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亚里士多德的经典句子

发布时间:2021-11-29 18:50:40

  ●张爱玲赠我生命的文笔。
亚里士多德.托尔斯泰.莎士比亚赠我无限思维。

  ●单一因果谬误是由来已久的。我们都知道亚里士多德在2400年前的观点,将人类视为“其自身行动的发起者”。现在我们知道,这是错误的。我们没有自由的意志,而是有成千上万相互关联而且引发行动的事实因素——从基因分布到教育水 平再到每个单一脑细胞之间荷尔蒙的浓度,但我们却仍抓着最早的人类理解不放。这不仅是愚蠢的,而且在道德层面上也是可疑的。因为只要我们相信原因是唯一的,那么我们总能将胜利或灾难归结到一个人身上,将其贴上“应负责任者”的标签。这种寻找—个替罪羊的愚蠢狩猎极适合权力的行使——也是人们几千年以来直在玩的游戏。 ----罗尔夫·多贝里《明智行动的艺术》

  ●【情书】{第十九封}
上帝给了我两个选择
亚里士多德的成就
或者你
我没有选择亚里士多德的成就
你猜
我选择了谁?

  ●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哈校训

  ●我等凡人,固然计较柴米油盐,物价上涨,居住面积,但心中也向往仁义礼智信,也愿意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友。虽然没有过人智商学识,也会吃着泡面窝在床上看钱穆、陈寅恪、顾准,时而拍腿叫好,时而捶胸顿足。 ----刘小昭《你当温柔,却有力量》

  ●柏拉图曾提出,幽默是人们对相对无能者表现出来的恶意;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喜剧是对逊于一般人的人们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早在他们之前也曾说过,人根本不是天然平等的,而是有些人天生是作奴隶的,另一些人天生是来统治的。 亚里士多德是对的,然而他却倒果为因了。凡是生于奴隶制度之下的人,都是生来作奴隶的;这是再确凿不过的了。 ----卢梭《社会契约论》

  ●在寻找一个根据作为一个结论的依据和追问一个真实事件产生的原因之间,古人尚不能正确地加以区分。至于后来的经院哲学家们,因果律在他们看来是无可怀疑的公理,苏阿茨就说:“我们并不研究原因是否存在,因为没有任何东西是确实自在自为的。”①同时,他们忠实地坚持前面引述过的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法。但是,至少就我所知,他们同样没能对我们这里所谈的这种区分的必然性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叔本华《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看看同时代的几位先哲说的话,我们会察觉到一些东西:
老子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
柏拉图说:“不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以为我最聪明,但我知道我是什么也不知道。” ----先哲

  ●就像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言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好的习惯。 ----苏林《全世界最贵情商课》

  ●随身携带笔记本。将一切记录下来。当你有一个想法时,记下来。当你刚认识一个人时,将你对他的了解都记下来。这样,你就会知道他们值得你用多少时间。当你听说一些有趣的事时,记下来。记录下来才会让你采取行动。如果不记下来,你就会忘记。这是商学院不会教给你的价值百万美元的一课!
——亚里士多德·奥纳西斯 ----亚当·杰克逊《手写人生

  ●马大三等人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之所以仍旧可以理解,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是人类社会从古代到现代的转变,需要漫长甚至是复杂的过程。对此,我们或许可以用黑格尔关于人之成为人,必须经过从“自在”进到“自为”的转变的说法来做一解读。基于亚里士多德关于“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的观点,黑格尔指出:同样是人,生物意义上的人与社会意义上的人是不同的人。“胎儿自在地是人,但并非自为地是人;只有作为有教养的理性,他才是自为的人”。按黑格尔的观点,人只有形成了有教养的理性,才能“使自己成为自己自在地所是的那个东西”。否则,人充其量只是一个为自我而存在的生物意义上的人,而无法成为一个对自己和对他人有用的社会的人。 ----杨奎松《“鬼子”来了:现代中国之惑》

  ●伊曼努尔·康德(1724年4月22日—公元1804年)德国人,作家、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描写亚里士多德的一生只有三句话:他出生,他工作,他死亡 ----海德格尔

  ●我写过一种人的坏毛病,大家讨论问题,他总好挑出个厚道的对手来斥问:“读过几本书呀,你就说话!”可问题是,读过几本书才能说话呢?有个标准没有?其实厚道的人心里都明白,这叫虚张声势。孔子和老子读过几本书呢?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读过几本书呢?那年月,书的数量本就有限吧。人类的发言,尤其发问,当在有书之前。先哲们先于书看见了生命的疑难,思之不解或知有不足,这才写书、读书、教书和解书,为的是交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双赢”,而非战胜。 ----史铁生《扶轮问路》

  ●亚里士多德绝非阴沉的悲惨主义者,他承认快乐是美好充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美好生活更为重要的方面是顺应我们作为理性动物的真正天性来生活,善用头脑,积累智慧。有时这会导致我们做出一些可能拂去我们脸上的微笑,但能让我们感到有意义或保持正直的选择。我们珍视这些选择,主要不是因为这让我们感觉良好,而是因为我们要对自己要做哪种人、过哪种生活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

  ●放松与娱乐,被认为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亚里士多德(希腊)

  ●亚里士多德有柏拉图...
柏拉图有苏格拉底...
我有 S.H.E ...
Just for you...

  ●所有伟大的哲学体系都没有基础。因为创造它们的人没有真理的体验。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荣格,马克思,尼采,佛洛伊德,罗素,所有这些人都创造了美丽的理论,但它们全部是文字,他们同样的都没有任何的体验。 ----奥修《金色的风》

  ●用宗教圣徒为例来解释牺牲的勇气未免过于简单,它对于常人的多面与软弱不够敏感,对于人性的脆弱和坚韧也缺乏同情。
没有人天生是圣徒和烈士,一个人成为现在的他,很多时候是情境化诸因素的总和。
哪怕系统的压力有时大到难以支撑,以至于人们的脊梁常会以无法察觉的速度弯曲,但与此同时,每一位随时愿意恪守人性本分的人,都可以通过主动投身向善的情境,来坚持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我们反复做什么样的事情,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周濂《正义的可能》

  ●最宝贵的东西是活力——不是任何邪恶的、[D.H.]劳伦斯意义上的活力,而就是做一个想做的事情 不为种种失望所“挫败”的意志 能量 胃口。亚里士多德说得对:幸福不是瞄准的目标;幸福是瞄准的活动的副产品 ----苏珊·桑塔格《重生》

  ●”生活只不过是‘老调’重弹,日复一日。“讲白一点,就是:”生活只是一种习惯“,也就是一连串不需要经过大脑的行为。这可真是至理名言,是一切行为――身体的或心灵的――的根本,也是亚里士多德教学的精髓;对他而言,习惯的养成正是品德的基础。” ----威廉·奥斯勒《生活之道》

  ●莎士比亚说:人们可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
泰戈尔说:少年忍辱负重,免得年老受气。
亚里士多德说:心智的暴力,可以不流血即取人命。
泰戈尔说:“可能”问“不可能”:你住在哪里,“不可能”回答说:在那无能为力的梦里。
萧伯纳说:宁可独居野地也不要和固执愚蠢的人同处一室。
亚历山大大帝说:当正义的剑挥出时听到作恶者的哭嚎是必然的。
邱吉尔说:失去的永远不会比手上现在握住的多。

所罗门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一切都是虚空。

  ●亚里士多德说过:如果这世上没有了女人,那这世上的所有钱都没有了意义。社会研究表明:女人在人际关系中,比男人占有很大很大的优势。这说明,公关一 直是女人的传统优势。

  ●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只要我们不断重复,那么优秀将不再是一个行为,而是一个习惯。 ----庞启帆 编译《改变负能量的习惯》

  ●生,如亚里士多德之言,生老病死,长久生命,生,如一种虚有的无,一种虚无的有,如蠕虫爬行,缓慢的挪动,而每一步缓慢的挪动只是为了行为本身的挪动,而非意义,生命却也便也这种设定下成长,所以我渴望风暴来的那一天 当我们沉溺于物质里,这种轮回就把我们掐死在横流的物欲里,纳当我们沉溺于精神里,我的内心便有一道闪电克制我孤寂时的永恒, 好脾气总是磨不过坏时光。

  ●教育的本身就是洗脑,你要好好学习,长大工作,没文化能行吗?现在社会竞争多激烈啊,没文化掏厕所都没人要,等等。但事实证明那些不好好学习的人长大都当老总了,好好学习的人反而却混个死工资。如果教育不能起到洗脑的作用,那么社会早就乱套了,李嘉诚的二八定律很清楚,百分之80的财富掌握在百分之20的人手中。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心中。 ----洗脑术

  ●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个不丢失的渴望,所以,才相信生活中的许多繁杂都会成为信念的支撑而坚持不懈的努力。亚里士多德说:“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使得生命快乐的途径有两条:第一,发现使你快乐的时光,增加它;第二,发现使你不快乐的时光,减少它。”基于此,无论快乐与否,主动权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全在于自身的抉择舍弃。让自己心境明媚起来,让自己心情快乐起来,以笑脸迎接生活,面对人生!感谢生命的馈赠,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前行。

  ●欲悟道,必先通史。
柏拉图开山,亚里士多德引道,哲学一步一步走到尽头。
希腊也有希腊的局限。

  ●斯坦福监狱实验——这是我在心理学的课程上偶然听到的故事。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应该有着维护秩序的本能吧,这跟蚂蚁和蜜蜂基本上是一样的。 所以,如果在封闭的状况下被分配了什么任务,人似乎就会各自配合行动起来了。 某个心理学家召集了二十一名受试者,分成了两组,其中十一人扮作看守,剩下的十人扮作囚犯,让他们在一个模仿真实监狱的设施内共同生活。 然后,尽管扮作看守的人没有受到任何指示,却开始对扮作囚犯的人施以刑罚了。 强制他们在水桶里排泄,让他们空手打扫厕所,乃至实施了本应被禁止的暴力行为。 更值得震惊的是,有报告称,被迫穿过女性囚服的男性,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了女性化的举止,或是展现出了害羞的情绪。

阅读更多经典语录,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经典语录频道。
喜欢经典语录,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