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总共9个班,每个班按60名学生算,有540名学生,分三期开家长会,每期三个班,儿子所在班是116,我是儿子班里第33名签到,下午2:30分,时间准时,位置居中。当我走进“实验初中”小会议室的时候,里面已经坐了很多家长了,赶紧找个位置坐下。
以往在小学开家长会都是以各班级为单位,家长在自己孩子的班里参加,与老师孩子互动,这次却不同,家长们是来听讲的。听“实验初中”校长吉康俊的一堂课《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在我认真听讲以后,做了以下回顾和自己的延伸:
一看到这个题目我立刻想到刚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什么是青春期?这比较容易理解吧,因为我们都是从青春期过来的,每位家长都有自己的深刻体会,简单来说青春期从身体到心理的成长可分为过渡时期、发展时期、变化时期、反抗时期、负重时期。那么什么是更年期?我暂时还没有什么体会,也许大概就是进入老年期前的一些不适症状吧?如:烦躁、抑郁、情绪不稳定,易激动......好像是种病哦。
希望40-50本年龄段的每一位家长都是正常的中年期 ,能够正确的对待孩子们的青春期。
“现在我们家庭里儿童缺乏伙伴,我们社会又处在巨大的社会变迁之中,所以我们的价值观在变。加上所谓的传媒,大众传媒在刺激孩子,孩子普遍青春期或者说性成熟提前,青春期拉长。大人又是更年期,而且现在进入更年期的这些人恰好赶上十年‘文革’,他们也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正规教育。这样的两代人碰一块儿了,所以叫双期碰撞。它带有中国特色。”这段话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说的,也很有特色。
吉校长从这几个方面来讲述怎样“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一:家庭教育要树立的教育理念
1:家长只有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现在的孩子可不比我们那个时候,现在通讯多发达啊,各种信息秒秒钟从网络里铺天盖地而来,国外前一秒发生的事情,我们在国内后一秒就会知道;现在电视、电脑、手机多普及啊,我们那时候看个电视都困难。所以现在的孩子要比我们那个时候眼界开阔的多,思路广阔的多,再加上孩子们的接受能力要比我们强不知多少倍,如果我们固步自封,安于现状,不汲取新知识,不接受新信息,知道的还没孩子多,那么凭什么让孩子事事听你的?甚至孩子根本不服你、看不起你。
我对儿子说:“你看,有同样的老师教学,在同等的时间学习,交一样多的书费,别人比你学的好,你比别人学的差,那你是不是吃大亏了呀,只有咱比别人学得好,那才是划得来,如果都能这样想,那你们同学之间的学习劲头那一定是争先恐后力争上游哦“
儿子几乎不上网,这点让我很放心,所以对于看电视,我就不再吹毛求疵了。除了娱乐节目以外,儿子喜欢看的是“科教频道”,”常识节目“,”百家讲坛“,儿子看到什么养生知识了,生活小窍门了还会及时告诉我,我很开心。
所以我非常赞赏这句话:“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成年人要真正承认孩子们的优势与长处,承认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确有某些不适应。在孩子面前虚心一点儿,就会赢得孩子的信任。”
2:孩子是家庭的过客
说心里话,对于这个问题我是相当敏感相当感性的,每次一接触同样的话题,我就立刻心酸眼涩。
记得在微信上看到过这样的分享 《孩子能陪父母多少年》?孩子从出生--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工作直至成立自己的小家,也正是孩子依赖父母--生活自理--独立奋斗--成家立业的成长经历,扳着手指头就可以数的清,孩子能够真正陪在父母身边的日子也不过短短十几载。孩子能呆在我们身边的日子是多么难得与宝贵,我们一定要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刻,让我们分享与见证孩子的成长。 因为 "孩子是上天赐给父母的最好礼物 ",因为有了孩子,我们的家庭才圆满。所以陪孩子一起成长就是父母最大的责任。
3.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把孩子首先培养成人是父母的主要任务,不要一味的盯着分数。
那么我来说说发生在儿子身上的一件事,去年冬天刚刚期中考试完,当时儿子因阑尾手术在住院,我在照看儿子,他爸打来电话说他同事的女儿和我儿子在一个班里,那女儿讲期中考试的时候,有个男生给我儿子丢纸团要答案,儿子没看立刻把纸团又扔了回去,可是当时监考老师只看到了我儿子在扔纸团,于是报告校长说是我儿子作弊,并在外面黑板上进行通报。当儿子的班主任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立刻表态“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就是我班其余学生都做弊,SHJ也不可能作弊!” 监控调出来查看后,还了儿子的公正。
我问儿子:“这样的事情你怎么不给妈妈说呢?”
儿子说:“我又没作弊,有什么可说的?”
我还真心佩服儿子的淡定。
随后我给儿子班主任打电话询问此事,班主任说:“觉得没必要惊动你,孩子在班里就是最实在的一个人,无论学习还是做事,从来不会偷奸耍滑, 同学老师都非常喜欢他,如果孩子作弊了,不用孩子告诉你,学校就早把你叫来了“。
二:家庭教育要掌握的方法
1:“授以鱼,不如授以渔”
俗话说:“生了孩子会当妈,当妈个个会管娃”可是真的要把娃娃管好还真是门学问呢。
“授以鱼,不如授以渔”这是我们老祖宗就懂的道理,可是传承到现在我们做的越来越差,如今很多家长的做法对于孩子简直就是从小到大一切一包到底。
有个美国小孩问他爸爸:"我们很有钱吗?"爸爸回答他 "我有钱,你没有。"所以美国小孩从小就会自己努力,等继承了父辈祖业,也会如此传承,几代过去,就成就百年企业。
有个中国小孩问他爸爸:"我们很有钱吗?" 爸爸回答他 "咱家有很多钱,等我死了,这些将来都是你的了。"所以,中国富人小孩,从小就被娇惯坏了,爹还 没死,他们就开始大把花钱,整日无所事事。等到他们接手了父辈产业,根本不懂得珍惜,很快挥霍殆尽。所以,古语云:“富不过三代。”
我们不在家的时候,儿子除了会自己煮方便面,还会煮荷包蛋,蒸鸡蛋羹 ,而且做的很漂亮。
2.家庭是棵树,家长是树根,孩子就是花
不久前看到一篇文章《孩子的问题是你恐惧的开花》,文章中这样说:对于一个家庭来讲,你是树根,孩子是花朵。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也有问题。家长们常常“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自己问题在孩子上身的“开花”。孩子是你的投射影幕,当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问题,那是你自己问题的内在投射。
为什么说是“恐惧”呢?因为你对孩子的目前状况和未来前景不可预料不可确定不可掌控,是这些因素导致的你对孩子无所适从的心理或生理的一种强烈反应。
你恐惧的点越多,说明你对孩子的要求越多,孩子在你眼中的问题也就越多。
青春期的孩子对事对物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家长的限制和强制只会让孩子或者更压抑或者更逆反,不如让我们来做无惧的父母吧,让孩子在相对自由的空间下自然的自己成长。
比如上网,这是很多家长一提起就头疼的事。而我采用的方法是“疏”而不是“堵”,因为我家很早就有电脑,我对儿子说:“你想上网就在家里上,不用去网吧,不过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你首先要把学习搞好,”这样一来,儿子对上网的兴趣反而减少了。
3. 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一个自省的过程,就是陪伴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最初认知是从父母开始的,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起着绝对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不要怪孩子粗心、懒惰、贪玩、自私......想想自己平时做的如何。如果父母不自律,经常爆粗口,通宵打麻将,整天不着家,那你怎么要求孩子学习成绩好,见人有礼貌,处处都优秀呢?
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就要放低做家长的身价,和孩子平等交流平等对话。
“好文章是评价出来的,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赞赏和肯定是对一个孩子最好的信任和鼓励。我儿子是比较内向的,学校里的事很少跟我们说,是个特别低调的孩子,发奖状这类的喜讯都不言不语,我问他为什么不说,他说觉得很平常没什么。从小就能看淡名利我倒是很欣赏的。但是我在儿子小时候就给他建立了一本《记功簿》,悄悄在里面记录着他每一次的进步和成绩。他凡是有好的表现,比如学习进步了,自己收拾玩具了,帮妈妈洗碗了,帮爸爸捶背了,给我们讲笑话了,用自己的压岁钱交书费了,我们都真诚的感谢和表扬,孩子很享受这样的亲情,久而久之,会表现的越来越好。
“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是英国学生守则里的第一条,我觉得真好,很实际,一点也不空洞。我喜欢和孩子“喊口号”比如,上学前临出门的时候,我说“好好学习!”儿子立刻接一句“天天向上!”;每天晚上回来,我会问“今天过的开心么?”儿子答“开心~”;如果某件事有点为难,我们会学着动画片里的样子说:“相信我,一定行!”有什么能比孩子的快乐和平安更让妈妈开心的呢?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就是我们做父母的祈愿啊!
我们给儿子买过的玩具不是很多,买回来的他也会挨个拆拆装装的研究,他更喜欢自己做玩具,用废纸盒废螺钉做过机器人,小动物,而且做的惟妙惟肖,令我很惊喜。所以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可以让孩子满足,有时候孩子自己在创造中寻求快乐,享从创造中激发无限的想象力,这是难能可贵的。
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他是独立的个体,在人格上和成人是平等的,不是因为你是父母你就可以对孩子作威作福,你就可以随意训斥孩子,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父母,更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合格的家长不仅仅是孩子的父母,也是孩子朋友。
三:青春期教育要掌握技巧
其实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采取的教育方式也应该不同,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
做父母的应该是最了解孩子的,如果你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的了解自己的孩子,那就免不了会步入误区,费力而不讨好。
我不是教育专家,不会全面细致的讲解如何教育孩子,我只是针对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体会的一点心得。
衷心的希望每一个孩子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快乐、健康、平安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