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语是汉语中最能表现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的部分,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起来却有很多困难。他们在运用汉语成语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误。针对造成这些偏误的主要原因,改进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成语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应该重视成语语义教学;第二,应该引进成语结构分析和语法作用考察;第三,应该重视汉文化的学习;第四,应该加强汉语语感的培养;第五,应该编写适用的工具书。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成语;教学
成语是人们相沿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定型、表达精炼、含义丰富的固定词组。成语作为汉语词汇的特殊一员,带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具有浓重的历史文化价值。随着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接触和使用汉语成语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但是,在目前的汉语教学中,成语学习却没有成为教学重点。笔者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语误用例句进行分析,力图探讨改进汉语成语教学的方法,以求促使少数民族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汉语成语。
一、重视成语语义教学
汉语成语教学首先要重视成语意义的教学,对成语意义把握不准确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成语学习时的最大问题之一。
定型性是固定词组的一般特征,对成语这类固定词组来说,定型性更是一个重要的特征。成语的定型性表现之一即是意义上的定型。所谓意义上的定型,主要表现在它是以整体来表示一定的意义。
即不管构成成语的各成分单独存在的时候表示什么意义,在成语中所表示的意义都是集体的。当然,有些汉语成语的语义是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如:“积少成多”就是“把少的东西积攒起来可以变成多的”,“仗势欺人”就是“依仗某种势力欺压人”。但这样的成语只是少数,绝大多数成语的语义并非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高度概括的整体意义。
比如有的成语的整体义是构成成分的比喻用法,如:破釜沉舟、开门见山;有的成语的整体义是构成成分的借代用法,如:灯红酒绿、东奔西走;有的成语的整体义是约定俗成的,那些来源于古代寓言和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多属于这一类,如:刻舟求剑、完璧归赵等等。因此,对成语语义的全面正确理解是学好、用好成语的关键。可是,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成语语义的把握不重视,只满足于一知半解或字面义的简单相加,没有从成语的整体上去掌握,因此造成了在语义理解上的很多偏误。例如:*(1)我们班组织的一切活动,他从来麻木不仁。
“麻木不仁”的本义是指肢体麻木,没有感觉。
除此以外,还比喻反应迟钝,对外界事物无任何反应。在此例中,作者想表达的是对班级活动“态度冷淡,漠不关心”的意思。因此,这里不应用“麻木不仁”,而应改成“漠不关心”为好。
可见,我们在教学中除了要讲解成语的字面意思外,还要解释清楚它所包含的引申义和比喻义。
如:老师在讲“杀鸡取卵”时,先说明其字面义是“为了取鸡蛋,把鸡杀了”是必须的,但最关键、最主要的是要讲清其比喻义是“为了贪图眼前微小的利益而损害了长远的利益”。如果不作强调,少数民族学生就会造出这样的句子:放假回家,妈妈高兴得杀鸡取卵,给我做好吃的。
另外,还有大量来源于历史故事和古代寓言的成语,这些更需要老师重点讲解。若能在释义时讲清它的出处,不但有助于学生掌握成语的语义,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引进成语结构分析和语法作用
考察成语是一种固定语,运用在句子中,它实际上相当于一个词,可以作句子的主语、谓语、状语、定语和补语等。但由于成语的内部构成方式比词复杂得多,因此,我们虽然将成语的“词性”划分为体词性和谓词性两大类,但“更多的成语,其作用已超过某一类词的词性范围,所以,重要的不是给成语以确定‘词性’,而是考察它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1](P200)。比如,一些看上去像是体词性成语的,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却与名词不同,可以作谓语、状语和补语等。如:“敌人被打得落花流水”、“她苦口婆心地劝说着孩子”。这里的“落花流水”和“苦口婆心”从语义上看是体词性的,但从语法功能上看却是谓词性的,属于谓词性成语。而这恰恰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最难掌握的部分,因此,在成语语法功能方面出错就在所难免了。例如:*(2)我们把这件事当机立断,不能拖下去。
例(2)中“当机立断”是个谓词性成语,但不能直接作谓语,而应该和能愿动词组合成合成谓语。
因此,此例应改为“这件事我们应该当机立断,不能再拖下去了。”成语内部的语法结构比较复杂,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一结构,即成语内部是凝固一体的,不能分析出它的语法结构。这类成语一般都嵌有数字,如:“五花八门”、“四平八稳”、“三长两短”、“七零八落”等。另一类则是复合结构,这类成语大部分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它们可构成并列、主谓、述宾、偏正、兼语等各种结构关系[2](P144)。
一般情况下,“由成语充当主语的句子,与由一般词充当主语的句子是完全相同的,但在成语充当谓语的句子中,成语相当于词的作用更为明显……它可以单独作句子的谓语,也可以和能愿动词、趋向动词组成合成谓语,也能够和判断词组合成谓语……成语充当句子的宾语,有的是单独的,有的是和别的词或词组在一起,一般在谓语之后……”[1](P201-209);成语还可以直接充当句子的定语,但作定语时必须加上助词“的”;成语也可以充当状语,不过一般要加上助词“地”;成语也可以充当补语,但大多要带助词“得”和介词。
如果在汉语教学中让少数民族学生了解并掌握成语结构类型与其句法功能的大致关系,一定会有助于他们正确使用成语,少出错误。比如:讲解“滔滔不绝”时,可以向学生指出这个成语是状中结构,但不能直接作谓语,只能在句中作状语,这样就会避免学生造出“在车上,同学们滔滔不绝这个、那个”这样的句子了。再如:我们就拭目以待他的成功归来吧!在这个句子中,“拭目以待”虽然也是状中结构,但它可以直接作谓语,却不能带宾语。如果讲明了这些成语的结构和语法作用,可能就会减少以上这些病句。
三、重视汉文化的学习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从整体上看,都是适合本民族需要的,只有发展阶段的不同,没有优劣之分。对待别的民族文化,应该尽量采取一种正面的、客观的态度,尊重别的民族的文化。如果采取的态度正确,就会促进语言学习,如果不正确,就会妨碍学习。很难想象,一个仇视目的语国家的人民和文化的人,能够很好地掌握这种语言。”[3](P59)研究和学习不同民族的语言就要联系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成语是汉语中最能表现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汉文化知识,仅从成语的内容上,我们就可见一斑。如和历史上秦赵之争相联系的成语有“价值连城”、“怒发冲冠”、“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和淝水之战有联系的成语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来自古代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的“狐假虎威”、“自相矛盾”、“愚公移山”等。
这些以民族历史的特定事件和神话故事为素材的成语,都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像这样的成语,如果离开了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几乎是无法理解的。
还有一些汉语成语在指称客观事物或现象时,也表达了一定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如常见的表示褒义的成语有“顾全大局”、“生龙活虎”、“丰功伟绩”等,而表示贬义的成语有“粗心大意”、“油腔滑调”、“无稽之谈”等。恰当利用感情色彩来使用汉语成语,能够使语句和文章更有表现力。所以要学好汉语成语,有关汉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内容就是不能回避的。只有把语言的学习和背景知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学好一门语言,同时也可以收到一举两得的功效。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成语语用方面出现的误用就充分地反映了以上这些问题。例如:*(3)麦苏尔学习不好,可是他能笨鸟先飞,每天早早背书,一定能行的。
“笨鸟先飞”虽然比喻“能力差的人做事唯恐落后,便提前行动”的意思。但该词的使用语境有限制:只用于自己,表示谦虚。所以此例用“笨鸟先飞”有贬低他人的意思,不妥。应改为:麦苏尔学习不好,可是他坚持不懈,每天早早起来背书,我想他一定能行的。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语境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民族文化传统语境(文化语境)三种。其中文化语境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尤为重要。因为,在本族人之间交际,文化语境往往因相同而习焉不察,但如果是本族人与外族人的交际,文化语境的作用就显得非常明显。汉语成语是一种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特殊符号,它是汉民族长期生活积累的结果,同时它所负载的文化内容也是最丰富的。因此,学习汉语成语,对其使用的文化语境进行了解就非常重要了。
但目前我们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汉语成语时,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成语的含义,而不关心成语使用的语境。例如,“一见钟情”只能用于男女之间;“不耻下问”指人虚心好学,但不能用于自己,否则有自夸之嫌。正是因为不了解汉语成语所附加的感情色彩、使用语境,才会造出以上令人啼笑皆非的句子。
因此,增加少数民族学生的汉文化知识,除了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渗透这方面的知识以外,还应进一步加强“中国文化概论”的教学(包括大量增加课时,配备知识渊博的老教师任课,改进教学方法,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等等)。同时,应该提倡学生自觉地扩大知识面,努力拓宽自己的视野。要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系统,消除两种文化接触时产生的障碍,使自己处在目的语人们的位置和思路上,达到新的自我认同。要知道,一个人要成为双语者不容易,成为双文化者就更难。
四、加强汉语语感的培养
学习一门语言,目的在于培养使用这种语言的能力,养成正确运用这种语言的习惯和语感。
词语间的搭配就属于一种语言的习惯表达方式,除了必要的语法知识外,大多数情况下,是靠语感来决定的。成语的搭配比一般词语有更多的限制,再加上成语本身的实际语义可能与其字面意义存在出入。所以,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行成语搭配时,常常会造出一些从语法角度看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看上去十分别扭的句子。如:*(4)我们好久不见,他的脾气原封不动。
例(4)中的“原封不动”是“完全是原样,一点也没有变动”的意思,多用于物,也用于事,但不用于人。因此,“原封不动”只能改为“依然如故”或“一点没变”。
再如:
*(5)在学习方面我遇到了素不相识的困难。
例(5)中“素不相识”表示向来互不认识,用于人与人之间,句中表示人和困难“互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这里的“素不相识”可以改成“出人意料”或“意想不到”。
语感获得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核心的手段是通过大量地接触言语,使言语本身的规则在主体大脑中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从而形成一种言语结构。我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提倡的就是这种自然习得。
当然,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语言接触也同样是第二语言语感获得的重要方式。但是第二语言的语感培养要比母语的语感培养困难得多,除了语言环境、语言输入的差异外,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母语语感的影响是十分突出的。所以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只有通过逐步地、全方位地接触汉语及其相关文化,不断地使用汉语,通过量化了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完成对语言惯例的认识内化过程,才算是获得了汉语的语感。
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语感,主要是让学生作为主体去进行语言的探索、感悟、积累和创建,突出学生自己在语言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要在课堂上讲得太多、太细,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无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因为“任何一个人的实际语言能力,绝不可能主要由他在学校里或书本上学得的语言知识转化而来”[4](P213)。
五、编写适用的工具书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汉语成语时,除了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学习以外,还可以利用工具书。
可是我们现有的辞典大多是针对汉族人编写的,而且是以初等以上文化程度的汉族人所具备的成语知识为前提的。因此,这些辞典对少数民族学生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甚至还可能造成不应有的误导。有的辞典用成语或很书面的话来解释成语,让原本汉语水平就不高的少数民族学生不得要领。
如:“一针见血:比喻说话、行文直截了当、切中要害”。对学生来说,“行文”、“直截了当”、“切中要害”已经让他们云里雾里了,还怎么理解“一针见血”的意思。有的辞典解释得太简单,没有必要的限定,致使含义含混。如:“全神贯注”解释为“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上;形容精神高度集中。”一点儿也不为错。但学生据此就会造出这样的句子:假期里我参加劳动,帮助家人,最后我全神贯注地等待的录取通知书来了。
这个错句就是由于我们辞典的解释太泛造成的。如果能加上该词“多用于看或观察”,估计学生就不会出现类似错误。还有就是有的辞典一般都没有说明成语的语法性质及使用范围,因而使少数民族人士无法准确判断成语的语法功能、感情色彩等。
因此,我们深切地感到,目前的成语辞典确实不能很好地满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成语的需要。为少数民族学习汉语者“量身定做”一种专用的成语辞典势在必行。我们建议,这本辞典除了一般辞典所具备的基本框架外,还应该有语义轻重、褒贬色彩;成语词性、结构方式、语法作用;适用范围、限定条件等。另外辞典的释义应尽量通俗化,例句要多,句式应简单,还可以加上同义和反义成语举例等。
当然,在短期内编写这样一部辞典绝非易事,而且也不可能靠几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但是这种需求又是迫切的,这个工作是应该去做的[5]。
我们说,成语是汉语中比较特殊、人文信息十分丰富的、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因此,学好汉语成语对少数民族学生了解汉民族、认识汉民族都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我们的汉语教师和少数民族学生都能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相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整体水平的提升将会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