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地理教学Contextual Geography Teaching原理
题记:此文翻译自《地理教育国际手册》 Rod Gerber (eds.)-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Geographical Education (2003)第七部分《国家地理教育的未来》《地理终身学习》一文的两个主题,作者是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师教育系的HANNELE CANTELL。在2018年11月20日对刘玉岳“五有四化”理论的评述中曾引用过此文中的图二说明“五有四化”具有情境地理教学的某些特征,但没有作深入的案例剖析。2019年3月7日《群谈义孚之79》讨论了初中地理中实施情境地理教学的可能性,参与讨论的老师对“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多有模糊且将情境地理教学定位为一种辅助的方法——这激发了闲哥的好奇心,其实我也不懂,但此文作者所声称的——“情境教学并不是一组新技术或内容,情境教学带给地理教育更深刻、更富批判性的方法,并意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扎根。”应当给我们思考人文主义背景下的未来教育带来丰富的启示。
2019年3月8日
《什么是情境学习?》
●题解:这里的情境学习原文为Contextuality,此译结合了下文。查维基百科:哲学上有一种“语境主义”(Contextualism)描述了哲学中的一系列观点,强调行动,话语或表达发生的背景,并认为,在某些重要方面,行动,话语或表达只能相对于该背景来理解。一些哲学家认为语境依赖可能导致相对主义; 然而,语境主义观点在哲学中越来越受欢迎。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教育者和研究人员关于教学和学习思想核心是将学习过程看做“信息的多维度构建”。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强调了建构主义学习观念和学习中的一般思维技巧。菲利普斯(1995)指出,建构主义在教育学研究者中已成为核心教义。与此同时,显然存在着与建构主义概念相关的各种各样的定义、差异以及实践。建构主义可以分为两大类:①个人建构主义和②社会建构主义。个人建构主义主要基于对学习的认知理解。根据Enkenberg(2000),学习的认知思想没有充分地注意到价值观、审美、文化和情感因素,而是主要集中在个人思维技能的发展上。因此,对学习的背景和文化特征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图1展示了对学习概念的趋势和分类的解释。
图1.建构主义的主要类别(Cantell2001,19)
在社会文化理论中,学习被视为一种无法脱离其社会,文化和历史框架和背景加以理解的现象。 Lave和Wenger(1991)强调,当人们通过社会文化过程成为社区的一份子并在特定环境中过上自己的生活时,则学习正在发生。 Lave(1991,63-82)强调了感知: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每个学习者如何将新元素与早期的自我信息和经验相关联。 根据她的观点,将要学习的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这个问题就成为理解现实的工具。然而,Sliljo(2000,135)提醒我们,不应该将情境理解成以单向的、确定的方式影响人们。他指出,情境是我们所有行动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境学习概念的发展受到语用思维的影响。在语用学理论中,强调了学习者自身行为的反映和早期概念和知识的重建。我们的想法是,在学校里我们应该找到新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立即应用和利用。
●闲曰:情境地理教学中“问题”与现实,特别和学生生活体验的现实密切相关。首先,问题的设置不应该是倾向于社会现实,而是个人实际,因为是大班制教学,应该是符合大多数孩子的生活实际;其次,问题的解答不应该是封闭的答案,但是可以通过连接“地理知识”“地理概念”“地理方法”将孩子们的个人体验提升为“符号”(用语言表达出来)“系统化的观念”(如,世界观);第三,提出问题不是为了消灭问题。传统的知识教学以及建构主义的能力训练,逻辑回路要封闭,答案要唯一,所以,上完课以后应该以“学生没有问题了”为最高标准。但是,情境地理教学的问题答案是个性化的,对结果是开放的,所以,上完课后应该以“学生还有问题”为最高标准。那么怎么评价呢,看看《表一》可知。
●闲曰:“早期概念和知识的重建”这个很重要。我们对环境的感知可能被身体记忆了,比如你在家乡的瀑布下震耳欲聋、体验过的大雪漫天、悬崖边的心跳加速……对环境的感知可能被记录在语言中,甚至方言的语音语调中……我们要重建这种早期概念和知识就要有一个“唤醒”的环节,比如年味就是一种“地方感”,我们可能需要唤醒,如何塑造?我们可能要设计“仪式”来重塑年味这种“地方感”,当然有些地方有丰富的文学资源可以利用,文学艺术中蕴含了很多体验。
表1列出了四种学习的核心概念特征。 除了建构主义和情境方法之外,还提出了人本主义和经验-行为主义方法,以便能够在各种理论之间进行比较。
表一. 四种学习的核心概念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