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写封信,就能从网上申请到贷款,你相信吗?这是两位漂亮的美国女孩,为我国贫困农民提供的简捷信贷方式。
她们在北京独创“穷人银行”,并号召美国人捐钱,为每天生活费不足美元的中国贫困人口提供小额贷款。一年多来,两人已向300多个贫穷农家“拨款”16万美元,帮助他们摆脱生活困境,走上了创业路。
为中国穷人“拉赞助”
魏可欣是个美国女孩,出生在旧金山的她,从小就对中国和中文一点不陌生,因为当地有大量的华人。念大学时,她开始向一位中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并从这时候拥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
以优异的成绩从经济金融系毕业后,魏可欣本可以像她的许多同学那样,在美国拥有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可她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选择:去中国做公益事业。
魏可欣知道,中国的贫困人口数量排在世界第二(仅次于印度),按照世界银行贫困标准测算,有不少农村贫困人口,平均每天的生活费不足美元,他们需要帮扶。同时,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吸引了她,于是2006年,她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中国。
当年9月,在清华大学的一个培训班上,她结识了另一个漂亮的美国女孩——孟康妮。这位学信贷专业的女孩来自芝加哥,当时已经在中国做了3年的小额信贷工作。
两人一拍即合,决定投身于中国的扶贫事业。两人商讨后认为,小额贷款是帮助穷人开启新生活的金钥匙。她们决定独创一个名为“我开”的小额贷款网站,吸引网上捐款,然后再用善款为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中国穷人,提供贷款帮助。
“我开”问世
和所有热血沸腾的年轻人一样,在把创意付诸实践时,她们很快就遇到了问题。首先,作为外国人,魏可欣和孟康妮无法在中国注册,她们只好在美国注册了“我开”基金组织,再回到中国申请开设代表处。
2008年10月,一间位于北京东四街老胡同里的四合院正房,成了“我开”设在中国的办公室。刚开始,一切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月过去了,不仅没有收到一笔捐款,反而有人怀疑她们是借此骗钱,向当地司法部门举报了魏可欣和孟康妮。
经过一番调查后,她们被“无罪释放”。不过因祸得福,办案人员被两个女孩的善举所感动,把她们的事迹告诉给了媒体。当地报纸和电视台的报道,使“我开”网站一夜间知名度大增。很快,就有一名商人捐来1000美元。此后,更多的捐款纷至沓来。
为了打消捐款人的疑虑,魏可欣和孟康妮将“我开”定位为一种“人对人”的互动模式。在“我开”网站上,贷款者可以通过贴照片、挂视频、写博客来与提供贷款的人产生互动。这样可以保证钱款用途的透明,让出资者更有信心。
登陆“我开”网站,首页上排列着许多农民的生活照,他们有的背着一捆草,有的赶着两头牛,还有的站在自己的小卖部里……这些都是贷款申请人。
65岁的潘钦太是四川仪陇县的农民,家境十分贫困。为了改善生活,他在村里开了一家副食店,但因没有足够的资金,导致货源缺乏,经营一直很惨淡。虽然他多次找当地银行寻求贷款,却因手续繁杂而迟迟难以如愿。魏可欣和孟康妮了解这一情况后,贷给他4000元。老潘用这笔钱补充了货源,并简单装修了门面,使店里的生意大为好转,月收入比过去增加了七八百元。
潘钦太高兴地说:“‘我开’的手续很简单,能解资金周转燃眉之急。从借款开始,我每半月连本带息还款180元,现在已经全部还清了。如果以后需要资金,我还会从‘我开’贷款。”
做世界上最大的“穷人银行”
也许有人会问,农户能按时还钱吗?万一有人把贷款挥霍了,还不上“我开”怎么办?魏可欣和孟康妮与中国各地一些信誉最好的小额信贷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平时只需把“我开”募集到的捐款转给这些机构,由它们负责具体的借贷事宜。
要想从“我开”获得一笔贷款,你就要事先规划好,用这笔钱去做什么,怎么获得收益,相当于提供一份创业“可行性报告”。地方上的小额信贷机构工作人员,还会受“我开”委托到农户家里核实情况。如果你按期还了款,就会在“我开”网站上拥有良好的信用记录,需要的时候还可以不断地贷款,办理流程也变得更简捷。
曾经有一个农民,向“我开”借5000元钱养了一群鸭子,之后鸭子全部生病死了,他不得已只好外出打工。走之前,他跟镇上的信贷员讲好,会按时汇钱回来。果然,他的还款每个月都如期而至,直到全额还清。为了有效利用这些捐款,“我开”网在收到受益人的还款和利息之后会继续使用,再将这些资金贷给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如此循环往复。运营近两年来,“穷人银行”一直保持着100%的还款率。
关于资金的募集,“我开”在旧金山、纽约、西雅图、北京、香港都设有志愿者的分支机构,一共拥有150多位热心公益的人,他们会在晚上或周末安排一些慈善派对之类的活动,并四处演讲,为“穷人银行”做募捐宣传。此外,“我开”还与几家大公司达成了合作,比如与航空公司联手推出了“买一张机票就捐一块钱支持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的公益活动,取得了良好收效。
“未来3年内,我们有信心把捐款人数从目前的近千人增加到5万人,年捐款量达到500万美元。”两位美国女孩说,她们的理想是把“我开”办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穷人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