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的地形》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2-03-17 19:23:07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以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核心理念。

  1、注重以人为本,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

  3、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一、说教材

  《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起始课。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知道五种主要地形的特点及学会观看地形图,并根据不同的方法分析判断某个地方属于什么地形。从单元中看本课,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以后学习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地形包括高原、丘陵、盆地、山地、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山地、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沙漠、海洋等的地形。

  3、能利用沙盘,小组合作制作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增强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五种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

  这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查阅资料”、“合作探究”、 “利用工具”、“建造模型”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充分利用工具、模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科学学科落实三维目标的方法及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我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二)进行探究,认识地形

  (三)动手活动,巩固知识

  (四)拓展知识、课后延伸

  具体阐述: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直接问学生“你们喜欢科学课吗?”“喜欢旅游吗?你想到什么地方去旅游?那里是什么地形?”“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和探究这节课?”这样设计的目的,既可以明确学习任务,又知道了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吸引到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上来。

  (二)进行探究,认识地形

  在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以后,为了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我出示五个地方的图片。看的过程中,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感知各种地形的特点。这几个地方的地形是不一样的,然后我用地形鸟瞰图总结五种地形的特点,一方面让学生明确各种地形之间是有差异的,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五种地形是相互穿插,相互存在的,为下面学生的主动探究做好铺垫。

  接下来从学生熟悉的中国的地形开始研究,先教给他们看图的方法,再让学生分组研究,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学生集体交流时我用课件演示,学生清楚的看到祖国地形的分布及特点。

  然后认识世界地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保护地球的教育。

  (三)动手活动,巩固知识

  了解了有关地形的知识,接下来我让学生动手活动,一起来玩沙盘。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将刚才所学知识的现场运用,是非常新鲜的回顾和加深理解的过程。作品完成后展示时的评价让学生再一次将地形知识巩固起来。

  (四)拓展知识、课后延伸

  为了让学生懂得关于地球表面的知识,不仅仅只有地形,还有更多的方面,因此我让学生谈完自己的收获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关于地球的表面,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呢?”让有这样知识储备的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最后我布置课外思考:地球上只有地形吗?还生活什么?它的过去你知道吗?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作用它发生变化的?请同学们回去以后查找相关的资料,并进行整理。

  这样的设计,首先对地形的表面的知识充满新的期待与学习的兴趣,不仅让学生明确作业的内容,还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能力把找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使整合的学习不仅在课上,更延伸到课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阅读更多说课稿,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中小学生日记频道。
喜欢中小学生日记,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