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崔轶楠
崔轶楠:1978年生,一级教师,哈尔滨市骨干教师。2008年,她带领的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23)班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全班参加高考的41名学生,以平均664分的成绩全部被重点大学录取,其中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有11人,3人考入香港高校。未参加高考的5名学生中,1人赴牛津大学就读,2人考取美国大学,2人赴新加坡就读。她也被称为最牛班主任。
2008年全国高考,哈三中高三(23)班以平均分664分,高出黑龙江省一本线84分的成绩被誉为“全国状元班”,全班同学均是一本一志愿被重点大学录取。回顾我当班主任走过的历程,轻松但不放松,辛苦却不痛苦,在这里,想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个班集体,最重要的莫过于凝聚力。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不可战胜的个人,但有不可战胜的集体。”我深深相信,群体的智慧和力量一定可以创造奇迹。
酝酿在高二
很多老师和家长都认为,高三才是同学们成绩提高的主要时期,其实不然,在我看来,高一、高二时的班主任工作非常重要,只有在高一、高二阶段协调好同学们的关系,营造出一种充满友爱、团结、奋进的班级氛围,才能为高三的冲刺积蓄力量。
在冰城哈尔滨,一提起省重点高中“哈三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我在高二时接手的23班,总体成绩并不理想。不少家长对我这个看上去还像个孩子的老师感到“心里没底”。接下来的“松散型”管理更是让他们“揪心”:学生迟到了,唱首歌就能“混”过去;作业没写完,补上后,再给全班同学出两道题了事;谁过生日,都可以在这一天为全班要一堂体育活动课;有人偶尔偷懒想回家休息一下,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学们自习课看看课外书,也算一种正当休闲……
不少家长担心,这种有悖寻常模式的教育方式会造成非常可怕的后果。可出乎意料的是,同学们的成绩纷纷上升。孩子们说,在我们的班级里很轻松,不用因为一点小错,就被批得体无完肤;不用为了学习,牺牲自己的一切爱好;不用想尽办法防着老师,不用偷偷摸摸。
我对班主任管理工作有自己的想法:当一名高中生拥有自己管理自己的权利时,也就具备了“要做得更好”的原动力。因为失败而投入战斗,是悲情英雄;为了荣誉而去战斗,那是热血沸腾,那是谁也挡不住的气势。
当然,青春也包括叛逆和另类。这时,我要求自己把握住原则,该松时松,该严则严。
首先,我就最容易被同学们忽视的问题提出要求:要有礼貌。见到教自己的老师要问好,对不教自己的老师也要问好。有意见可以提,但态度一定是平和的,靠耍脾气来实现目的,就一定不会成功。
其次,我对同学们提出了要让班级的总体成绩和文体活动都拿“年级第一”的最高要求,当时,不自信的同学们嘘声一片。而我回答却简单而坚定——“我相信你们一定行!”
很快,我们得到了一个锻炼的机会,遇到了第一个活动—— “三中首届校园辩论赛”。我在班级里大肆渲染这一活动的重要性,半劝导半命令式地选出四名选手,先保证在学习上给他们“吃小灶”,再保证提供每一个辩题的资料,他们一看对学习影响似乎不大,就同意参赛了。
接着,我对全班提出硬性规定:全班都要当观众,一个也不能少。拉拉队的庞大也给了选手信心和鼓励,选手们觉得这是在给班级战斗。胜利地过了两轮之后,大家的劲头上来了,开始有同学出谋划策:班级内自愿组成了两个陪练队伍进行正反方辩论练习。
决赛前,同学们热情高涨,那一周的周记就改成了全班为比赛选手收集资料,找辩论切入点写的小论文。说实话,23班的辩手个人水平并不突出,虽然最后不敌对手的强大攻势屈居亚军,但全班齐上阵的这种团结和凝聚力却成了这次活动最大的收获。
彩色高三
很多同学都觉得高三是孤独的,应该放弃所有活动、所有爱好,全心全意投入到学习中,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一个人的战斗是悲壮的,因为你把周围的同学都看成了竞争对手,心中充满了紧张和焦虑。只有在一个团结的集体中,同学们成为战友,才能让你倍增力量、勇气和信心。
到了“黑色高三”,我偏要给23班一个“彩色高三”:“超级男声”的举办,让每个男生都露了脸,全体女生选出的冠军也由默默无闻变得充满自信;我们的班级日记,一人一天,记录趣事、糗事、轶事,高考后就编辑成为图书——《蘸着阳光写童话》,后热销700册;在首届校园戏剧节中,班级排演的英文剧《歌剧魅影》荣获英语剧一等奖;中文荒诞剧《等待戈多》荣获中文剧十佳剧目奖,两位男主角吕天野、宋晗夫都获得了最佳男主角奖;我们在首届校园大地彩画活动中全班出动,各司其职,荣获最佳班级奖,我们的智慧结晶也被报刊登载……
一次次的碰撞,一次次的合作,一次次的荣耀,此后23班又把这些美好的瞬间刻成光碟,并把出售光碟获得的收益全部捐给患白血病的同学,把爱传递,让这美好成为更有意义的永恒。
除了各种活动不懈怠外,体育也是23班的强项。我们在哈三中田径运动会上蝉联三年最佳精神文明班级称号,在2006年冬季运动会中获团体总分第一名。运动,为的不是争强好胜,而是张扬青春的活力与豪情,更是为了集体的荣誉不懈奋斗。
别小看了这些活动的重要性,虽然它们与高考成绩没有直接关系,但真正实现同学们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融合。
建立学习型班级
23班是“童话家园”,因为在这里,高中三年不是以高考为唯一目标的枯燥生活,而是充满了乐趣的共同学习、相互团结、相互鼓励的良好学习气氛。班级凝聚力让一切变得简单。
刚接手23班时,由于当时同学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所以在高二上学期的首次考试中,班级的成绩很不理想,考试成绩下来,同学们一个垂头丧气。
为了振奋士气,班级专门召开了班会,经过大家激烈的讨论,提出了“学要学会,更要会学”的口号。谁有新的方法就积极介绍给大家,谁在考试中考出好成绩,谁就把这次的经验传授给大家,课代表根据班级的听课情况和小考成绩,为大家出考题、改试卷,及时协调科任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系,调整班级学习状态。
23班建立了学习擂台,以大组为单位参加评比。每次考试之前,同学们必须制订学习目标和赶超分数;考试之后,对照目标进行考评,不仅奖励完成目标的个人,而且对成绩出色的大组进行奖励。
在23班,学习永远是大家共同的课题。同学之间都在互相帮助,共同为班级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因而没有一个同学被落下。大家肩并肩手挽手地大步向前,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止。同学间无私的解疑与互相帮助成为乐事。课代表们工作不遗余力,让老师们喜笑颜开。在我们班,师生关系融洽,沟通流畅把学习变成了易事。
这样的集体点燃了大家学习的热情,每个人都不想拖后腿,每个人都在集体驱动力的惯性作用下不断赶超自我,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上。正是有了轻松团结、相互鼓励的良好学习气氛与班级凝聚力才让一切变得简单。所以,23班的成绩开始不断攀升,有了四次模拟综合排名学年第一、清华北大保送共计4人达全校半数的佳绩。
我始终认为,个人的成绩是暂时的,集体的力量才能让他们巩固。在全国各科竞赛中的成绩成了这乐趣的见证:国家级三等奖一人,理科省级一等奖4人,省级二等奖14人,省级三等奖及市级奖项20余人次,另有英语竞赛全国一等奖2人,美国数学竞赛优胜奖7人等各种奖项。
然而,取得成绩的同学并没有忘记同学们的支持与鼓励,他们都在为其他同学无私地奉献,印制典型试题,研讨重点习题并归纳总结,为班级的共同进步不懈努力。颜世林同学在确定保送北京大学后,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为大家手写试卷,到高考时,他手写八开的试卷共70多页,为其他同学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不停地帮助别人,更不断地推动自己的进步,在一种研讨互助的氛围中,23班笑到了最后。
爱造就童话
23班有自己建立的QQ群,同学们在这里可以即时联系。“23班的童话殿堂”是QQ群的名字,大家在课余畅谈讨论,有时是一道题,有时是新闻事件,在QQ群里,大家更好地了解彼此,更好地互助进步。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彼此关爱,才有温馨的氛围。作为班主任,我的付出换回了更多的感动:
端午节和中秋节,我煮了三锅鸡蛋,买了米奇月饼,大家热火朝天撞鸡蛋、吃月饼,彼此已经成为了家人;圣诞节,我买了《细节决定成败》《要有认真的态度》等励志书籍,班上同学每人一本……当我把孩子们当成自己的亲人时,他们的热情也让我热泪盈眶。我的生日,本是秘密,不曾想他们向我第一届学生询问,在那一天,每人送我一枝花。高考前最后一天上课时,我收到全班同学的一份“大礼”——一挂五颜六色的祝福“鞭炮”。打开来一看,原来每个鞭炮上都写满了同学们对我的留恋与祝福。刘畅同学写到:“也许您无法估量,您给予的鼓励和帮助对于我们有多重要。真的很开心,我的花季有您相伴。愿您继续做打动人心灵的天使。”
不仅是师生之间,同学们之间也是亲如一家,我班的隋达,是班级公认的活雷锋,被同学们尊称为“达哥”。放学值日生打扫之后,还要进行细加工的是达哥,自己悄悄拿钱购买班级用品的是达哥,有活动默不作声忙前忙后的是达哥,怕同学们晚补饥饿,远道为同学们买饭的还是达哥……达哥用他的行动告诉23班,热爱集体是一种爱,无私奉献更是一种爱。(励志一生 https://www.telnote.cn)高三后期,达哥的成绩一度滑落,全班同学都很焦急,有给达哥主动讲题的;有向科任老师要求多关照达哥的;还有找我来要求调座位,要把达哥换到自己的第三排,自己坐到达哥的最后一排……最后,全班每人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来鼓励达哥、支持达哥。看到这些信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孩子们捧出的是多么纯净的一颗心啊!
我觉得我与23班孩子们是那样的亲、那样近,我们的感情铭刻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这种情感不断释放着巨大的能量,让每个人都为了理想、为了彼此、为了团队而努力拼搏,学习成为爱的表达,终于,写就了一段23班的阳光童话。
写完这篇文章,还是心潮澎湃,还是能沉浸在那种激动人心的幸福中。衷心祝愿每个高三学子都能在集体中付出自己、收获全部,祝愿每个高三班级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童话,甚至神话!
给高三家长的建议
在中国,高考应当是关注人数最多的一项大型竞技赛事。一个学生,身后站着家庭、学校、社会,威风凛凛,每个人都对学生说:“学生的学习是天职,你什么都不要管,只管学习。”
于是,我们眼看着“80后”的个性张扬到让我们瞠目结舌的地步,眼看着“90后”肆无忌惮地展示着无所谓,我们痛心疾首,孩子们都怎么了?我想,这个问题也要问我们自己,我们把他们当成什么了?
吃饭后洗碗,自己洗袜子,自己刷鞋子,这些家务活,一个正常人都该干的家务活成了同学们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望。家长大包大揽,导致很多同学上大学之后连蚊帐都不会挂。我们这是在培养人才吗?我觉得这是在摧毁一个正常人。
如果想让孩子过一个正常平稳的高三,先要让他成为一个正常人,正常人才具备正常的思维,才知道在遇到困难时主动想办法解决,才知道原来生活中还有那么多内容,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有些家长希望孩子放学回家就立刻坐在那学习,一动不动。从第一次家长会开始,我就向家长灌输“孩子的心理健康比成绩更重要”的想法,家长不以为然,但每次家长会我都引用前几届的例子谈到孩子的性格发展对未来的影响,两年下来,大部分家长的观念有所转变。高考成绩还没出来时,就有一位家长说:“无论他考没考上北大,我都相信他以后能行,他在三中成熟了很多。” 当然,结果让人欣慰,这样宽松的环境还是造就了一个北大学子。
所以,想要让同学们顺利度过高三,首先要保证让高三家长能以平和的心态度过这个高三,不然,在学校的教育效果就会被家长打折扣,甚至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回想起23班高三后期的平稳顺利,安抚好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长会发放《学习情况调查表》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您对您孩子在家学习的状态满意吗?结果,全班只有一名同学的家长填满意,这名同学是23班班长,是个活泼好动好说的男生,甚至还不如很多同学用功。这说明,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用功程度的期望值过高,那么可想而知,不满意就会有表现,面部表情起码不会太愉快,17岁的孩子怎么会看不出父母的脸色?于是,两方对峙,恶性循环,心照不宣。我开家长会发现这一点之后,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家长身上,给他们信心,给他们鼓励,先让家长的心情松弛下来,孩子的神经才能松弛下来。家庭氛围和谐了,学生的精力才能全部投放到学习中来。
高考中,那位唯一获得家长满意的不太用功的同学考出了696分,考到了清华大学,现在在清华还担任班长职务。
站长推荐:[高考状元为高三学生支招] [高考状元父母的六大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