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简介

发布时间:2022-06-28 12:20:03

李四光简介

李四光简介(一):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的一个贫寒人家。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长春地质学院教务长兼地矿系主任。

李四光简介(二):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中国著名音乐家、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的建立者之一。东北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的首任院长。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并获博士学位。首创地质力学。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等职。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着作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创立地质力学理论和中国“两弹”的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由www.telnote.cn整理]

李四光简介(三):

李四光-简介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的一个贫寒人家。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长春地质学院教务长兼地矿系主任。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因其在日本受了带有汉民族主义的反满革命思想的影响,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1920年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

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28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组建国立武汉大学,国民政府大学院(教育部)院长蔡元培任命李四光为武汉大学建设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并选定了武汉大学的新校址(武汉大学内还有李四光选址的雕像)。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凌叔华.陈源夫妇)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理解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中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1年8月中国长春地质专科学校、山东大学地质矿产学系、东北工学院地质学系和物理学系合并为东北地质学院(后名长春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李四光担任首任院长。1952年李四光再次应邀回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1958年李四光经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此诗,亦为其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

崎岖五岭路,嗟君从我游。

峰峦隐复见,环绕湘水头。

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

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中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必须有石油。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推荐,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样,不仅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李四光-生平

1889年李四光,原名李仲揆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理解了革命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

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

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理解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

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中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

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李四光-背景

1、鉴于李四光在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地位,蒋介石多次表示要其出任教育部长、大学校长或驻英大使,都被他拒绝。

2、抗战期间他两次见到了周恩来。之后他说:“我在周先生身上产生一个最大的感觉―――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就有了期望。”

李四光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几次大的变革。辛亥革命的经历,使他得出应以科学来改变旧中国面貌的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这种“科学救国”的理想已是难以实现的幻想。北洋政府时期,军阀之间混战不已,没有一个管老百姓的死活。

李四光曾化名在报上发表过一些讽刺、责骂的文章。南京政府时期,他亲眼看到国民党的腐败和对科学的不重视,看到爱国青年仍然受到追捕迫害。

1933年,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兼“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铨被特务暗杀,李四光十分气愤,把刚鉴定出来的一个古生物化石新属以杨铨的名字来命名,用这种科学家特有的方式表示纪念与抗议。鉴于李四光在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地位,蒋介石多次表示要其出任教育部长、大学校长或驻英大使,都被他拒绝。

在困顿与痛苦中,李四光逐渐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要性。抗战期间,他在重庆两次见到了周恩来。之后他说:“我在周先生身上产生一个最大的感觉―――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就有了期望。”这也是他在国外那么热切地怀念祖国、那么坚定地回到新中国的一个根由。

李四光-故事

1、外国专家私下对李四光说,如果这些遗迹在国外被发现,早就被公认是冰川遗迹了。

冰川的分布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依据,李四光对冰川的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精力。有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冰川进行过考察,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李四光却提出“让事实说话”。1921年,他回国后在太行山的沙河县、山西大同盆地口泉附近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虽遭一些外国专家傲慢地否定,他却没有丧失勇气和信心,继续带领学生在太行山、九华山、天目山、庐山等地考察,又发现了许多有力的证据。1933年,李四光以《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为题,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次年会上作了学术演讲,会后专门请中外学者到庐山实地考察。有的外国专家私下对李四光说,如果这些遗迹在国外被发现,早就被公认是冰川遗迹了。此后,李四光加紧了对第四纪冰川的考察,先后在扬子江流域、黄山等地发现了超多遗迹,最终推翻了外国人的错误结论。其研究成果对掌握地下的水文和构造,对发展建设事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毛泽东问:“如果中国真的贫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李四光根据数十年对地质力学的研究,说明中国的陆地必须有石油。

解放初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后就遇到石油短缺的困难,当时全国所需石油80%至90%都依靠进口。1953年底,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把李四光请到了中南海。毛泽东十分担心地问李四光:“有人说‘中国贫油’,你对这个问题怎样看呢?如果中国真的贫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

李四光根据数十年来对地质力学的研究,从他建立的构造体系、个性是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必须有石油。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推荐,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样,不仅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3、1968年冬天的一个深夜,有关方面向国务院报告,当天清晨7时某地将发生7级地震,周总理紧急找到李四光……

1968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周总理紧急找他,说有关方面向国务院报告,当天清晨7时某地将发生7级地震,请国务院批准立即通知居民搬到室外去住。周总理问:“李老,你的看法怎样,真是这么急吗?”李四光立刻给当地的一些地应力观察站打电话了解状况,根据无异常变化的反映及自己的分析决定,对周总理说明不必发警报。之后的事实证明了李四光的决定:该地没有发生强烈地震。

李四光晚年仍极大地关注地震研究。他经常分析超多的观察资料,还冒着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地震的预兆。逝世的前一天,他还恳切地对医生说:“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的。”

1949年以前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等职。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地质部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李四光-突出贡献

1、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四光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轴矿资源。回国时,他克服重重困难从英国带回了一台伽玛仪,为之后寻找轴矿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拉开了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序幕。在这次会议上,李四光和刘杰、钱三强一齐作了工作汇报。他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对找铀前景持乐观态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在中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实践证实了李四光的预测。尤其南岭带的一些铀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易于开采著称全国。到"二五”末,中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铀产量已能保证中国核工业发展需要。四十多年来核工业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他身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2、运用力学对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的研究,建立“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的概念。预测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存有石油,后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证实其预测。

李四光毕生倡导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规律,认为各种构造行迹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建立了地质力学学派。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理论,驱散了“中国贫油论”的迷雾,指导了我国石油地质普查工作。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中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必须有石油。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推荐,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

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样,不仅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3、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好处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华东第四纪冰川的存在。

从19世纪以来,就不断有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的地质学家到中国来勘探矿产,考察地质。但是,他们都没有在中国发现过冰川现象。因此,在地质学界,“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已经成为一个定论。但是,李四光在研究蜒科化石期间,就在太行山东麓发现了一些很像冰川条痕石的石头。他继续在大同盆地进行考察,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决定,于是,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全体会员大会上大胆地提出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看法。

为了让人们能理解这一事实,他继续寻找更多的冰川遗迹。10年以后,他不仅仅得出庐山有超多冰川遗迹的结论,而且认为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并且可划为三次冰期。

1936年,李四光又到黄山考察,写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此文和几幅冰川现象的照片,引起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德国地质学教授费斯曼到黄山看罢回来赞叹道:“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李四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但是,他明白,这还远远不够,他干脆把家搬到庐山上,又在庐山脚下建立了一个冰川陈列馆,起名叫“白石陈列馆”(后被国民党海军炸毁)更深入细致地进行冰川研究。

李四光关于冰川的多年研究,在1937年完稿的《冰期之庐山》中得到全面阐述。可惜由于抗战爆发,这部书10年后才得以出版。

4、地震预报

1964年李四光已是75岁了,仍然在忘我地工作,并不断开辟新的领域。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用了很大的精力来抓地震预报工作,能够说这是他晚年最放心不下的一件大事。在1966年邢台大地震后,李四光“教导我们”要注意河北河间、沧州;要注意渤海;要注意云南通海;要注意四川炉霍;要注意云南的彝良大关;要注意松潘;要注意唐山……这一路走来,都被李四光言中。当时很多科学家认为地震是无法预报的,李四光斩钉截铁地说,地震是能够预报的。周总理说过:“李四光力排众议,认为地震是能够预报的。”文中用了一连串的“要注意”,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李四光为地震地质和地震预报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李四光在晚年,为中国地热的开发和利用也做了很多工作,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中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四光-荣誉

1958年,李四光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

1959年5月29日,经前苏联科学院主席团评选,授予李四光“卡尔宾斯基金质奖章”。同年12月6日,李四光收到苏联尼古拉也夫教授等的贺信,信中说:“热烈地向您祝贺这一应得的奖赏。同时,十分高兴地感到,苏联地质界对您的崇高工作和在中国建立的地质科学经验,作出了公正的总结。这些经验已远远超过国家的界限而为全世界所共知。”苏联克鲁泡特金教授在《自然》杂志上撰文,介绍了李四光在地质科学上的成就。

内蒙古北方民族文化遗产研究协会会长巴拉吉尼玛和副会长张继霞女士专程前往北京,为李四光纪念馆和傅守正教授的妹妹傅守静教授送去了获奖证书和奖杯。中国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院党委书记何长虹和马胜云馆长代表李四光理解了奖杯和证书。何长虹书记高度赞扬了本次蒙古族十大杰出科学家评选活动,他告诉张继霞,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天文台即将把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李四光星”,这是继明安图后第二次用蒙古族科学家的名字命名小行星。在2009年的10月26日,李四光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之际,地质部将隆重庆祝“李四光星”命名和李四光入选蒙古族十大杰出科学家。

李四光-评价

1964年12月20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作为人民代表,李四光参加了这次盛会。会议期间,毛泽东接见了他。一见面,毛泽东就亲切而幽默地对李四光说:“李老你的太极拳打得不错啊!”正在练太极拳的李四光还真的以为毛泽东问他打太极拳的事,就连忙解释说:“前几年动手术,身体不太好,在杭州学过一阵太极拳,但打得不好。”其实,毛泽东所说的打太极拳是指找石油,是对李四光为中国找到石油所作出的贡献的充分肯定。当李四光恍然大悟后,更加感到毛泽东这样的伟人是多么和蔼可亲。

1964年12月,周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来的大庆油田,是根据中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李四光的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

从1953年毛泽东、周恩来找李四光谈石油工作那天算起,李四光用了很大的精力投入石油地质的研究,此刻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人民不会忘记。毛泽东的接见和周恩来的肯定正是代表人民的意愿,也是对李四光的鼓励和鞭策。

人们说,毛主席对李四光的尊重还表此刻许多方面。有一次,在一个水库建设的地质问题上,起初,有关部门没有重视李四光的意见。毛主席听说后,很生气,说:告诉李四光,不管他们,淹死人由他们负责!之后,有关部门照李四光的意见办了。

李四光认真学习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著作,努力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工作和科研;他注重理论学习,也注意自己的思想改造,“决心扔掉那些旧日留下来的包袱,……到达忘我的境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的地质事业中去,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在他的具体领导下,中国的地质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李四光经常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教学,边看边讲。一个山头、一个沟谷、一堆石子、一排裂缝,他都不放过。学校经费不足,他带领学生白手起家搞建设,将学习环境收拾得十分雅静。他以严谨的冶学作风赢得了学生的尊重。

李四光一生,经历了祖国几次伟大的社会变革。他由一个朴素的爱国主义者,参加了民主主义革命,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最终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毕生为繁荣中国近代科学事业,提高地质科学水平,发展地质工作,做出了光辉的业绩。他留下了数百万言的科学论著和丰硕的科研成果,以及他创造性的治学精神、治学方法和奉献精神,都是祖国科学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后人应当继续发扬光大之。

李四光-名言

1、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2、真正的科学精神,是要从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成果,是要经得起事实考验的。有了这样双重的保障,我们就能够放心大胆地去做,不会自掘妄自尊大的陷阱。

3、科学尊重事实,不能胡乱编造理由来附会一部学说。

4、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它要靠许许多多人民的劳动和智慧积累起来。

5、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期望大家都取怀疑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所压倒。

6、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

李四光-故居见证

李四光故居是一幢两层小楼,有院墙环绕,院内曲径通幽,有假山、喷泉、果木环衬。李四光的最后十年就是在这个宅院里度过的。宅院于李四光诞辰一百周年(1989)时辟为“李四光纪念馆”,当时的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题写了馆名。如今周围高楼林立,李四光故居被夹在当中,小楼因年久失修,多少显得有些残旧。

走入楼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李四光的半身雕像。雕像披着两条红色的绸带,那是1999年为纪念李四光诞辰110周年而献,落款分别是“女儿李林”、“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环顾四周,房间里一件件古旧的摆设,墙面上一幅幅家人的相片,仿佛都在诉说着这个家庭“一门三院士”的佳话。“李四光是院士,李林是院士,邹承鲁是院士。一家三人同为院士在中国科技界仅此一家。”这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说的话。

看到了李四光用过的电视机、收音机、照相机、小提琴……他的办公桌、他的书柜、他喜欢的千万种石头……一件件旧物,彰显着主人当年拳拳的报国之心。

李四光自1962年迁居于此后,一向住到1971年去世。这十年的前几年,正是他担任中国科协主席,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他在那里生活、工作、做学问。一些由他主持或他参加的小型会议,常在家里召开;何长工、刘景范等原地质部负责人也常来家中汇报事情,因而一进大门右手那间面积较大的客厅,实际兼具会议室的功能,四周是书橱和沙发,中间是一张长条桌和若干把椅子。靠窗一侧陈列着许多第四季冰川沉积物的地质标本,多为当年李四光野外考察的收获。

其他家具则是那个年代留下来的。一个质感陈旧的皮沙发的扶手已经开裂,露出里面的棉絮。这几个沙发,还是李四光1950年回国时,在旧货市场上买的便宜货,看来年头更为久远。客厅的隔壁是办公室,一张大写字台是李四光用过的。

办公室一端墙上有一块玻璃黑板,当年地质队野外作业回来,向李四光汇报时,他常利用黑板做一些讲解或布置,也曾借这块黑板给科技人员讲授地质力学,这大概是多年执教生涯所养成的习惯。此刻黑板上还留着着“斗私批修”四个粉笔大字。马胜云说,这是李四光的手笔,写于“文革”高潮时期。

李四光晚年的两部重要著作《地质力学概论》和《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以及十多篇学术文章,就是在那里构思完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李四光小道”。起点是家门口的银杏树下,终点是白石桥路,通常李四光每一天晚饭后都要走一个来回,有时边走边和随员讨论工作,有时拿着马扎儿,坐在银杏树下思考问题。当年周围都是菜地,“李四光小道”也就是一条田间小路,起初是周围农民慢慢叫起来的,之后越传越远,据说还一度上了北京市的交通图并在邮局备案。如今那片小树林早已不在,“李四光小道”也改叫民族大学南路了。

李四光夫妇在世时,这幢小楼只他们两人居住。他们去世后,女儿李林一家搬了过来。李林和丈夫邹承鲁都已过世,如今小楼里还留着他们孙辈居住的房间。

李四光迁居那里,马胜云的家也就随之从象鼻子沟搬到那里――作为李四光的学术助手,须随叫随到。李四光去世后,马胜云一向守在故居附近,多次放下了搬家的机会。足见他和院主人的情感之深。

李四光-科学论著

《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

《中国地质学》

《中国震旦纪冰川》

《东亚构造格架》

《新华夏海的诞生》

《受了歪曲的亚洲大陆》

《中国地质及大陆运动》

《地震地质》

《地质力学概论》

《天文、地质、古生物》

《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的建设者》

《追寻永恒―共和国英模的昨日和这天》

《“脊梁”礼赞―共和国群英谱》

《李四光传》

阅读更多阅读答案,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中小学生日记频道。
喜欢中小学生日记,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