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著名电影艺术家孙道临先生辞世,一种莫名的感伤涌上心头。孙先生虽然离我们而去,但留下的光影世界仿佛就在昨天,一直照耀和温暖着我们的心灵,让人难以忘怀。
我是伴随着孙先生电影成长的,并由此爱上了电影。上世纪70年代初期,正值“文革”动荡时期,物质和精神的匮乏可想而知。所幸的是父亲单位与邻近的部队关系不错,每当部队有好的电影放完,逢星期六或星期天都要送到父亲单位。当时单位有很大的一个操场,每当早上听到播放电影的广播时,激动的心情不言而喻,下午两、三点便抬着小凳子来到操场守候,好似过年一般。在那个纯真的童年时代,遨游在光影的世界里,感受到了胶片艺术的无穷魅力,其中孙先生的银屏形象深深地印在了童年的记忆之中。《永不消失的电波》、《渡江侦察记》等革命题材的影片,成为那个时代的红色经典,也使我从小便有了一种英雄主义的情结。尔后,孙先生与谢芳主演的富有浪漫气息的《早春二月》,那种革命青年追求真理和进步,对幸福爱情的向往不知感染了多少人,唯美的画面,动人的故事似乎是一个美梦,久久不愿醒来。再后来,《李四光》、《詹天佑》等优秀影片,领悟到了华夏儿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使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哪些是中华大地民族的脊梁和精神支柱。孙先生的影片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不少是经典之作。
有时人生和艺术一样,似乎总有些缺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孙先生光影的黄金时代,但随着岁月的流逝,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便很少有孙先生的银屏形象,这不能不说是先生艺术的遗憾。透过电影看人生,有时戏如人生,人生如戏。透过先生的光影世界,便折射出先生对生活真、善、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真诚。真诚的东西总是感人的,有时也是遗憾的,就像先生的《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一样,留下了许多的无奈和感伤。上海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说:“孙先生从不为报酬高而接片,在他心里艺术是崇高的,而金钱的份量很轻。”导演黄蜀芹则说:“孙先生是我父亲的朋友,在他们那辈人心里艺术是最重要的,先生是那个年代的人,这样的男演员再也找不到了。”而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期盼孙先生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呈现,我想孙先生一直在努力,想追上这个时代,但对艺术执着的孙先生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恶性竞争的环境,已经无法求得艺术的纯真。这样的无奈和感伤,到底是孙先生个人的悲哀,还是时代的悲哀,不得而知。
其实孙先生没有离开我们,一直守望在早春二月如诗如画的季节里,先生生动富有内涵的艺术形象一直长存在我们的心理,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先生的光影生涯好似一剧古老的京戏,婉转而悠长,富有韵味;先生的艺术人生似乎是一杯陈年的老酒,醇香而甘美,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