今,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百年晋商文化的鸿篇巨制的李家大院,被沧桑岁月厚重成一处佳景胜迹,以一种宠辱不惊、阅尽沧桑的气度,接纳着纷至沓来的四面八方游客。

走进李家大院,你确实难以想象,蜷缩在村子深处的院子竟有这等神奇。层楼叠院、鳞次栉比的建筑,经百年风的剥蚀,更显沧桑与厚重,那眼花缭乱的砖雕、木雕、石雕,刀法娴熟,技艺精湛,雕梁画栋,各具特色,煞是显赫,处处彰显着晋南民间多子多福、三星高照、五福临门、松鹤延年、耕读传家、富贵平安等吉祥之义,显示出了主人浓厚的志趣与情趣。那丰富多彩的大院文化,是重负着华夏文明的一脉相承,是曾经的生活与文化碰撞交流的功不可没,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发展图腾,是演绎着历史岁月永恒前进的经典。让你在斑驳间透视它昨天的繁华,在陈旧里回味它厚重的历史,在沧桑里解读它的内在精神……

随着如水般潺潺流淌的人流,我踏在李家大院的古老的石板甬道上,漫步在大大小小布列有序、具有北方四合院典型建筑风格的院落巷陌,触摸装饰考究、坚固耐用的拱门房屋,仰视精雕细琢、古朴典雅的木雕石雕,欣赏西院那别具一格的欧洲哥特式建筑……青青砖瓦堆彻古宅,竟然没有宅院深深深几许的寂寞惆怅之感,倒是强烈地领略到一种心胸开阔、心态从容之感。有人说,传统的四合院藏风聚气,精致的大宅门接地通天!此言不虚。不禁为李家当时开明的思想、超前的市场意识、勇于接受西方文化的态度感叹时,我像一片叶子一样被人流涌到了一座照壁前——“善”字壁。山西大院星罗棋布,各有千秋。正如人们所说的:乔家有名,王家有院,李家有善,堪称晋商三蒂莲。真正使李家自豪的,不是世人艳羡的金银财宝,也不是美轮美奂的豪宅大院,而是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善行善举。

“但将荣辱连家国,未敢丰盈忘苦寒。”多少年来,李氏家族善行数十代不间断,他们对孤独老残体恤关照,对普通乡民仁义为怀,对地痞小偷感化归正,方圆数百里人都称之为“李善人”。当地流传一首民谣《万荣有家李善人》:

人之初来性本善,李家善事千千万。

家就住在孤山根,善行天南和地北

……

清朝手里就有名,大善小善他都行。

赈灾呀,舍饭呀,河津北山拉炭呀

……

家人不穿绸和缎,举债缩食为舍饭。

学堂庙堂育婴堂,堂堂事情都捐上

……

老蒋炸了花园口,难民多的没法数。

粮票发到难民手,李家舍饭处处有

……

人们走马观花,向前涌淌,我却徜徉在李家大院的“善”字壁前,长久伫立,凝视被岁月磨蚀已显斑驳的365个“善”,心灵渐渐感觉到的是一种震撼——整整的365个“善”,一定是李家先祖对后辈子孙一天一善、天天行善的告诫和希冀,也或许,善字壁的创建者还有更广阔、博大的意图吧?建筑是久远的书,是物化的记忆,是精神沉积的艺术瑰宝。遥问亡魂,追问仙人,敢问先人,面对当今滚滚红尘,物欲横流,真假慈善,你有何看法?请问斯人,面对李家大院的今天,你有何感慨。

如果游览李家大院,仅仅为李家的超远眼光、市场意识而感叹,为李家北方四合院、南方徽式建筑风格和西方的哥特式建筑而流连,为李子用和英国女子麦氏的爱情故事而赞颂……终也不能探寻到李家几代人的精神和多少年来被河东人们津津乐道的筋脉。一面善字壁,虽然只是砖雕的照壁,但它正是萦绕在李家大院上空行善乐善的魂魄,如一曲绵长、辽阔的唢呐调,响彻在晋南这块土地的上空。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在李家大院,“善”字随处可见。气势宏伟的“广善大门”,门楼上的牌匾题写着“修德为善”,别具风格的廊子内悬挂着“论善名言”,高大的照壁上镶嵌有365个字体各异的“善”,联界名家题撰的一幅幅楹联……

仁为福地一生乐;善作良田百代耕。

守东平王格言不外为善二字;送司马公遗训只在积德一端。

义德永炳三生路高山仰止;慈善常开两扇门大道景行。

仁德永炳三生路高山仰止;慈善常开两扇门大道景行。

有限人生应以良心挑日月;无穷世界当留至善写春秋。

善本商家气象仁风习习还播雨;信为历代荣光德业煌煌总励人。

拥林千顷眼底苍浪方悟种德若种树;存书万卷笔下瀚海才知做文即做人

一部沧桑身后留,画梁几许,依山独秀;百年风雨门前有,善亩万千,与我同耕。

……

林林总总,尽在善字中。“李善人”不是李家某一个人,而是李家数代人,是李家那个“善人群体”。李家人行善的境界被总结为二十字,那就是“善无大小、善无多少、善无止境、善不等待、善不图报”。慈善是李家的微笑,慈善是李家的情感,是李家不灭的魂魂、是李家不易的信念。

人心向善,恒古不变!但善在何方?

我久久地徘徊在“善”字壁前,抚摸着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砖雕“善”字时,愕然明白:善在足下,在身边,在心里,在博爱万物,在存诚利他……

阅读更多经典散文,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散文频道。
喜欢散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