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阅读了周国平的《宝贝,宝贝》,很赞赏并认同他的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理念、做法和体会。摘抄一些片段,惠存于此,愿与大家分享。
1、思考比知道重要
人的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好奇心、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理解力、想象力等等,而这些因素实际上是互相勾结、同生共长、相辅相成的,期间并无明确的界限。说到底,根子只是一个,就是天赋的理性能力,它们都是理性能力活跃的不同表征。因此,最根本的智力教育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足以鼓励、促使、帮助孩子的理性能力保持在活跃的状态。做到了这一点,上述各种智力因素的蓬勃生长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事。
在智力教育中,最不重要的是知识的灌输。当然可以教孩子识字和读书,不过,在我看来,这至多是手段,决不可当作教育的目标和标准,追求孩子识多少字和背多少古诗,甚至以此夸耀,那不但可笑,而且可悲。教授知识的方法是否正确,究竟有无价值,完全要看结果是激发了还是压抑了孩子的求知兴趣。活跃的理性能力是源头,源头通畅,就有活水长流,源头干涸,再多的知识也只是死水。
2、分数不重要
面对应试教育有两种方略。一种是完全把赌注押在应试教育上,竭尽全力让孩子成为优胜者,如果赢了,不过是升学占了便宜而已,如果输了,就输得尽光。另一种是把重点放在素质教育上,适当兼顾应试,即使最后在升学上遭遇了一点挫折,素质上的收获却是无人能剥夺的,必将在孩子的一生中长久发生作用。
其实,根据我的体会,只要真正注重素质的培养,孩子有了好的智力素质,应试会是相当轻松的事。智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其效果也一定会体现在需要运用智力的一切事情上,包括功课和考试。所以,以素质的优秀为目标,把应试的成功当做副产品,是最合理的定位。
3、性格的培养
无论何种性格,皆有一利必有一弊。比如,细心就容易多虑,敏感就容易脆弱,谨慎就容易胆小。
关于性格,我有一个基本观点: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谈不上好坏,好坏是后天运用的结果。因此,人不应该致力于改变自己的性格,事实上也做不到,所应该和能够做的是顺应它,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使它产生好的结果。
基于这个认识,在孩子的性格培养上,我的做法是顺其自然,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对优点予以热情的肯定,对弱点予以宽容,点到为止,常常还一笑置之,如此为她的个性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
所谓性格的培养,决不是把原本没有的品质从外部植入。父母的责任是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在充分掌握孩子的固有性格的基础上,用优点来制约弱点。只要把弱点限制在适当范围内,从而减少其危害就可以了,而发扬性格本身的长处便是抑制其短处的最佳方法。请你相信,一个人有了突出的优点,有一些弱点不算什么,将来必有所作为。
和孩子相处时,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孩子,亦即把孩子看作一个灵魂,一个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个体。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则是一种教养,而如果没有教养,爱就会失去风格,仅仅停留在动物性的水准上。
4、什么是乖
中国人总是教育孩子做“乖孩子”,称赞孩子时也多用这个“乖”字。我也常常这样夸孩子:“宝贝真乖!”。但是,我从来不这样夸孩子:“宝贝真听话!”。“乖”和“听话”不是一回事。“乖”有两个含义,其一是乖顺,就是温良、听话,其二是乖巧,就是伶俐、机敏,把这两个含义统一起来就比较全面了。不过,这两个含义也可以从坏的方面理解,比如乖顺是循规蹈矩,乖巧是察言观色,二者的结合就更令人讨厌了。所以,还需仔细辨析。
在日常语言中,当我们称赞一个孩子是乖孩子时,一定是觉得她可爱,她的乖体现了某些美好的品质。仔细分析起来,孩子真正可爱的和值得鼓励的“乖”,其实包含了三个因素。一是通情,就是善解人意,关心和体察他人的感受,这是同情心,是善良。二是达理,就是讲道理、懂道理,这是理解力,是聪慧。三是在通情达理的基础上,能够克制自己不合情理的欲求,这是自制力,是节制。所以,“乖”应该是善良、聪慧、节制这三种积极品质的综合表现。倘若抽去这些品质,只要求孩子盲目地听话,训练出来的就不是通情达理的孩子,而是逆来顺受的呆孩子,甚至是阳奉阴违的坏孩子了。
5、做父母的最高境界
我始终认为,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当做朋友,乃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
在婴儿期,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如同成年兽和幼兽,生物性因素占据着优势。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社会性因素必须逐渐扩大,并且终将占据优势。于是,亲子之间的自然人的关系变成了社会人的关系,孩子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一员,不管亲子双方是否愿意,都必须脱离父母的庇护,独立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了。但是,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亲子关系中的精神性因素也应该逐渐扩大,占据主导地位。然而,社会性因素的主宰是由客观的社会力量强迫实现的,与此相反,倘若没有父母的自觉,亲子关系就永远不可能具备精神性品格,会始终停留在动物性溺爱的的水平上。判断是否具有精神性品格,一个恰当的标志是看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否逐渐形成了一种朋友关系。
朋友式的关系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独立,二是平等。
独立,就是把孩子视为一个灵魂,一个正在成形的独立的人格,不但爱他疼他,而且给予信任和尊重。当然,父母自己也是独立的灵魂,而正是通过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会鲜明地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学会也尊重父母。我要强调灵魂的概念,有些父母是没有这个概念的,从不把自己视为一个灵魂。这样的父母往往把孩子视为一个宠物,甚至视为一个实施自己的庸俗抱负的工具,其结果恰恰是扼杀了孩子的独立人格,使孩子成为灵魂萎缩的不完整的人。
既然都是独立灵魂,彼此的关系就应该是平等的。平等尤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亲子之间要有商量的氛围。凡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既不越俎代庖,也不横加干涉,而是怀着爱心加以关注,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商量。当孩子具有一定的理解力时,家庭的事务,父母自己的事情,也不妨根据情况适当地征求孩子的意见,使其有参与感和被信任感。另一方面,亲子之间要有交流的氛围,经常聊天和谈心,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在自愿的前提下,分担孩子的忧愁,共享双方的喜乐,沟通彼此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