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美术馆:印象派的故事》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2022-02-24 22:49:25

  《口袋美术馆:印象派的故事》是一本由〔英〕拉尔夫·斯基(Ralph Skea)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口袋美术馆:印象派的故事》读后感(一):收集印象:光影诉说的故事

  文/舒念

  如果一个人既热绘画,又热爱生活,那么他在绘画上的审美追求大概率会是印象主义。如果有一种绘画派别最能展示生活中的日常片段,那么应当就是印象主义了,这是第一个打破欧洲艺术届传统绘画技法的一群人——莫奈、毕沙罗、德加——他们摒弃了新古典主义的绘画原则,将另一个具有朦胧之美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印象派的诞生。

  口袋美术馆系列的《印象派的故事》讲述了关于印象派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内容,从一个反叛的艺术家群体开始,印象派的成员如何将这种绘画的技艺传递发展,并赋予其更强的生命力。归根结底,除了艺术上的天赋,更重要的还是对于生活的热爱。印象派的诞生就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并不是新古典主义那种对过去与经典的回望,印象派将视角落在真实的人和风景之上,也最终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可。

  回想我们在生活中惊鸿一瞥的美好,也许是车窗外稍纵即逝的风景,也许是街头的时尚人流,又或是家人团聚时的言笑晏晏……这种美好不是那种端坐画架之前的沉默,也不是《圣经》故事的重现,而是我们在生活中想要把握,却常常难以重现的美好。印象派如何将这种瞬间的场景留住的呢?通过场景的快速素描,然后在画室中重现当时的光影效果。

  印象派的明显特征就是用模糊的边界感营造一种光线的效果,无论是人物还是风景,都呈现出一种光晕的效果。印象派画家通过对纯色颜料的稠度区别出空间距离,也表现出不一样的肌理触感。这就是为什么印象派的作品有一种让人沉浸其中的感觉,恰恰是因为缺失了这种边界感,更让人在观画的过程中仿佛啊在移动,场景也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流动的。

  你不见得要了解一个事物的历史才能爱上它,但是你一定会通过了解它的过去而更加理解它所传递的内容,这也就是《印象派的故事》所记录的内容,不仅仅是单纯的印象派的历史,也用大量的篇幅展示了印象派成型过程中的作品,它们之间各有差异,却都具有了印象派那种朦胧的美,铜版纸的精细印刷,几乎可以看出原画中所展示出的起伏肌理,自然更容易理解印象派最终风靡世界的原因。

  《口袋美术馆:印象派的故事》读后感(二):读一本书,读得光影流动,阳光灿烂

  读一本书,读得光影流动,阳光灿烂 这两天,因为这本《印象派的故事》我觉得很幸福。 这首先是因为了解了印象派的历史和许多画家的故事,知道了没有一个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作为草根的印象派,当初能从学院派的包围之中突围而出,真的是很不容易。改变人的审美,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想起我们中国的陶渊明,我们今天都知道,陶渊明是我国第一流的大作家,但是当他从繁缛的文风中突围而出真的是很不容易,连眼光一流的钟嵘在《诗品》中都只把他列入了九品中的中下品,当时整个社会上的评价可想而知。好在优秀的东西总是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印象派和我们的陶渊明一样,都改变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审美。印象派不仅仅是一个画派,他们还打破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僵局,给了当时那个社会难得的生命力。正如书中所写,印象派的先驱者“他们决定摆脱沙体系的种种桎梏,举办自己的独立展览,他们认为评审团制度呆板乏味,阻碍了激进的年轻艺术家对个体艺术表达日益增强的追求。”他们不仅搅动了艺术的一潭死水,也让整个社会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他们的画仿佛会呼吸,仿佛在呐喊。 他们的画不再是简单的艺术的展现,更是生命的喷薄。 在这儿,允许我放一张莫奈的《印象.日出》,冥冥之中似乎有天意,印象派的命名是由这幅画开启的。这并不是印象派最美的作品,但是它在这个画派中具有一种划时代的意义,当初的画评者满怀贬义地把这个词当做他们这个画派的名称,他们没有想到,正是由这幅画开启了印象派的定名,也从此让印象派日出东方。这幅画太有象征意义了。

  那天边的彩霞,那红色的太阳,那划船的人影,仿佛都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其次就是在这本书的领读之下,特别留意了这个流派画作中的光影。说实在话,过去看这个流派的画,我是觉得喜欢,但是不知道该从何说起这种喜欢,这本书里面展示了大量的印象派画作,并逐幅细腻分析了画作的特点,让我这个纯粹的外行,也似乎能感受到了一点看画的门路。比如光和影就是我这一次最大的收获。过去我是不太会欣赏油画的肖像画的,觉得就是搬人上纸而已,看了这本书的介绍以后,会留意人物面部的光影变化,会留意人物衣着的明暗,会留意到用笔的笔触,看人物肖像画比以前感觉入门了一些。

  另外也特别留意了印象派画作里的水,我平日里就特别喜欢水,家的旁边有河有湖,我经常在河边和湖边看水,看了印象派的画作之后,昨天我在湖边看了一天的水,看光影在水中流动,看粼粼水波在光影中跳跃,感觉特别的美好。 可惜我没有画笔,更没有一双画家的手,可以定格这美好,拍张照片,算是交作业吧。

  《口袋美术馆:印象派的故事》读后感(三):到户外去,到生活中去,印象派的叛逆

  就算是不打算了解现代艺术的人,恐怕也听说过印象派这个词语;就算是对艺术没兴趣的人,恐怕也听说过梵高和高更,兴许还知道什么马奈、莫奈呢。

  莫奈正是印象派的先锋旗手之一,马奈虽然没有参与印象派“建派”事项,却也对印象派的发展举足轻重。而稍晚他们一点的梵高与高更、这两位名声远扬圈外的大师,也是从印象派中走出来的。可见这一派的“势力”之广、影响之大。

  这些是这本《口袋美术馆:印象派的故事》告诉我的。这本书虽然薄,但却细数了印象派的在法国兴起与发展,以及它的远传美国和澳大利亚,和对后辈艺术家的影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书里不光将印象派初起时的情况与画家们交代得清楚,还交代了印象派前的一些启发了印象派的先驱画家。

  “与时俱进”的是,作者没有忘记两位著名的女性画家的贡献与才华,法国的贝尔特·莫里索和美国的玛丽·卡萨特。要知道,在那个时候,社会上对女性有种种限制,她们连咖啡馆都不能进,而一众男性画家却正是在咖啡馆进行交流彼此的心得。如此境遇下,两位女性画家却凭借努力与独特的视角,画出了独树一帜的作品。

  在写法上,本书采用梵高对印象派的精准而热忱的评价来贯穿起这一派画家的创作和革新,对于想要了解印象派的读者来说是很友好的。通过梵高这个“容易激动的天才”的意见,读者能够更轻松地进入印象派的故事中去。

  印象派起始于对于正统绘画的叛逆。在19世纪中期的法国,绘画艺术有一套受制于官方的流程,学校里学习的是15世纪文艺复兴的古典绘画技巧,而艺术沙龙的官僚作风又决定了每一个画家的前途。因此,绘画也只能继续画那些来自古典文学、神话传说和宗教教谕中的题材,这一切使得艺术与人们的生活失去了联结。

  可以说是艺术对天性中自由的召唤,让一些未被官方沙龙选中的画家决定跳出既定陈规,另起炉灶。“受法国重要文学家影响,印象主义画家旨在用富有洞察力的创作,记录那些在他们看来是‘现代’法国重要组成部分的场所和人物。”

  可以说,印象派画家们是在用他们的画作去定义一个真正的法国。这个法国不再是学院派艺术所要求的沉浸在古典之中的法国,而是一个真实的、当下的法国。这当然就要求画家们能够用他们的感官直接感受到生活,以及他们生存其中的环境。

  要达到这一点,画家应该走出画室。“迪朗蒂认为,为呈现真实的氛围,艺术家应该在描画对象的工作场所或家里作画,而非在自己的画室里。”而只有走出画室,画家才能在户外注意到自然微妙的光影变化,并且尝试用快速的笔触将其表现出来。

  保守的人们认为这过于激进。可印象主义本就是叛逆着传统的,它是一个鼓励艺术家凭借自己直觉的感知作画的画派。因此在印象派盛期,我们可以看到画家们从各自对现实的不同观察而画出的迥异的作品,有人画风景,有人画咖啡馆,有人画中产阶级,有人画底层劳动者。尽管这些都被称为印象派。

  如果没有印象画派的技巧和理论,没有印象画派对于生活的关注,以后的点彩主义、野兽派、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恐怕也不会出现。因为它们无不受印象画派的影响,甚至是因为印象画派曾经重返生活,所以后来人方能在此基础上飞越。

  “无论个人的终极艺术抱负为何,缺乏经验的年轻画家都应把印象主义当作某种形式的艺术培训”,或许梵高的这句话才是对印象派位置的最好评价。

  《口袋美术馆:印象派的故事》读后感(四):《印象派的故事》了解印象派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西方现代艺术

  说起印象派,很多人都能说出梵高、莫奈、塞尚、高更等画家及其作品的名字,但是对于印象派存在的意义和历史价值,能搞清楚的并不多。

  要想了解一个艺术流派,首先要清楚它的产生、发展及其后世的影响,然后才能评价客观地评价它的意义和地位。《印象派的故事》恰恰能满足人们对印象派的了解,它综合地介绍了印象主义是如何出现,又是如何发展以及对整个艺术界的影响,对普及艺术发展历史很有帮助。

  人类的每一次文明跃迁都离不开社会的变革。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是,到了11世纪,欧洲经济得到复苏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他们改变了以往对现实生活的悲观态度,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这才有了文艺复兴。

  在15世纪,德国金匠古登堡发明了一整套印刷术,这项技术在欧洲推广开来,书籍成本被降下来,越来越多的人获得知识,哲学和思想得到空前的传播,致使文艺复兴的运动达到新高度,最终成为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印象派的出现与发展也无一例外地受到当时社会的影响。 19世纪中期,欧、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完成,国家经济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到了60年代,点燃第二次工业革命,使欧洲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现代化工业开始蓬勃发展,激发了更多人不再拘泥于陈旧的东西,再加上宗教的逐渐衰落和哲学思想的传播,致使一批不甘受束缚的青年画家站了出来。

  爱德华·马奈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一经展出就非议不断,创新的表现遭到新古典主义的批评,但是他也迎来了追随者,像莫奈、雷诺阿、德加等一批有创新意识的年轻人对他的作品崇拜不已。

  早期印象派是从刻板和题材中走出来放眼自然的画家,他们渴望用画笔表达真实的世界与纯粹的生活,力图摒弃古典主义的技法和浪漫主义的虚无,这就是新时代给人们全新的认识与理解。

  整个印象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还可以细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印象派代表人物有莫奈、毕沙罗、雷诺阿、德加、西斯莱等,他们绘画时,注重自身对外物的感受,提倡走出画室,深入原野、街头,力求表现真实的自然景象。如莫奈的《日出·印象》、毕沙罗的《谢纳维耶尔的马恩河段》、西斯莱的《起雾的早晨》等。

  新印象派时期,代表人物有修拉、西涅克等。新印象派是在印象派的基础对绘画技法进行了改革,他们运用描写法实现对外光的表现,同时,提升了色彩的纯度和明度,这一时期,绘画色彩更加的鲜明和强烈。如修拉的《大碗岛上的一个星期日》、西涅克的《珍内维耶之路》等。

  后印象派时期,他们的代表人物有梵高、塞尚、高更等,这时的作品较之前有了更大的突破,不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再现,也不再专注于对外光与色彩的描绘,他们更强调内心感受与情感的表达。从梵高的《星月夜》和塞尚的《圣维克多山》我们更能清晰地解读到这一点。

  从画家莫里索为丈夫欧仁?马奈画的肖像中,可以看出印象派画家对情感与环境的表现,远胜于绘画方法和绘画语言的传达。

  从莫奈为儿子画的肖像中,可以看出在画家眼中对于亲人可爱模样的捕捉,远胜于光影、构图和细节的把握。

  从高更《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作品的表达,我们可以感受到画家不光潜心研究环境和色彩,更关注人精神世界的阐述与思考。

  从印象派开始,绘画不再是比例、结构、空间等公式性质的传达,更不是虚假美好的幻想,而是真实世界个性化的独特展示,他让更多后来者看到艺术的诸多可能性和创作空间,这也是进入20世纪能看到丰富多元的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印象派的三个时期将近代西方艺术又推到一个高峰,也开启了西方现代绘画对标准、创造方法、语言形式全新的理解与表达,应该说印象派对西方现代艺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及其深远的影响。

  文章最后,文艺复兴影响下的绘画延续了几百年,当守旧派还在里面固执徘徊时,最早觉醒的一群人,开始从学院派桎梏的思想中走出来,尝试新的表现风格,这艺术的变革,也是人类思想的变革。

  读《印象派的故事》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印象派的信息,从而更立体地感受众多艺术流派之一的印象派的特点,以及他们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

  作者:豆浆 喜欢读书、写评,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欢迎关注?∽

阅读更多原创故事,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故事频道。
喜欢故事,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