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时隔很久地打开了微信读书。习惯性地随意浏览,一眼就看到了新书栏:笛安《景恒街》。暌违五年,转型力作...之类的推荐词。这样偶然地读到新书的机率有多大呢?的确,很久没读笛安了。上一次读笛安是什么时候?翻了一下:2017-10-18 22:46《芙蓉如面柳如眉》。没有把笛安的作品全读完,但也读过不少。很久以前读过的龙城三部曲《西决》、《东霓》、《南音》最为深刻,已经忘记了具体的细节,却清晰地记得初读时的震撼。
也许是少年时的我读得少,但确实,年少那一代的我和同伴们,为郭敬明、落落、笛安、安妮宝贝那一群人而着迷。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书中描述的那个世界迷离且遥远,触不可及,而且本来年少一代就是向往的、躁动的、片面的。总需要有些什么东西来填满除了学校、读书、作业之外那虚无的日子。当年初三的我还是借同学的书囫囵吞枣地看完了《小时代》。同学的书被借完一轮,已经开始起折角了。后来上了高中才自己买了一套。再后来买了《剩者为王》...还弄了书套。现在存放在家里的纸皮箱里。感谢高中三年的住宿生活、感谢当当的货到付款。因为这一切可能在我爸妈眼中、甚至是大我十年的哥哥眼中,都一文不值,浪费钱。不过他们都不大管我,因为我都是悄无声息地把书都收起来。
人最一开始读书,读的什么书,这很重要。也就是所谓的启蒙。人生每个不同的阶段都不一样。影视、音乐等也同理。这就好比人们所说的:赢在起跑线上。但如何去定义好或坏、判断输或赢。我不知道。只有每个人自己才知道。但是我确实是从在叠在教科书底下、躲在被窝里看那些青春读物开始,开启了我读书的新世界。原来文字在课本里枯燥无味得像脱了味道的盐巴,摇身一变换上了五彩缤纷的新装,包裹成了放在精美礼盒里的糖果。你说少女们怎么可能会不为之心动呢?尽管我现在已经很难记清楚那些青春读物的书名及作者名字。但至少那个时刻,它在我心中带着美好而至上的光环。但是谁又能够说得准呢?或者几十年、几百年后,它们也有可能成为历史上所谓的经典。但是你我都知道,只有那些能够经历时间的洗礼的文字才能够流芳百世。但这又有什么所谓呢?几百年后,又是另外一个世界了。
现在有那么一群人,喊着小时代系列是大烂片,并以曾经为郭敬明及《小时代》痴迷为耻。不过有些人还是愿意活在过去的梦里,而且是很大一部分人。一旦文字跟影视沾上了边,就很难再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原来的作品了。即使作家和导演是同一个人。除非拍出影视作品真的纯粹到极致,但是真的很难很难。无论是《小时代》,还是《剩者为王》,还是《七月与安生》,或是其他。所有经过包装的礼品都很难再纯粹了。脱掉了所有的形容词,它就什么都不是。当然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看法。好或坏,大多数或少数,都是各自观点罢了。
凌晨忘了几点开始读《景恒街》,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了。这是以前留下的不知道是好是坏的习惯。17万字。阅读时间是:5小时14分。看完后磨蹭到早上6点50多分才睡。读到后面就只在乎情节,细节淡淡地略过,因为真的是累到不行了,而且躺在床上要隔段时间不停地更换个更舒服的姿势才能继续读下去。但就在读完整本书的那一刻,突然整个人就非常地清醒。啊!想要大喊一声!但是忍住了,缓了缓,看了看时间6点50多分,还是睡觉吧。一觉躺到早上11点多差不多12点,没有中断。睡得很好,甚至没有梦,或者有,但我忘了吧。
从书封,到书名,再到开始读了那么一点点的文字...这是笛安吗?几度读到一会就停下来,去各处搜索一下,笛安是不是真的出了这么一本书。当我努力地在字里行间寻找过去我所认识的那个笛安的痕迹的时候,我已经一头栽进文字里,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这个故事看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已经把前面那件事给抛诸脑后了。所以,请抛掉笛安这个名字再去读《景恒街》吧。读完之后在微博上搜了一下,人们似乎把《景恒街》当作了一个爱情故事。至少我在读的时候为“粉叠”这个而感到震撼,而且觉得很有趣。在《景恒街》里,明星/偶像/爱豆不过是商人眼里的利益链的其中一环。每个人在这条利益链上都有他自己的位置。说到底这就是个充满利益的商业社会啊!好像说得有些过于冷漠无情,但这不就是事实吗?微博里的流量明星、粉丝掐架、水军泛滥...这一切都真实得可怕。
我不想对任何的偶像有什么偏见,但这真的很难。虽然我嘴上不说,但我会默默地避开,厌恶的情绪就会渐渐地爬升。终究人都只不过是个人而已,只不过人与人之间有差距罢了。这个差距或小或大。公司需要赚钱,明星需要光环,粉丝需要美好的向往,这个社会需要继续运转。终究是各取所需罢了。
写文字的时候很喜欢写到一会,从头开始读一遍文章,然后再继续写。还会捣弄一下头发。还会到别处去瞄瞄、弄弄,然后再继续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停下就停下,我现阶段就是这样写文字。
“你永远没有足够的办法和力量,因为永远没有一件事,是等你完全准备好了以后才发生的。”《告别天堂》
如果人想得简单一点,那么他会活得平凡且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