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桃李

桃李作为两种不同的水果名称极普通,但由它们组成的词句意义就非凡了,如投桃报李,桃李争春,桃李满天下等大家都耳熟能详,在此想对其中两个趣说一番。­


投桃报李语出《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意思是说他送我桃子,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这个常人都不难理解,可我却在多年前的一次与好友的书信往来中因怀疑这个成语的合理性而引出一次饶有趣味的辩解.首先是我先指出好友信中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写错了,应该是“投之以李报之以桃”才对,好友也模棱两可不敢确定,真以为是自己写错了,还奉上“多谢指正”之类,云云!然后问我桃李两个字调换过来有什么区别吗?我当时的解释是:当然有,因为桃子比李子个大、、、好象一语惊醒梦中人,好友连说这个解释很绝妙。­


我当时是这么认为的:人家给个大的桃子你,你怎么好意思还个小的李子给人家呢?这不符合中国人最朴实的礼尚往来嘛,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讲究人情大过天,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祖遗训至今仍被津津乐道。就拿我们乡下人来说吧,特厚道!谁要是在青黄不接时期到谁家借了担稻谷,等秋收回仓后总会还上满满的一大担,这叫“借瘦还肥”,借谷给你的东家看在眼里嘴上虽不说但心里也高兴啊,更重要的是看清了还谷人的人品,下次再有个救急什么的再问到估计就不难了。同样的道理,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显得小气而投之以李报之以桃就显得大方多了。估计是古人当初创作此句的时候没有把人情世故等因素考虑进去吧,更不会想到两千多年后会有个初出茅庐的小子对他的传世之作说三到四、、、哈哈哈、、、当然这只是本人的一点浅薄之见,片面之词不足以当真。­


其次再说说桃李满天下。以前也曾心生过疑虑:为何把老师的学生多称为桃李满天下而不是瓜果满天下呢?后来查经阅卷,追根溯源才知:原来春秋时期,魏国大臣子质学富五车,知识广博,因得罪魏文侯而投奔到一旧识家躲避,并开了个学馆收一些学生教读,借以糊口。且所收学生不论贫富,只要愿学的都可以拜他为师,一视同仁。这个学馆里有一棵桃树,一棵李树,凡是来上学的学生都要先跪在桃李树下拜认先生,子质指着已结果的两棵树教导学生们说:你们都要刻苦学习,要像这俩棵树一样开花结果,只有学问高才能为国家作出一番大事业!后来这些学生先后成才,成了国家栋梁。他们为了感念子质先生的教悔,都在自己的住处栽种桃树和李树。子质到各国游历时,碰到在各国当官的学生,看到学生栽的这两种树时他自豪地说:我的学生真是桃李满天下啊!从此当老师的就以“桃李”代称学生,并把学生多称作桃李满天下、、、­


作此篇兼怀那位曾一起经常为探讨疑难而争得面红耳赤的故友,同窗苦读数载情不可谓不不深,鸿雁传书几年意不可谓不浓。自零五年广州中大北门珠江边含笑挥手一别便如黄鹤西去,至今杳无音信。她是青云直上硕本连读,想必是读研后远涉重洋,外嫁夷邦了吧、、、不得而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故人如老酒,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取出来品一品,心情也格外舒爽!­

生活日记网 用日记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等老了,我们一起来把它回味

所有回复(0)
暂时还没有人回复哦,抢沙发喽...
我想说两句(您的回复是对作者莫大的支持!)

人生咨询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