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的故事一】
苏秦——前无古人的六国宰相
战国时期诸侯林立,纷争不断。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纵横驰骋,朝秦暮楚,以逞其智能,获取功名。而在这些谋臣策士之中,苏秦无疑是十分成功的一位,他以自己出色的口才、过人的谋略,劝说六国国君联合,并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六国丞相。
苏秦早年师从有名的辩论家鬼谷子,学成之后,出游数载,期望靠自己的口才谋得一官半职,但却一无所成,最后穷困潦倒地回到了家里。他的家人甚至家里的仆人都嘲笑他、看不起他,认为他想靠搬弄口舌谋生是不可能的事情。苏秦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并下决心争一口气,做出一番成就。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本之后证明改变他的一生的书,这本书是经过鬼谷子先生眉批的,传说是西周开创者姜太公手书的《阴符》。在得到了这本书后,苏秦开始全身心地投入钻研。一年之后,苏秦觉得自己已经领会了书中的知识,并能够靠这些知识来游说各国君主了,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外出游说生涯。[由www.telnote.cn整理]
作为说客,苏秦的运气实在不太好。他先后去了秦国和赵国,口若悬河地向两国君主游说自己的治国谋略,但却吃了闭门羹。苏秦又赶往燕国,用了一年的时刻,最后有了晋见燕文侯的机会。他对燕文侯陈述燕国的危机,指出合纵政策对燕国的好处,燕文侯甚受感动,并立即采纳了苏秦的推荐,还委派苏秦带着燕国国君的书信,去说服其他五国的国君也一齐站在一条线上共同抗击秦国。这样,苏秦最后摆脱了厄运,开始了伟大的纵横家之路。
【苏秦的故事二】大明宫纪录片
苏秦的故事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洛阳人,着名的纵横家,为“合纵”派的代表人物。
但他发迹之前,没有人看得起他,甚至连父母、妻子都轻视他。梦见门关不上
有一次,苏秦父亲过生日。他哥哥端了一大杯酒去祝寿,父亲高兴地赞叹道:“真是美酒,好甜啊!”等到苏秦端了酒去祝寿,他父亲骂道:“酒太坏,酸的!”苏秦只好从哥哥处借了一大杯酒去祝寿,他父亲仍然骂道:“酸酒!”苏秦不服地申辩:“这是从大哥处借来的酒啊!”父亲却说道:“你这倒楣的人,好东西经过你的手就坏了!”
苏奏学习纵横术后,游历秦国而不被重用,等到他回到故乡时,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一副穷困潦倒的样貌。他的妻子见到他居然不停织,嫂子也不愿为他准备饭食,父母也不和他说话。
苏秦深受刺激,于是用锥刺股苦读,精研纵横术,之后游说六国,合纵成功,身挂六国相印,最后功成名就。
功成名就后,苏秦北投赵王,飘过洛阳,回故乡一趟。这次,他的兄、弟、妻、嫂对他皆侧目而不敢正视,俯伏侍奉饮食。
苏秦见状,于是笑着对他嫂子说:“为何前倨而后恭呢?”他嫂子又怕又羞,跪在地上以头叩地说:“见叔叔位高多金。”
苏秦听了,不禁感叹地说:“贫贱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苏秦的故事三】
所谓的纵横家。理论基础是纵,还有横。苏秦主张的是合纵政策,他的师弟张仪则主张连横政策。我一向都不清楚两种政策到底是说的什么。之后找了一下,明白了。说白了,合纵就是小的都联合起来对付大的。连横就是小的跟大的好,一方面不受欺负,另一方面还能跟着大的一齐欺负别的小的。这两种政策,时至今日,仍旧是左右政局的好办法。此刻看来,欧盟就是正因合纵的政策联合起来的。各种大国配小国的方法同盟,就又有点像连横的政策了。看来纵横的思想至今仍旧是王道。
之后说苏秦。破茧成蝶的苏五郎复出首站先定到了燕国。这次他神奇般的见到了燕王,甚至还被留下来吃了顿国宴。我怀疑,此次苏秦之因此能够顺利见到燕王,还被燕王单独宴请。就应是他事先做了很多宣传,以至于在燕国甚至于各国之中,都是个名人。这就像诸葛亮一样,如果不先透过社会舆论造势,让刘备听说他是个人才而三顾茅庐,估计他也就一辈子躬耕南阳了。看来啥时候都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呐。《易经》乾卦中,九二的卦辞就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我以为这个时候,苏秦所做的宣传恰恰就是利见大人的实证。恩,恩,跑远了,言归正传,说国宴。席间宾主落座,觥筹交错。
燕文公:“月是燕山明。苏季子先生,我这老燕酒,跟赵酒相比,咋样?”
苏秦:“爽!比赵国酒爽”!(肃杀甘冽,寒凉犹过赵酒)
燕文公:“有品味!哇哈哈。赵国人傻逼,竟笑我燕人不善酿酒。”
苏秦冷眼:“酒酿得好,又能咋地?”
燕文公继续很不开眼的说:“错~~酒象征着王室的底蕴。没有几百年的基业沉淀,怎样可能酿出来好酒呢?赵国就是一暴发户,粗俗鄙陋,没底蕴,竟以蛮辣酒风,行于天下,真笑死人了”
苏秦最后受不了了,开骂:“FUCK!大哥,你成能耍了,眼瞅着你跟个暴发户一样,还好意思说别人没底蕴??你这厮啥都尊贵,有鸡毛用?你就是个爱慕虚荣的傻逼。”
燕文公愣。肃然坐起,拱手一礼:“先生言如药石,愿闻教诲。”
苏秦:“从战国开始,实力就决定成败。燕国几百年下来,已经跟个老头子一样衰老了。你还优哉游哉喝酒作乐,不思进取。跟别人比奢华。一切原因,就在于你爱慕虚荣,又聋又瞎一样,不致力于强国,不专注于邦交。(若瞽若聋,闭目塞听,不思整肃实力,不思邦交周旋)要不是燕国地处偏远,你早被干了。你还臭美啥?”
燕王深以为然,当时拍板,拜他为国务院总理,兼任外交部长,代表燕王出使其它几个诸侯国,以实现合纵的计划。
随后,有了身份的苏相国来到赵国,拜见赵雍。赵雍是个心怀天下的明君,未来他有个更响亮的称号——赵武灵王。
按例,赵国举行国宴宴请苏总理,席间还是宾主落座。还是觥筹交错。一派祥和。但是说来搞笑,春秋战国时期,对于外交使节的要求不多,比如身高长相都能够很矬,但是必须要有良好的口才。外交方面的智斗典故也是比比皆是,大家都知道晏子使楚的故事。我印象中最深刻的还有秦国甘罗12岁出使赵国。我到此刻也不明白为什么诸国必须要难为使臣来到达窝囊别国的目的。话说回来,再说赵雍宴请苏总理。
赵王:“这顿饭,酒是好,就是这茶太得清苦了。”
苏秦:“太子不闻《诗》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喝茶的习俗,神农氏的时候就有了,鲁周公的时候就已经很流行了。那时侯,酒还在井里呢。”
赵王神秘兮兮的笑道:“酒如烈火,茶若柔水,可象赵燕两国?”——这时候,赵王就忍不住开始揶揄苏秦所代表的燕国。
苏秦心想,傻b,一猜你就会这么说,早准备好了:“此火此水,本源同一。若无甘泉,酒茶皆空。你跟别人群殴其他人,和被别人群殴,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滴。”(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不可同日而语的来源——《战国策·赵策二》
赵王:“。。。。。。”
于是苏秦就得到了赵国相印。其余四国,就不一一叙说。总之,苏秦很牛逼。最后手掌齐、楚、赵、燕、韩、魏六国相印,权倾一时。相印等于实权,很多事都得他盖章才行。即使此刻的联合国秘书长,也没这么牛逼的。他的这种身份,倒让我想到美国的前国务卿基辛格。基辛格也是靠外交斡旋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一样的是,苏秦主战,基辛格主和。个人以为,基辛格的做法要更胜一筹。
在苏秦发达之后,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让人颇为感慨。当时,苏秦去楚国出差,经过家乡洛阳。他父母知道了,二话没说,赶紧收拾屋子、整理市容市貌、请了个乐队、隆重的迎接这个以前是败家子的儿子,一迎就迎出去三十多里地。双方在三十里地外的某处相遇,见到苏秦骑着高头大马,几里长的护送队伍,尽显尊贵。此时的相国夫人某苏氏正因怕尴尬就低着头不敢正眼看他。当初不给他做饭的嫂子更让我无语,干脆跪在地上像蛇一样的爬行,不住地磕头请罪。苏秦也是能耍,直接问他嫂子:“嫂,何前倨而后俾也?”他嫂子也够实在:“你此刻有权有钱的,我敢不这样么?”(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叹道:“嗟乎!贫贱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在世,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也算是一语道破事态之炎凉!
此时的苏秦,人生几乎到达了巅峰。物极必反,亢龙有悔。很快他就发现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苏秦的故事四】
当时苏家靠着几个娃们孜孜不倦的各国撺掇,日子也算红红火火。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况不穷乎。苏秦打小儿就立志做个首席咨询师,找老师自然也就不能马虎。于是,他就找了个鬼畜神级别的老师——鬼谷子。
关于鬼谷子的一切,真的都是传说。传说的很具体,具体到知道他叫王诩,河南淇县(商朝称朝歌城)生人,春秋时期的魏国人。传说的也很神秘,神秘到他是天仙配的结晶(村夫庆隆和东海龙女的儿子)。而鬼谷子的生平,简直不能用璀璨来形容。他是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教育家,科学家。他的学生,都是奇才: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毛遂、徐福、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财泽、邹忌、丽食其、蒯通、黄石、李牧、魏僚、李斯。鉴于不好喧宾夺主,就不多说鬼谷子的一切。但是,这人真是个牛B的神人。
话说,苏秦在鬼谷子处自觉学成,仗着年轻气盛,就开始惦心着下山出世。临走时鬼谷子把苏秦叫去对话:
鬼谷子:“小五儿啊,你够热血,要走,我不留你。传你一卷黄帝所做《阴符经》。等你四处碰壁,穷困潦倒,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的时候拿出来读”。
苏秦心想:我草,老犊子,你诅咒我??但是仍旧言不由衷的恭恭敬敬的说:“谨尊师命”。
苏秦第一次下山,就到楚国和秦国去卖主意。如果翻翻当时的地图,就能发现,楚国是最南边的,秦国是最西边的。边疆的地方一般都很缺乏知识分子。苏秦很明智,他选取了没文化的地方去搞文化产业。也只有这样,他才能拿到合作项目。这个道理这天仍旧适用,比如科技下乡之类的项目,就是很好的实例。
说到卖主意,其实就是游说。那时候没有科考。众多才子想出人头地者,都要想方设法跑到国君面前推销自己以及自己的理念。如果被选中了,就能当官,光耀门楣。没选中,老老实实回家过悲惨日子去。苏秦当时的境况也大抵如此,跟着吾泱吾泱的自荐者们一道儿等着见国君。
青年时期的苏五娃首先找楚怀王行骗。楚国侯门深似海,楚怀王是很不容易见到的。苏秦感言:找鬼都比找保安处处长容易。要是能见到楚怀王,我几乎有本事见上帝了。——(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出自《战国策?楚策三》
苏秦想,面谈不行,先写信吧。于是做了好几个项目推荐书给楚怀王。也不怪楚怀王不待见他,他的项目书资料很俗,就是些任用贤人之类的废嗑。如果此刻谁跟企业老总一味的建言:以人为本。估计也得不到重用。最后楚怀王觉得苏秦骗术太一般,丝毫不打算被骗。至此,苏秦开始抱怨:“楚国这地方真不是人待的,消费水平那么高,走着”。——(成语:食玉炊桂)
在楚国虽然被拒,苏五娃仍旧有信心,他分析了一下,觉得楚国的文化层次还不够低。他打算去文化层次更低的秦国继续行骗。去秦国前,他回了趟家,顶着家里的压力,把家产全卖了。苏秦打算衣着华贵的带着全部家当去秦国二次创业。秦国的外交部明显效率够高,在苏秦花了巨资通融关联之后,他三生有幸的见到了秦惠王。
想让秦惠王上套,开场白自然不能只是:啊呀,这天天气真好,情绪不错之类。他决定先拍马屁:说秦国人方物阜,军力充沛。甚至秦国的土地,农业,都被他狠夸一番。苏秦说完了,看了看面无表情的秦惠王。咽了口吐沫,继续喷。
他之后连用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的九件征伐事例,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以增强自己的论点——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苏秦又一鼓作气的阐述了自己的外交、策论、法令、文教、信义等新见解,言辞淋漓,逻辑紧密,甚至用了25个四字短句作分层排比,凌厉挥霍,辞意纵横。听得秦惠王口角流涎。但是最后,秦惠王总结陈词:“寡人听说,鸟毛没长全的不能飞太高,因此我们秦国呢,还需要韬光养晦,尚不能穷兵黩武,大事攻伐。
苏秦一看:我擦,夸你你还不买账。于是开始撕破脸皮的骂秦惠王昏乱迷惑、沉溺不悟。他想用激将法引他上当。——这招刚才提到了,苏大娃用在赵王身上,很好用。但可惜秦王还是不买账,面谈失败。苏秦回到旅馆,一口气又写了十几篇项目推荐书交给秦王,期望秦王能回心转意,任用他这个只能说废话的贤良。
总结一下,在楚国,苏秦说要以人为本——这是废话,在秦国,苏秦又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还是废话。这些人人都知道的事儿。谁还用得着他来说。此时的苏秦,还没有抓住领导们最关注的方面。因此他只能理论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倒是楚王和秦王,还算是智慧型领导,火眼金睛的看出来苏秦没什么真本事,坚决不被他忽悠。
回头再说苏秦,在秦国的日子还算舒服,但是唯一的问题就是日渐突出的财务危机。此时的苏秦,小车(双轮车)没了,司机(车夫)也撤了,钱全部用光了,裘皮大衣也正因没钱干洗而失去光泽。最后他只得自己挑着行李亲自走回家。请注意这个走字。正因此刻就应没有人会在国道上用走的,几乎都用坐车。但是苏秦是用走的。当时国道上也有BUS,叫传车,但是是公务员专用的通勤车。苏秦的政治面貌是群众,因此只好步行。据说他为了走得快,少花钱住店,还打着绑腿走。战国策上说苏秦日百而舍,当时100里相当于此刻41。5公里,他倒也是真能走。但是这种走法,是很废汉子的。史书上又说他最后走的形容枯槁,面目黎黑,脚上都磨出了老茧。甚至遇上了河流,为了不走桥(怕遇到收费站),他就趟河而过。
说到那里,就应同情一下这个年轻人的遭遇,第一次求职被拒,回家顶着压力把家产全卖了又去创业。结果搞得一无所有。体会一下他当时的情绪,就应充满了失落和沮丧。那个时候,他是不会知道自己日后能够掌六国相印,名垂青史的。他在国道上踽踽独行,忍饥挨饿的时候是否会后悔不已?是否想过自杀?亦或是他甚至都觉得没脸回家见亲人?这些都只能猜测。但是,如果他有这些感受,对他来说,也是日后他能够出人头地的宝贵动力。
促使苏秦日后出人头地的宝贵动力,除了他自己的潦倒外,还有来自于家里的动力。
话说苏秦万分狼狈的回到家里,他爸妈一看这败家子儿成了这幅德行,气得双双无语。老婆本来满怀思夫的情欲,一看到他这样,宁愿假装没看到,继续织布。他饿了想吃饭,嫂子也不给他做。全家人群众发奋把他当空气。应对家人的54,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这句话说明苏秦当时就应很痛苦。
失败的羞愧和家人的羞辱,让苏秦那颗热血的心又一次翻腾了,他对自己说:“哪有像我这样的骗子去骗人,却不能骗到金玉锦绣,也不能骗到卿相尊位的呢?!”失落之间,他想起来当初毕业的时候,鬼谷子教授传给他的《阴符经》。此刻不比当年,没情绪咒骂那个老梆菜当初这么诅咒他。当天夜里,他就开始刻苦参悟《阴符经》。
苏秦开始了为期一年多的寒窗苦读,无数个深夜,在他读书到困倦的时候,就用锥子刺大腿(锥刺股)。一年以后,他参透了《阴符经》的内涵。至此,“纵横家”的开山鼻祖横空出世!
其后,凭借着这部旷世奇书,苏秦一介书生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左右天下局势,使秦国一向不敢兵出函谷关,长达十五年之久。
《阴符经》我看了,全文据说三百余字。我很无聊的查了查,一共444个字。读完之后,虽然没有领悟太深刻,但是已经被资料深深吸引住。以至于我很附庸风雅的把签名都改成了《阴符经》的开篇第一句。这是本旷世奇书。我怀疑老子所做《道德经》,就曾从《阴符经》里受到了启发。而且,貌似《阴符经》里面的一些东西,跟《易经》也是相互呼应。这么牛B的书,如果真的能够领悟其中所含,不牛B才怪。《阴符经》可谓字字珠玑,我很想知道让苏秦先生顿开茅塞的到底是哪些字。狂妄的推断一下,大概是“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那里只是个人推断,各位如果感兴趣,也能够一齐读读这本书。
【苏秦的故事五】
前两天在山东老家,发现有人看《阴符经》。听说是本旷世奇书。随便翻了一下。据说是三百余字。我很无聊的挨个查了一下,实际上一共444个字儿。比《道德经》还简练。但是明显字字珠玑。参透了也算是安邦定国的指导用书。当初春秋战国时期联合国秘书长苏秦,据说就是靠这本书左右了十数年之久的中原。于是,就来说说苏秦。
苏秦老家洛阳,住的小区名叫“乘轩里”。这个名字大概是说这个小区的住户,都有轩可乘,也算是个高档社区。当时的洛阳,是中原的经济中心。地位等同于今日的上海。在这么繁华的城市,住这么高档的社区,能够看出来苏秦就应算是富二代级别的人物。
苏秦之后之因此在咨询师的岗位上取得成就,得益于从小培养。苏家一共有五个男娃,苏秦是苏五娃,因此字季子。大娃(苏代)、二娃(苏厉)、三娃(苏辟)、四娃(苏鹤)的工作都是咨询师。当时苏五娃还是苏小五,看着大哥二哥天天跨国(奔波列国)卖主意。幼小的苏五娃很羡慕。于是,就像小loli的志向都是长大之后嫁给爸爸一样,苏季子从小也立志要在咨询业出人头地。
苏大娃也是个牛逼人物。有一次,赵国想灭了燕国。苏大娃(苏代)听到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屁颠儿屁颠儿地就跑去卖主意。
苏代:“燕王,那什么,赵国要干你,你表示表示,我帮你把这事儿平了得了”。
燕王:“OMG!大娃,你要能搞定赵国,我必须会好好感谢你八辈儿祖宗”。
于是苏代就去找赵王
苏代:“赵王,那什么,我给你讲个故事呗?”
赵王明显很闲,说:“你曰”。
苏代:“我来的时候吧,在路上看见一只鹬(就是鹤)要干一只蚌。鹬叨住蚌肉,蚌夹住鹬嘴,互相不撒手。鹬说:我插住你。几天不下雨,就渴死你个遭雷劈地。蚌说:小样儿,我夹紧你。几天不松口,饿死你个王八犊子!这时候,来个渔翁看热闹。看了一会说:傻B。就把他两位都给捉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赵王:“。。。。。。”
苏代:“啊哈哈哈哈哈哈。。。。。。”
赵王:“然后呢?”
苏代心里骂了句sb,之后曰:“如果你把燕国干了,恐怕秦国就会像渔夫一样把你俩都干。你干这傻B事儿有意思吗?”
赵王心里想:TMD,我没想到诶。于是,很淡定的说:“好吧,那我就强忍着不干他了”。
此事可考,《战国策》里都有记录。
【苏秦的故事六】
苏秦列传
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於齐,而习之於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於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能够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乃西至秦。秦孝公卒。说惠王曰:“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能够吞天下,称帝而治。”秦王曰:“毛羽未成,不能够高蜚;文理未明,不能够并兼。”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
乃东之赵。赵肃侯令其弟成为相,号奉阳君。奉阳君弗说之。
去游燕,岁馀而後得见。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於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
“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因此然乎?夫燕之因此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後,此燕之因此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於东垣矣。渡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於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於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於此者。是故原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文侯曰:“子言则可,然吾国小,西迫彊赵,南近齐,齐、赵彊国也。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
於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而奉阳君已死,即因说赵肃侯曰:“天下卿相人臣及布衣之士,皆高贤君之行义,皆原奉教陈忠於前之日久矣。虽然,奉阳君妒而君不任事,是以宾客游士莫敢自尽於前者。今奉阳君捐馆舍,君乃今复与士民相亲也,臣故敢进其愚虑。
“窃为君计者,莫若安民无事,且无庸有事於民也。安民之本,在於择交,择交而得则民安,择交而不得则民终身不安。请言外患:齐秦为两敌而民不得安,倚秦攻齐而民不得安,倚齐攻秦而民不得安。故夫谋人之主,伐人之国,常苦出辞断绝人之交也。原君慎勿出於口。请别白黑因此异,阴阳而已矣。君诚能听臣,燕必致旃裘狗马之地,齐必致鱼盐之海,楚必致橘柚之园,韩、魏、中山皆可使致汤沐之奉,而贵戚父兄皆能够受封侯。夫割地包利,五伯之因此覆军禽将而求也;封侯贵戚,汤武之因此放弑而争也。今君高拱而两有之,此臣之因此为君原也。
“今大王与秦,则秦必弱韩、魏;与齐,则齐必弱楚、魏。魏弱则割河外,韩弱则效宜阳,宜阳效则上郡绝,河外割则道不通,楚弱则无援。此三策者,不可不孰计也。
“夫秦下轵道,则南阳危;劫韩包周,则赵氏自操兵;据卫取卷,则齐必入朝秦。秦欲已得乎山东,则壁举兵而乡赵矣。秦甲渡河逾漳,据番吾,则兵必战於邯郸之下矣。此臣之所为君患也。
“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彊於赵。赵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数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燕固弱国,不足畏也。秦之所害於天下者莫如赵,然而秦不敢举兵伐赵者,何也?畏韩、魏之议其後也。然则韩、魏,赵之南蔽也。秦之攻韩、魏也,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蚕食之,傅国都而止。韩、魏不能支秦,必入臣於秦。秦无韩、魏之规,则祸必中於赵矣。此臣之所为君患也。
“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士但是三千,车但是三百乘,卒但是三万,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是故明主外料其敌之彊弱,内度其士卒贤不肖,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固已形於胸中矣,岂搑於众人之言而以冥冥决事哉!
“臣窃以天下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於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於秦,六国为一,并力西乡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西面而事之,见臣於秦。夫破人之与破於人也,臣人之与臣於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
“夫衡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予秦。秦成,则高台榭,美宫室,听竽瑟之音,前有楼阙轩辕,後有长姣美人,国被秦患而不与其忧。是故夫衡人日夜务以秦权恐愒诸侯以求割地,故原大王孰计之也。
“臣闻明主绝疑去谗,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故尊主广地彊兵之计臣得陈忠於前矣。故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以从亲,以畔秦。令天下之将相会於洹水之上,通质,刳白马而盟。要约曰:'秦攻楚,齐、魏各出锐师以佐之,韩绝其粮道,赵涉河漳,燕守常山之北。秦攻韩魏,则楚绝其後,齐出锐师而佐之,赵涉河漳,燕守云中。秦攻齐,则楚绝其後,韩守城皋,魏塞其道,赵涉河漳、博关,燕出锐师以佐之。秦攻燕,则赵守常山,楚军武关,齐涉勃海,韩、魏皆出锐师以佐之。秦攻赵,则韩军宜阳,楚军武关,魏军河外,齐涉清河,燕出锐师以佐之。诸侯有不如约者,以五国之兵共伐之。’六国从亲以宾秦,则秦甲必不敢出於函谷以害山东矣。如此,则霸王之业成矣。”
赵王曰:“寡人年少,立国日浅,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也。今上客有意存天下,安诸侯寡人敬以国从。”乃饰车百乘,黄金千溢,白璧百双,锦绣千纯,以约诸侯。
是时周天子致文武之胙於秦惠王。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将龙贾,取魏之雕阴,且欲东兵。苏秦恐秦兵之至赵也,乃激怒张仪,入之于秦。
於是说韩宣王曰:“韩北有巩、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商阪之塞,东有宛、穰、洧水,南有陉山,地方九百馀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彊弓劲弩皆从韩出。豨子、少府时力、距来者,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韩卒之剑戟皆出於冥山、棠豨、墨阳、合赙、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革抉簠芮,无不毕具。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蹠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夫以韩之劲与大王之贤,乃西面事秦,交臂而服,羞社稷而为天下笑,无大於此者矣。是故原大王孰计之。
“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又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受後祸。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臣闻鄙谚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後。’今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异於牛後乎?夫以大王之贤,挟彊韩之兵,而有牛後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
於是韩王勃然作色,攘臂瞋目,按剑仰天太息曰;“寡人虽不肖,必不能事秦。今主君诏以赵王之教,敬奉社稷以从。”
又说魏襄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陈、汝南、许、郾、昆阳、召陵、舞阳、新都、新鄓,东有淮、颍、■枣、无胥,西有长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酸枣,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田舍庐庑之数,曾无所刍牧。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輷輷殷殷,若有三军之众。臣窃量大王之国不下楚。,然衡人怵王交彊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挟彊秦之势以内劫其主,罪无过此者。魏,天下之彊国也;王,天下之贤王也。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籵,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臣窃为大王耻之。
“臣闻越王句践战敝卒三千人,禽夫差於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制纣於牧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奋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句践、武王远矣,今乃听於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以效实,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人,非忠臣也。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时之功而不顾其後,破公家而成私门,外挟彊秦之势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原大王孰察之。
“周书曰:'釂釂不绝,蔓蔓柰何?豪氂不伐,将用斧柯。’前虑不定,後有大患,将柰之何?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壹意,则必无彊秦之患。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之诏诏之。”
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因东说齐宣王曰:“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勃海,北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泰山,绝清河,涉勃海也。临菑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於远县,而临菑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菑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彊,天下莫能当。今乃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羞之。
“且夫韩、魏之因此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界也。兵出而相当,不出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则国已危亡随其後。是故韩、魏之因此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之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径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後也。是故恫疑虚猲,骄矜而不敢进,则秦之不能害齐亦明矣。
“夫不深料秦之无柰齐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彊国之实,臣是故原大王少留意计之。”
齐王曰:“寡人不敏,僻远守海,穷道东境之国也,未尝得闻馀教。今足下以赵王诏诏之,敬以国从。”
乃西南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彊国也;王,天下之贤王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地方五千馀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彊与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西面而朝於章台之下矣。
“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彊则秦弱,秦彊则楚弱,其势不两立。故为大王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则鄢郢动矣。
“臣闻治之其未乱也,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原大王蚤孰计之。
“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诏,委社稷,奉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诚能用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後宫,燕、代橐驼良马必实外厩。故从合则楚王,衡成则秦帝。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衡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彊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外挟彊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二者大王何居焉?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
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於秦患,不可与深谋,与深谋恐反人以入於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不见胜也;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县旌而无所终薄。今主君欲一天下,收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於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
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於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後恭也?”嫂委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於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乃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其从者有一人独未得报,乃前自言。苏秦曰:“我非忘子。子之与我至燕,再三欲去我易水之上,方是时,我困,故望子深,是以
苏秦既约六国从亲,归赵,赵肃侯封为武安君,乃投从约书於秦。秦兵不敢阯函谷关十五年。
其後秦使犀首欺齐、魏,与共伐赵,欲败从约。齐、魏伐赵,赵王让苏秦。苏秦恐,请使燕,必报齐。苏秦去赵而从约皆解。
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是岁,文侯卒,太子立,是为燕易王。易王初立,齐宣王因燕丧伐燕,取十城。易王谓苏秦曰:“往日先生至燕,而先王资先生见赵,遂约六国从。今齐先伐赵,次至燕,以先生之故为天下笑,先生能为燕得侵地乎?”苏秦大惭,曰:“请为王取之。”
苏秦见齐王,再拜,俯而庆,仰而吊。齐王曰:“是何庆吊相随之速也?”苏秦曰:“臣闻饥人因此饥而不食乌喙者,为其愈充腹而与饿死同患也。今燕虽弱小,即秦王之少婿也。大王利其十城而长与彊秦为仇。今使弱燕为雁行而彊秦敝其後,以招天下之精兵,是食乌喙之类也。”齐王愀然变色曰:“然则柰何?”苏秦曰:“臣闻古之善制事者,转祸为福,因败为功。大王诚能听臣计,即归燕之十城。燕无故而得十城,必喜;秦王知以己之故而归燕之十城,亦必喜。此所谓弃仇雠而得石交者也。夫燕、秦俱事齐,则大王号令天下,莫敢不听。是王以虚辞附秦,以十城取天下。此霸王之业也。”王曰:“善。”於是乃归燕之十城。
人有毁苏秦者曰:“左右卖国反覆之臣也,将作乱。”苏秦恐得罪归,而燕王不复官也。苏秦见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无有分寸之功,而王亲拜之於庙而礼之於廷。今臣为王卻齐之兵而得十城,宜以益亲。今来而王不官臣者,人必有以不信伤臣於王者。臣之不信,王之福也。臣闻忠信者,因此自为也;进取者,因此为人也。且臣之说齐王,曾非欺之也。臣弃老母於东周,固去自为而行进取也。今有孝如曾参,廉如伯夷,信如尾生。得此三人者以事大王,何若?”王曰:“足矣。”苏秦曰:“孝如曾参,义不离其亲一宿於外,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而事弱燕之危王哉?廉如伯夷,义不为孤竹君之嗣,不肯为武王臣,不受封侯而饿死首阳山下。有廉如此,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而行进取於齐哉?信如尾生,与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有信如此,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卻齐之彊兵哉?臣所谓以忠信得罪於上者也。”燕王曰:“若不忠信耳,岂有以忠信而得罪者乎?”苏秦曰:“不然。臣闻客有远为吏而其妻私於人者,其夫将来,其私者忧之,妻曰'勿忧,吾已作药酒待之矣’。居三日,其夫果至,妻使妾举药酒进之。妾欲言酒之有药,则恐其逐主母也,欲勿言乎,则恐其杀主父也。於是乎详僵而弃酒。主父大怒,笞之
五十。故妾一僵而覆酒,上存主父,下存主母,然而不免於笞,恶在乎忠信之无罪也?夫臣之过,不幸而类是乎!”燕王曰:“先生复就故官。”益厚遇之。
易王母,文侯夫人也,与苏秦私通。燕王知之,而事之加厚。苏秦恐诛,乃说燕王曰:“臣居燕不能使燕重,而在齐则燕必重。”燕王曰:“唯先生之所为。”於是苏秦详为得罪於燕而亡走齐,齐宣王以为客卿。
齐宣王卒,湣王即位,说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破敝齐而为燕。燕易王卒,燕哙立为王。其後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齐王使人求贼,不得。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於市,曰'苏秦为燕作乱於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於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燕闻之曰:“甚矣,齐之为苏生报仇也!”
苏秦既死,其事大泄。齐後闻之,乃恨怒燕。燕甚恐。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遂,亦皆学。及苏秦死,代乃求见燕王,欲袭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鉯耨而干大王。至於邯郸,所见者绌於所闻於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子所谓明王者何如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谒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因此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王曰:“夫齐者固寡人之雠,所欲伐也,直患国敝力不足也。子能以燕伐齐,则寡人举国委子。”对曰:“凡天下战国七,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楚重;西附秦,秦重;中附韩、魏,韩、魏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今夫齐,长主而自用也。南攻楚五年,畜聚竭;西困秦三年,士卒罢敝;北与燕人战,覆三军,得二将。然而以其馀兵南面举五千乘之大宋,而包十二诸侯。此其君欲得,其民力竭,恶足取乎!且臣闻之,数战则民劳,久师则兵敝矣。”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浊河能够为固,长城、钜防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浊河,恶
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钜防,恶足以为塞!且异日济西不师,因此备赵也;河北不师,因此备燕也。今济西河北尽已役矣,封内敝矣。夫骄君必好利,而亡国之臣必贪於财。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彼将有德燕而轻亡宋,则齐可亡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於天矣。”燕乃使一子质於齐。而苏厉因燕质子而求见齐王。齐王怨苏秦,欲囚苏厉。燕质子为谢,已遂委质为齐臣。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於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於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苏厉遂不敢入燕,皆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齐使人谓魏王曰:“齐请以宋地封泾阳君,秦必不受。秦非不利有齐而得宋地也,不信齐王与苏子也。今齐魏不和如此其甚,则齐不欺秦。秦信齐,齐秦合,泾阳君有宋地,非魏之利也。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齐秦不合,天下无变,伐齐之构成矣。”於是出苏代。代之宋,宋善待之。
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曰:
夫列在万乘而寄质於齐,名卑而权轻;奉万乘助齐伐宋,民劳而实费;夫破宋,残楚淮北,肥大齐,雠彊而国害:此三者皆国之大败也。然且王行之者,将以取信於齐也。齐加不信於王,而忌燕愈甚,是王之计过矣。夫以宋加之淮北,强万乘之国也,而齐并之,是益一齐也。北夷方七百里,加之以鲁、卫,彊万乘之国也,而齐并之,是益二齐也。夫一齐之彊,燕犹狼顾而不能支,今以三齐临燕,其祸必大矣。
虽然,智者举事,因祸为福,转败为功。齐紫,败素也,而贾十倍;越王句践栖於会稽,复残彊吴而霸天下:此皆因祸为福,转败为功者也。
今王若欲因祸为福,转败为功,则莫若挑霸齐而尊之,使使盟於周室,焚秦符,曰“其大上计,破秦;其次,必长宾之”。秦挟宾以待破,秦王必患之。秦五世伐诸侯,今为齐下,秦王之志苟得穷齐,不惮以国为功。然则王何不使辩士以此言说秦王曰:“燕、赵破宋肥齐,尊之为之下者,燕、赵非利之也。燕、赵不利而势为之者,以不信秦王也。然则王何不使可信者接收燕、赵,令泾阳君、高陵君先於燕、赵?秦有变,因以为质,则燕、赵信秦。秦为西帝,燕为北帝,赵为中帝,立三帝以令於天下。韩、魏不听则秦伐之,齐不听则燕、赵伐之,天下孰敢不听?天下服听,因驱韩、魏以伐齐,曰'必反宋地,归楚淮北’。反宋地,归楚淮北,燕、赵之所利也;并立三帝,燕、赵之所原也。夫实得所利,尊得所原,燕、赵弃齐如脱鵵矣。今不收燕、赵,齐霸必成。诸侯赞齐而王不从,是国伐也;诸侯赞齐而王从之,是名卑也。今收燕、赵,国安而名尊;不收燕、赵,国危而名卑。夫去尊安而取危卑,智者不为也。”秦王闻若说,必若刺心然。则王何不使辩士以此若言说秦?秦必取,齐必伐矣。
夫取秦,厚交也;伐齐,正利也。尊厚交,务正利,圣王之事也。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於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
久之,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苏代约燕王曰:“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则有功者,秦之深雠也。秦取天下,非行义也,暴也。秦之行暴,正告天下。
“告楚曰:'蜀地之甲,乘船浮於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汉中之甲,乘船出於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寡人积甲宛东下随,智者不及谋,勇土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王乃欲待天下之攻函谷,不亦远乎!’楚王为是故,十七年事秦。
“秦正告韩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断大行。我起乎宜阳而触平阳,二日而莫不尽繇。我离两周而触郑,五日而国举。’韩氏以为然,故事秦。
“秦正告魏曰:'我举安邑,塞女戟,韩氏太原卷。我下轵,道南阳,封冀,包两周。乘夏水,浮轻舟,彊弩在前,鍀戈在後,决荥口,魏无大梁;决白马之口,魏无外黄、济阳;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陆攻则击河内,水攻则灭大梁。’魏氏以为然,故事秦。
“秦欲攻安邑,恐齐救之,则以宋委於齐。曰:'宋王无道,为木人以寡人,射其面。寡人地绝兵远,不能攻也。王苟能破宋有之,寡人如自得之。’已得安邑,塞女戟,因以破宋为齐罪。
“秦欲攻韩,恐天下救之,则以齐委於天下。曰:'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齐无秦,有秦无齐,必伐之,必亡之。’已得宜阳、少曲,致蔺、石,因以破齐为天下罪。
“秦欲攻魏重楚,则以南阳委於楚。曰:'寡人固与韩且绝矣。残均陵,塞鄳戹,苟利於楚,寡人如自有之。’魏弃与国而合於秦,因以塞鄳戹为楚罪。
“兵困於林中,重燕、赵,以胶东委於燕,以济西委於赵。已得讲於魏,至公子延,因犀首属行而攻赵。
“兵伤於谯石,而遇败於阳马,而重魏,则以叶、蔡委於魏。已得讲於赵,则劫魏,不为割。困则使太后弟穰侯为和,嬴则兼欺舅与母。
“適燕者曰'以胶东’,適赵者曰'以济西’,適魏者曰'以叶、蔡’,適楚者曰'以塞鄳戹’,適齐者曰'以宋’,此必令言如循环,用兵如刺蜚,母不能制,舅不能约。“龙贾之战,岸门之战,封陵之战,高商之战,赵庄之战,秦之所杀三晋之民数百万,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西河之外,上雒之地,三川晋国之祸,三晋之半,秦祸如此其大也。而燕、赵之秦者,皆以争事秦说其主,此臣之所大患也。”
燕昭王不行。苏代复重於燕。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於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季子周人,师事鬼谷。揣摩既就,阴符伏读。合从离衡,佩印者六。天王除道,家人扶服。贤哉代、厉,继荣党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