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身边有朋友过生日时,许多人都会问一句:“这是阳历生日还是阴历生日?”。中国是文化大国,中国的历法有阴历、阳历、农历。我们都是先过了元旦再过春节。用人民群众的话来说,就是先过“阳历”年,再过“阴历”年。那么,你知道中国的阳历、阴历、农历是怎么来的?今天生活日记网小编就来为大家细数一下阳历、阴历、农历,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阳历、阴历、农历是怎么来的1、阴历
阴历,则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而制定的,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与太阳无关),是人们最早使用的历法。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叫朔望月,一个朔望月平均长二十九日十二小时四十四分三秒。十二个历月算一年,一年只有三百五十四天左右,与回归年的长度相差约十一天。这样,春,夏、秋,冬不在固定的月份里,对农业生产很不方便,这种阴历就逐渐被淘汰了。
2、阳历
现在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就是阳历。它起源于两干多年前的古罗马。阳历就叫公历,这种历法与主要是通过地球环绕太阳的周年运动而来,与月亮无关。地球绕太阳转一圈,实际所需要的时间为三百六十五日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叫做一个回归年。阳历就是以回归年为基本周期的历法。
很多人以为二十四节气和阴历有关。其实二十四节是根据阳历划定的。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二十四节气的阳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
3、农历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合历:农历是以阴历(夏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所以我国的农历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叫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由计算决定。这种历法的优点是:既可以使任何历月的每一日期都有月相上的意义,又保持了历年中的四季与实际季节的相符。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已使用这种阴历了。
农历是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阴历年与阳历年之间的天数,于是便通过“置闰法”进行调整使阴历月相总天数与阳历回归年总天数相适应。
在农历的时序中,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一致,春耕秋收也得到了有条不紊的规划。日月相合的农历,其实用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他历法。它不仅仅是一种历法,更是上下求索的炎黄子孙们,千百年来生活经验与智慧的化身。
以上就是关于“阳历、阴历、农历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区别?”的相关内容,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排名仅供参考,想了解更多相关资讯,欢迎关注生活日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