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的大师》是一本由铁凝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隐匿的大师》读后感(一):向文学与艺术大师致敬
向文学与艺术大师致敬
——《隐匿的大师》阅读笔记
《隐匿的大师》是著名作家铁凝的散文随笔集,全书分为读人、读书、读画、读世四个部分。作者从1975年开始陆续发表《哦,香雪》、《大浴女》、《玫瑰门》、《麦秸垛》、《棉花垛》、《永远有多远》等,作品被纳入《中国新文学史》,是当代女性写作的代表人物之一。
铁凝的文字屡屡让人感动,她说在文学和艺术发展史上从来就没有从天而降的才子或才女,艺术创作是辛酸的,但也有快乐;是绝情的,却孕育着新生。文学是一盏灯,点亮人生的荒凉和幽暗,永远具备打不倒的价值。这些文字像春风化雨一样滋润着人的心田,鼓舞着后辈们深耕文学的沃土。在今天,作者仍不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在作品中表达了广博的人性关怀。
“读人”系列中,作者记述了与文学大师孙犁、杨绛、林海音、马识途、徐光耀、大江健三郎等人的交流经历,叙述了大师们为文为人的准则,让人心生敬意。“读书”系列中,《从梦想出发》一文让人久久不能忘怀:铁凝在文中叙述了小说《哦,香雪》的创作经历和心路历程,让读者对“香雪们”生活的河北山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穿越时间,直抵人心。“读画”系列中,作者用专业的笔触描写名画、画家及画作创作的过程,极具鉴赏价值。
文学是人学,不仅描写客观的物质世界,也描写人的行为和精神状态。文学与艺术是相通的。《隐匿的大师》向孙犁、杨绛、大江健三郎等文学家致敬,也向列宾、梵高、莫奈、勃鲁盖尔等国际著名画家致敬。通过书中的“读画”与“读世”系列,读者可以感知到“何为艺术”以及艺术的价值与真谛。作者在《想起阿尔那张床》中赞扬艺术争论的功绩,赞扬梵高不模仿的精神,让我们在感知梵高艺术境界的同时,也明白了应该如何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写铁凝与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大江健三郎的交流经历,大江先生说:“我们的两次见面,你给我的印象是年轻、勇敢。中国的女作家是不是都很勇敢呢——敢于向年长者发问。”在《隐匿的大师》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力透纸背的作家,一个勇敢的女作家。
《隐匿的大师》读后感(二):通过展现自己真实的观察,来雕刻一个真实的铁凝
我很少读作家关于文学以外的随笔和评论,之前还觉得有些奇怪。可反过来细想,这些文字一旦响应号召,集结成行伍,本身又成了文学,所以,作家写这些文学以外的东西,又好像合情合理,毕竟不脱本职。
铁凝的这本评论随笔集,一读起来,很像是作者本人随意写就的日记,不是说写得随意,而是其中描述的内容,很细微,细微到一个小说作品可能无法体现出来。就好像一个人把自己的心里话说给你听,譬如“两三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吃了什么,吃的这东西虽然没什么新鲜的,但当时的感受却记忆犹新,甚至给我带来了醍醐灌顶的感触”。重点不是吃的饭菜,也不是作者自己的感触,而是那个“两三年前”。时代,或者说过去的时间,通过作者存留的记忆付诸笔尖,通过自己残存的那点感觉,触达心灵。从这点来说,这本评论随笔集,倒像是一篇小说,因为小说实际也是一种关于“时间”的艺术体裁。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就是铁凝。但她并不写自己,而是写自己“读”人、书、画、世。因此,在阅读《隐匿的大师》的时候,我往往察觉到的,不是其中描写的马蒂斯、孙犁、汪曾祺、莫奈还有《夜路》这些人书画,而是更加立体的铁凝形象。
比如在写杨绛时,铁凝的观察就与众不同。在印象中,杨绛是从民国时期走来的大家,和当年鲁迅、冰心、巴金、丈夫钱锺书一个时代的,和我们的时代不同。铁凝的书写拉近了杨绛先生与我们的距离,杨绛看《美国国家地理》和《还珠格格》这一细节,就好像是一个80后、90后才有的经验。如果不是看这篇文章,恐怕对杨绛的家庭生活,还停留在家中只有中药罐子“噗噜噜”翻滚那样的静谧之中。
选择这样的细节,无疑是一个小说家的眼光,而且也是一个好小说家的态度。毕飞宇老师曾经在一次会议上和我说过,小说就是要展现真实,要把照片里修过的人还原成本初的样子。铁凝老师无疑在《隐匿的大师》里,也展现了真实,通过展现自己真实的观察,来雕刻一个真实的自己。
当然,我起初阅读这本书,想要学习一些关于写作的内容,至少,要看一看,这本书当中,有没有新鲜有趣的文学方面的内容,还有审美方面的锻炼,毕竟海明威也曾经说过自己也对塞尚的画有过认真的研究,而且收益颇丰(不信的话,可以看看他作品中的风景描写,用色还有塑造方法很接近塞尚的感觉)。尽管这部《隐匿的大师》,分成了四个部分,看上去很详实,但终归还是分成了四个部分,每一部分总觉得很少,读完之后还想再看更多。恐怕这也是一种遗憾吧。
可总的来说,我还是觉得这本书,是今年读过的一本好书。
《隐匿的大师》读后感(三):文学是灯,终将闪耀
在信息爆炸的世界,或许喜爱文学的并不多了。但我和作者铁凝一样,不愿放弃文学。我们正在目睹世界走向繁荣,但在我想每一座城市,都有他的文学,有一群热爱文学的人,它是灯,终将闪耀。
铁凝的这本《隐匿的大师》是谈文学与艺术的散文随笔。从读人、读书、读画及读世这四部分。讲述了自己与一系列作家如杨绛、孙犁、马识途、徐光耀、大江健三郎等前辈的交;林风眠、丰子恺、汪曾祺等对铁凝在文学方面的提点;关于“读书”方面,作者向我们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验、驱动力及责任。关于“读画”方面,讲述了一批中国画家,如张德育等对作者的熏陶,还评论了其他几位画家的名画。“读世”方面,这部分颇有哲学性质,值得反复阅读,反复思考。
铁凝觉得文学的魅力相当大。我们梦想着在物欲横流的生存背景下用文学微弱的能力捍卫人类精神的健康和心灵的高贵。这梦想路途的长远和艰难也就是文学得以存在的意义。同时这也是文学的魅力——梦想使我们不断出发,而路上的欢乐一定比到达目的地之后的满足更加结实。
当然,文学的魅力不仅于此,他还有她独特的魅力。他一直在用他的力量来给人们深切关怀,去试着去与人类共情,去理解世界和人类的责任。
当然谈起我们阅读的长篇小说,我们不难感觉到故事的一角有作者的气息,或者某个场景,或者某个人物,他们都多多少少与作者共情,他们传达着作者心底的抚摸和敲打人类灵魂的力量,这样的力量无法去衡量,所以长篇小说有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们阅读长篇小说的时候,不妨把这些都代入,试着去感受这股力量,与书中人物、与作者共情。
就像铁凝说的“因为文学的存在是为着人心的宽厚和广博,宽阔的文学土地会让我们体味有限的生命那双倍的延长和不断丰满,让我们在不同语言的美妙转换,在差异化对话和时空的神奇拓展中,享受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共同的魅力。”
想到读人这一章节,作者提到“何不叫杨绛姐姐?”时,我突然觉得杨绛先生很可爱,也很有味道!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就很喜欢杨绛,也读过基本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将饮茶》、《洗澡》等等,杨绛先生给我的感觉就是知书达理的一大才女,包括她的丈夫钱钟书,也很优秀,很有文学气质。当铁凝提到她去拜访杨绛时,她那温暖的一面展现在我面前时,我更加爱这个先生了!相比她的文学,我更加爱她的为人,她为清华和后人的贡献,值得我们学习她的人品!
文学是灯,或许在不同人的眼里,是不一样的灯,亦或者暂时还没亮,但我始终相信,文学是灯,终将闪耀!
《隐匿的大师》读后感(四):我无法从头再活一遍,可是我们却能够从头再活一遍
铁凝在本书中用独特的女性视角,去描绘了与前辈的交往以及受到的关于他们的熏陶。本书分为读人、读书、读画、读世四部分,分别涉及不同作家的艺术和人生经历。
从论人到论世,我伴随着作者的脚步一点点走进被艺术照亮的世界。
“文学点亮人生幽暗,或许它的光亮并不耀眼,但即使灯光如豆,若能照亮人心,照亮思想的表情,它就永远具备着打不倒的价值。”
在了解一部文学作品前,去了解作者,感受关于作者的人生,从作者的角度去观看人生,这也许才是文学作品给予我们最重要的东西。当一些文学经典,在某个瞬间、某个时刻,给予你不一样的感受与冲击,那些关于作品背后阅历的内涵,穿越时间的封锁,直入人心。
就如同铁凝在那个年代看到那副杀子画一般。冲击你的不仅仅是作品本身,也会是因为自身的经历和时代的背景,这些都让你更加了解艺术的特殊性。
铁凝还说她很感谢那段偷偷看书的时光,因为她可以“以不带偏见的眼光看待世界上所有能被成为经典的文学”。现在的我们可能正在承受着这样的偏见。我们在选择一本新的书来阅读之前,总是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评价,甚至有时候会根据一些评价来选择书目。也许选择多了,我们也就没有了选择。
文学并不会贫瘠,贫瘠的是我们。当我们接受了越来越多的讯息,听到了越来越多的声音,我们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会开始减少。时代的进步让我们可以看到的更多,同时也会看到的更少。我们在看到的同时不断感受,让或多或少的“看到”都逐渐变成属于自己的人生。
铁凝还在书中这样描述汪曾祺——“他深知人性的复杂和世界的艰深。他的不凡在于,和所有这些相比,他更相信并尊重生命那健康的韧性,他更相信爱的力量对世界的力量。”
这样的感悟,就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汪曾祺先生的书感悟到的,又或是通过铁凝之口侧面了解到的。通过作家之间的评价,我们总是可以补足我们的认知和理解。《隐匿的大师》就是这样一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带我走近各个大师,去通过另一双眼睛观看我未曾看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