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半以前,有幸受到吴广平教授的邀请参加了一场文学界人士的聚餐,坐在我斜对面的就是《清泓心影》的作者雪泓女士。记得当时她穿的是宝蓝色旗袍,搭着同色系蕾丝围巾,皮肤白皙光滑,头发很乌很长,颇有气质。举止和言谈之间无不透露着女人的温文尔雅,再加上多年“修炼”的文学素养,更显得她如青莲般超凡脱俗、纯净美好。我想,做“文字扫雪工”的女子大概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吧,从着装、提包、鞋子到表情、语气、举止,都体现出其人的细心谨慎以及对生活的认真态度。
用餐结束,雪泓女士送给每位在座者一本《清泓心影》,拿出签名专用笔一一题字——“敬请×××雅正,雪泓壬辰年中秋”。她捧着每本书像亲昵自己的孩子,她骄傲着自己出版的文集,也放低姿态,虚怀若谷,“敬请”文学道友们“雅正”。雪泓女士笑起来特别恬美,像“邻家阿姨”,她叫我们大学生“小朋友”,鼓励我们坚持写作,不要放弃年轻的文学梦。
读《清泓心影》,如见其人,给人的感受是温暖和亲切。全书分五卷——“梅花街情韵、月夜情思、旗袍情事、溪口情缘、草根情怀”,可谓卷卷不离情,作者实乃“性情女子”也。我最喜欢的是卷一“梅花街情韵”,看了两遍,梅花街的街道景象都可以在脑海里浮现:新修的宽阔的水泥路,拔地而起的居民区,蔬菜水果超市,小酒楼,卤菜摊,音像店,理发馆……车辆来往,喇叭“嘀嘀”,人群聚集,说笑不断,好热闹的梅花街!合上《清泓心影》,我继续回味,梅花街有美丽的无瑕,有穿着红色唐装握手言和的王诚和傅信,有热心的居委会主任杨姨,有等待儿女子孙吃年夜饭的于伯,有清晨一起散步的五爷和傅奶奶,还有一个快乐男子汉的世界:以大顺、立伟、青杨为标志性人物的梅花街车队以及他们的梦中情人——失去丈夫的气质美女白茉莉……能够将一位位人物、一个个片段、一组组家庭组合起来并且刻画得生动美妙让人如临梅花街,这与作者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不无关联。当然,再加上文学艺术的雕饰,作品的情节将会像电影一样放映在读者眼前,给人以文化的享受、艺术的启迪以及对人性、对人生的思考。梅花街的每一个故事都很新颖,现实、真实的现实,再洒一点艺术的夸张,就会让人回味无穷。细看《车殇》,开头:奇怪了,梅花街的车队今日咋就不见一个人影。一句话,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疑虑点了出来,接着插叙往日的梅花街车队:讲代表性人物大顺、立伟、青杨的风味趣事,笔锋再转:这快乐男子汉的世界,有一天被一个美丽的女人打破了平静。怎样的气质美女呢?作者描述:她穿的是鹅黄的套裙,那种像春天树木刚发芽的嫩色,明亮的色彩很好地衬托出她的轻盈亮丽。藏而不露,高贵而不妖艳,美得让男人们怦然心动。大顺、立伟虽然都有妻室,却经常拿这位女子互相调侃,后来一个消息惊动了车队:女人的丈夫为救少女被害身亡。梅花街的车队集体停车三天,第四天梅花街的男女老少自发组织为一个死去的男人和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送行,后文更换基调:女人很美,脸色苍白,神情悲怆,那就是白茉莉,车队男人们的梦中情人。这篇微小说以叙事为主,但处处流露着情感的味道,朴实的生活中凸显人心的伟大:外地女人白茉莉外形高贵但性情热心温和,与车队男人们顺其自然地来往;白茉莉的丈夫挺身而出、舍己救人;梅花街车队和男女老少一起为夫妻送行。这些都体现着人的真善美,显示了正义和真诚的力量。结局虽然让人心痛遗憾,但给了读者对普世价值观和自我价值的思考。另外,男人对刚入梅花街的女人的肆意调侃给读者留下了“好色浅薄”的印象,而后来被女人的修养与热心打动直至为她和丈夫送行,又给读者留下了“憨厚正义”的印象,这双重印象一对比,文章意境得以升华——人性复杂,但真善美永在!
作为文学爱好者和文化工作者,其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而怎样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怎样扩大对读者和大众的影响力,在于他们的责任感,在于他们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对细节的捕捉观察,对理想和道德的理性认识,对现实的深度挖掘。而前提是,作者必须有一颗弘扬真善美的心,有对大众甚至对一切生命的深切的人文主义关怀,有传播美德和正义的人道主义精神。《论语 里仁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这个“贤者”“不贤者”就相当于作品中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贤者,读者将向他看齐,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非贤者,读者将以其为镜,反观自身,纠正自己的缺点或者避免同样的错误发生。文化工作者与其他职业不同,甚至有本质性的差别。医生能救治病人身体的痛苦,但无法消除病人心灵的阴影,而文化带给人的是精神上的,是外在的科学和物质所给不了的,所以作家更像是心灵的医生,为人心的雾海构建一座座灯塔,照亮迷失的路;为人心的空井播撒一滴滴甘露,汇成爱的源泉;为人心的丑恶树立一面面镜子,减少邪恶之气;为人心的荒漠种植一排排白杨树,向着阳光生长,活得挺拔有意义。作者在《快乐,从心开始》这篇文章里也写道:文字里不只是描述花红柳绿、阳春白雪,更多的是关注民生、民利。我想,这句话,正是作者文字创作的真实写照吧。接地气、贴民心、书真情,也是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的正能量。
我个人觉得《清泓心影》最能体现复杂人性的是微小说《夜来香》,也是这本书中我最喜欢阅读的作品。无瑕是梅花街的大美女,她由出水芙蓉般的清纯少女变为妩媚多姿开夜店的毒品犯,折射着世事无常、命运多舛与世态炎凉。与秦枫的相识相知相恋相爱让一个失去父母的孤苦自卑的女孩重拾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而秦枫的母亲徐姨却世故地担心儿子前途将无瑕撵走。从此,一个女孩子美好的一生差不多就断送了。几年后,她在梅花街开了酒吧,“夜来香酒吧白天不营业,就像夜来香,白天从不开花,只在暗夜发出馥郁的浓香”。命运捉弄人,年少的无瑕与秦枫嗅着夜来香偎依相拥。数年后,夜来香酒吧阴暗的包厢里,张扬妖娆的“叶叶”与成熟老练的“秦局长”暧昧纠缠。同样的两个人,同样的老地方,一切,全换了模样。如果徐姨当年没有无情地赶走无瑕,如果秦枫能勇敢地站出来选择真爱,如果无瑕不自甘堕落,那结局又会怎样?无瑕的下场是悲凉的、凄惨的,也是无奈的、必然的,她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她要生活,她要供弟弟上学,她有她的心酸和苦衷,被伤透的心是很难缝补的!夜来香香而不烈,醇而不俗,但是老人们说这香气有毒。作者以“夜来香”为载体,以物喻人,更多的是表达对下层群众悲凉命运的感慨与同情,激起读者的悲悯之心。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非常形象到位的:“小时候的无瑕,乌溜溜的大眼睛,水蜜桃似的肤色,蹦蹦跳跳地走东家串西家,活脱脱一只聪明伶俐的小燕子”,“六年前的无瑕走在梅花街上,是美丽的邻家女孩,而六年后,她是绝色的女人,曲线分明的玲珑身材,精致诱人的五官,褐色微卷的大波头发,一身黑色的低胸紧身裙,浑身散发着成熟女人的妩媚性感”。前后的反照,命运的无常,慈悲之心油然而生。无瑕的梦彻底地碎了,而夜来香在晚风中轻轻飘荡,只有香如故。这是无瑕的命运,但是,这仅仅是无瑕个人的原因吗?这个问题是留给读者的,也是留给整个社会的。
如果说最喜欢阅读卷一,那是兴趣使然,因为事件曲折离奇,至少对我这个刚成年的大学生来说是比较曲折离奇。因为我没有见过,更没有经历过,我对其中的人和事非常好奇,我不知道还有这么多的人过着这么不同的生活,这么多的人有着这么不同的人生,这么多的人守着这么不同的命运。仿佛为我打开了一幅新的人情画卷,车水马龙相扰,冷暖色调互搭。卷二“月夜情思”是纯粹抒情,卷三“旗袍情事”与卷四“溪口情缘”叙事加抒情,卷五“草根情怀”则体现作者小草般待人接物时柔软的心。
雪泓女士对女儿葳子的爱是细腻而真挚的。“今夜,月色溶溶,你如月亮般的小脸,你如扇子般的睫毛,你如黑葡萄般的眼睛,你如贝壳般的碎牙。我的女儿,你已长成一个小小的可人儿”,当生命从一个女人的子宫生根发芽,她的身体和灵魂便紧紧地牵挂着这个孩子。然而,文秘职业注定有牺牲,每天的生活就像是上紧发条的闹钟,加班加点、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母亲对女儿深深地自责,“我的葳子,妈妈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但妈妈同样是一个最爱你的母亲,这种爱从我的血脉中来,从我的身体里来,从我的灵魂中来,不减一分,不少一厘,不亚于任何一个母亲!”对父亲的爱是深沉而热烈的。这是送给父亲的挽联:生于斯死于斯生生死死莫如斯,来也情去也情来来去去皆为情。“父亲啊,手心手背都是肉,儿孙都是您心中的痣,长在骨肉里,连在血脉中,是割舍不断的情分哪!”对母亲的爱是感恩的愧疚的,有一段话特别让我感动:月子里,母亲拖着病弱的身子,给我送来乌鸡汤,那只炖鸡并不可口,且油腻腻地浮着一层小虫子,大概是药材在家放久了,生了虫,而母亲老眼昏花,并不知晓,那次我是和着泪水喝完她做的乌鸡汤。这一顿饭,作者读懂了母亲,更读懂了母亲的心。不光是对家人,作者对恩师、对同学、对路人,都有着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她是一位亲切随和的朋友、有道德心的公民,是一位慈爱无私的妈妈、乖巧听话的女儿,是一位善解人意的妻子、孝顺懂事的儿媳。无论哪一种身份,她都是合格的,她还是一名优秀的文化工作者!正如相由心生,文如其人,文字的表达过程中已经透露出作者的性格和品德,这些都是从心底自然流露的,无须文字的刻意粉饰雕琢,一枝一叶,一花一草,一山一石,一曲一叹,作者用爱的经线、情的纬线,绵绵密密,所有的作品加起来就是作者编织的亲情、友情、爱情情网。
我非常欣赏雪泓女士(现在非常想叫“旗袍阿姨”),无论从外表还是才气。一个中年女子,她真正做到了上孝中贤下慈,服侍长辈尽心竭力回报恩情;对待同学朋友,敞开心扉倾心相交;照顾孩子,倍加疼爱小心呵护,并且不忘恩师、心系草根。我们整日把道德挂在嘴边,把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挂在嘴边,但是真正落实的有几个,在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思维,我们每一个人都扮演着多重的角色和身份,如何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如何做到感恩,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如何成长为一个堂堂正正的大写的人,我想,这种思维才是文学所带给我们的终极意义。
“雅正”,我查了字典,这样解释:敬辞,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旗袍阿姨”“敬请”我“雅正”,真是太抬举小人了,那小人不妨利用“特权”从侧面“雅正雅正”。
作者在用心描述事件情节抒发真情实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人心怀感触,在读整部书的过程中,同时给了我这样一种判断:在某种程度上,或者,在某些作品中,艺术与情感是剥离的,写实与画意是剥离的,有时候过于直白,基本是平铺直叙,虽然这也是一种写法,有时候又过于夸张地抒情,让人误以为标榜做作或者纯粹凑字数,这两者都陷入创作的极端——物极必反。不知为什么,我读《爱在地震中永生——生者与死者的对白》和《奥运女人花》这两篇文章时,有同一个感受,那就是在读中学作文,读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八股文,文章都是用第二人称表达情感,虽然读来朗朗上口,表达也非常细腻柔软。但是,会让人腻,本来是极为感人肺腑的画面和事件,本来可以让读者深有感触、潸然泪下,但是一旦进入叙述技巧的单一化和边缘化,必然会导致积际必尽、高际必堕、聚际必散、生际必死这样一种效果。读者会知道人物的伟大,但仅限于知道这个层面,并不能深入心灵。打两个比方,一,没有任何杂质的水即纯净的水是不会导电的;二,一首曲子,若五音不全,毫无抑扬顿挫、波浪起伏,是不会弹奏出美妙的音乐的,至少给不了人以美的享受。而文学,本身就是审美,阅读文学作品,实质就是进行审美活动。这是我阅读全书的真实想法,当然,仅仅是我个人,也许是错误的或者说不妥的,那就敬请“旗袍阿姨”雅正。我看了吴投文教授为《清泓心影》写的序,李平安先生和杨彩霞前辈为《清泓心影》写的评论,都是从不同的层面赞美人和书,我一个小辈提出意见当有不适,但真心觉得在文学面前,人人平等。互相“雅正”或补充,让文学创作更加完善、更加契合读者的心灵,也是文学爱好者和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吧。
当然,《清泓心影》这本书的价值和渗透的价值观是毋庸置疑的,从表达和技巧上,作者的功底可见一斑,语言生动有趣,内心独白深刻,对话朴实精彩,外加湖南的一些“细妹子”等“小方言”,别具一格,不落俗套。开头和结尾也比较出彩,要么按“剧情”自然表达,要么一句话,或者一段风景再加一个省略号,可见作者是酝酿过的,龙头凤尾和豹身一样重要嘛。对情节、事件、人物能整体把握,宏观布局,微观处理,谨慎自然。《今夕七夕》这篇散文化的诗或诗化的散文,见证着作者的丰富情感和文字驾驭能力,它就像一支古典的乐曲,从头弹到尾,扣人心弦——今夕七夕,谁在流淌一江清泪?今夕七夕,谁在燃尽一脉清香?今夕七夕,谁在点亮一盏清灯?今夕七夕,谁又是谁的谁?五个问号落下,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总之,“旗袍阿姨”的《清泓心影》给我的启迪不仅仅是文学艺术上的,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我心怀感恩,希望有机会我们还能共进午餐,畅谈文学(到时候您一定要穿上旗袍,最好是淡紫色的)
我非常喜欢书中的两句话:在纷杂喧嚣的尘世里,爱情不过是泛着泡沫的啤酒,发酵却不能持久。
人生的离合就像一场华美的盛宴,总有曲终人散。
在曲终人散之前,用“旗袍阿姨”的散文《一个人独自散步》的一句话作为本篇评论的开头和结尾:
月下漫步,心境澄明;雨中奔走,尘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