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这些年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自己最为贴切,但是心里感受是最真实的,那就是“焦虑”——甚至是“过分焦虑”。我想这并不是一种无病呻吟的矫情,而是所有的现状都让我无时无刻不感到焦虑,最让人感到痛苦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却没有任何能力去做什么,改变什么。
这半年来我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真的只是等待,默默的等待,终于在上半年的最后一天,我终于把握住了这个理论上的机会,但是我自己最清楚,这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机会,后面的事就得看自己的了。
最近看身边人的处境,无一例外的都是窘迫,起码不是理想状态,但是我更看重人在逆境中的态度和行为。救人者先自救,当然基本上绝大多数人都不是救人者,但是很可惜的是,很多事情连最起码的自救仿佛也做不到。昨天晚上同一友人攀谈,话语间都是顾左右而言他的烦躁,虽说他的表象很轻松。我说了我的观点,我们这些80后,作为一群非典型中年人是很可悲的,社会变革让我们丧失了原本领先的优势和积累,在瞬间土崩瓦解的同时,固有执念却变成了新社会眼中的劣势。如果再年长10岁,抑或再年轻10岁,一切的情况都会不一样。其实这是本来社会阶层中非常优秀的一群人啊!从他下面的陈述中我知道他没听懂,我也知道我们的思维认知是有差距的,而这种这种差距就是由阅历和行为造成的。
记得在上海行业论坛上,我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作为主旨论坛的ending words:成长,就是当你的主观世界遇到客观世界之间的那一道鸿沟,掉下去了是挫折,爬上来了是成长。
其实,我要表达:第一,所有的鸿沟都是必然,是不可逃避的,生活从未放过谁;第二,在沟里,到底是爬不爬出来只有取决于自己。
人贵为高级动物,自然是理性和感性都比动物更加丰富。我们用理性进行选择、规避问题,择优劣汰;我们也用感性丰富内心,润色世界,让生活多一些五味杂陈。可是,人的天性就是感性,然后慢慢的学着理性,感性给予我们更多的勇气去坚持,理性让我们学会方法去看众生。
然而,最难走的永远都是理性并勇敢,最简单的永远都是感性且懦弱。
剩下的180天里,我对自己仍有无限可期,尽管前途荆棘密布。
该结束的拉锯战让它尽快结束,真正的鏖战都在后面。该开启的新纪元让它开启,做一个一直以来期盼的自己。
尾声处回应之前一位友人的结论,我认同你说的结局,但是已然不能悔改。对不起,我还在努力的学习该怎么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