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防御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2022-03-07 18:55:51

  《癌症·防御》是一本由李治中(菠萝)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页数:3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癌症·防御》读后感(一):科学、专业,平易近人

  这两我几乎是一本接一本地看公共卫生方面的科普,其中的很多都跟癌症相关。鉴于日常生活中能分配给阅读的时间有限,我在选书的时候会谨慎地避坑——主要是避雷一些打着科普名号的伪科学和商业鼓吹。所以我一般会选择出身于科研一线或是临床一线的作者写的书,偶尔也读一些人类学或是新闻调查跨界到公共卫生领域的作品。读得多了就会发现这样的科普一般都有这样的特点:出身科研一线的作者所写的科普往往会涉及更多的学术内容、需要对生化和演化基本常识才能跟得上作者的科普节奏;而出身临床一线的作者、尤其是中国医生写的科普,往往案例更丰富、但文笔则让人遗憾。

  其实,除了这两类之外,还有一种额外的大类,即指南式的科普书,一般是专栏文章集结成册。这样的科普胜在深入浅出,往往不会涉及太多的学术背景、不需要读者有多少生化和演化知识,但要写得好就比较难了。这就是科普的难处,需要作者在科学、专业,和平易近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果写得太专业,则让普通读者感到头痛,如果抛弃了专业深度,那么像我这样半瓶子醋也能蒙蒙人的家伙就会读得很无聊——从读书变成了浏览,满页都是“这个我已经知道了,跳过,那个我也知道,跳过”,结果一本书一会儿就翻完了,还得叹息自己一点儿新信息没捞着,真是白费了半天的功夫。

  这本《癌症·防御》在找准这个平衡上做得很好。

  在平易近人上,作者非常擅长打比方,把一些需要生化知识的信息掰碎了讲给没学过这一块内容的读者听。我这人有个毛病,不仅喜欢读科普,读完了还喜欢给朋友梳理全文、总结大意。前几年读《基因社会》的时候我就特别激动地给我高中没选生化的朋友讲了一遍DNA的转录和翻译,以及各个碱基对是怎么对应起来的。我讲的唾沫横飞,ATCG的,好不容易才把我懵逼的朋友讲明白。因此我其实是偷笑着看《癌症·防御》的作者打算怎么把这个挺复杂的过程讲明白。他是怎么讲的呢?他拿“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来打比方,每个中文字相当于一个碱基,然后替换掉这句诗里的部分字,来表示发生的基因突变或者漂移。对于不了解ATCG的朋友来说,这就非常一目了然了。不禁让我大叹,诶,我怎么没想到这么讲呢!

  在科学和专业上,作者也让我很满意。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最大的担心是读不到新东西,万一啥啥我都在其他科普书里读到过,那么读这本书的时间就不如拿去读点别的新东西。事实证明作者并没有让我失望。我在作者短小精悍的专栏长度的文章里找到了不少新信息。这些新信息并不是什么难点重点,但却是我之前没考虑过的冷知识。

  比如,我知道锻炼有助于防癌,而经常损伤细胞容易得癌症。但练肌肉不就意味着反复拉扯肌肉细胞吗?同样是反复刺激细胞,为什么肌肉细胞就不会癌变而其他细胞就很可能癌变呢?

  比如我知道喝酒就脸红是因为身体缺失了某种酶,但却并没有在把这个生化层面的问题放到基因层面来思考,是作者告诉了我,其实这种“缺陷”反而是一种进化优势,并且涉及两种基因,而非一种。

  还有一些临床方面的癌症治疗冷知识也很有意思并且有用(但我希望我永远用不到啊……,虽然这概率比较低,除非英年早逝),比如:

  再比如中国医生和美国医生的区别。中国医生动不动就让你去做B超,做CT,而美国医生则往往只在患者表现出某些指征时才开这样的检查。其实我也知道这种中美医疗行为的区别,但之前从没思考过其中的原因,只是当成默认现实接受。作者说这其中的原理很简单——美国这类检查费用很高、需要保险付钱,因此保险如果不肯付,医生就不会开;而中国往往是病人自费,且检查费用相对低很多。这真是非常简单而有力的解释。

  之前我读动物科普书的时候曾痴迷于大象的一个特点,即他们拥有38个的TP53基因,因而大象不同于肥胖的人类,虽然身躯庞大但却基本不会得癌症。在《癌症·防御》里,我看到了这个案例在人身上的反面例子,即 李一佛美尼综合征,这种病的患者,身体几乎每个细胞的TP53基因都有突变,所以患癌的风险很高。

  当然这本书也有缺点。本书唯一的毛病就是双色印刷,虽然文章内容都是黑色的字,但标题、图和表格是绿色,读来有些费眼睛。但瑕不掩瑜,我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我妈妈读一读,省得她老是看一些奇奇怪怪的养生节目……

  《癌症·防御》读后感(二):了解TA,就不畏惧了

  看完这本书 我对癌症没那么恐惧了 一直以来 我的概念里 癌症基本等于死刑 是无法治愈 的 直到我看到自序的一句话「早期的癌症一点儿也不可怕,很容易治愈,通常也花不了多少钱。」

  哈哈 想当初还在告诉自己 如果得癌症了 就不浪费钱治了 反正钱花了也是找罪受 还大概率治不好 现在想想 作者有一句话总结的非常有道理「很多时候,比癌症更可怕的是无知,是讳疾忌医。」庆幸自己读到这本书 算是对癌症扫盲了

  书里给我的第二颗定心丸是引言里的「癌症最大的风险因素,不是别的,而是年龄。 …… 但整体来看,癌症是老年病。寿命越长,患病风险越大。」哈哈 我还年轻 虽然经常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 抵抗力没前几年好了 虽然不敢看体检报告 但我依旧还年轻

  整本书 风格幽默 易读 唯一的缺点就是胶底装帧 单手拿着阅读会比较吃力 书从癌症是怎么来的 和人的基因有什么关系 到病从口入 再到最后的如何体检筛查癌症 以及网上各种文章的分析澄清 最体贴的是最后还放了附录「癌症筛查建议速查」 真的是免去了记笔记的功夫

  那么你一定想知道什么是最普适的防癌和长寿秘诀?答,均衡的饮食(戒烟戒酒戒槟榔包括二手烟) 适当节食(肥胖也会增加患癌风险) 定期锻炼(一周三小时左右)

  说到锻炼 有锻炼增肌的小伙伴么? 我呢 是有撸铁知识和经历在的 所以当我读书过程中得知:细胞分裂越多 基因突变致癌概率越大 时 我是后怕的 我甚至在问我自己 难道撸铁是错的?健身好者日常撸铁 蛋白质补充肌纤维反复破坏与合成 会不会…… 直到读到书里关于这一段的描述才发现是虚惊一场 因为「最重要的证据,是成人的肌肉组织几乎从来不长肿瘤。不管锻炼还是不锻炼 都是如此。」 所以 还是要动起来啊 锻炼起来呀

  最后随笔记附上一些书摘及最后的附录图

  戒槟榔 戒槟榔 地方政府不戒也是有经济因素在里面的 大家知道槟榔危害后 自觉戒了吧

  作者言语幽默 也间接强调戒烟戒酒的重要性

  所以减肥吧 骚年么 锻炼起来 瘦下来的感觉是真的好

  书最后的附录

  书最后的附录

  书最后的附录 是真的想当体贴了

  《癌症·防御》读后感(三):避开癌症魔爪,预防才是王道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29万例,,其中中国新发癌症病例457万例,癌症死亡病例300万例。中国不仅新发癌症病例多,而且死亡率高,形势极其严峻。

  怎样避开癌症的魔爪?从2013年迄今,李治中(笔名菠萝)写作了近千篇文章,出版了《癌症·真相》、《癌症·新知》等著作,帮助大众掌握治癌、防癌的知识。李治中是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担任过跨国制药公司癌症新药开发部实验室负责人,非常了解这个行业,掌握大量前沿信息,这些作品的读者反馈非常之好,许多病人和家庭都获益匪浅。

  时至今天,李治中在实践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抗癌的措施千条万条都不如预防为先。得了晚期癌症,不仅病人痛苦,而且药物昂贵,经济负担十分沉重。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癌症是一种老年病,因为癌症发生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基因突变,二是免疫逃逸。这个过程的演变需要时间,人活得越长,两个条件出现的概率就越高,整体患癌的风险也就越大。数据表明,在75岁左右,4个中国人就有1个会得癌症,谁也不敢说肯定不会中。

  李治中说,癌症预防分为两大类: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指规避患癌的危险因素,从根本上降低癌症发生的概率。据估计,中国有50%左右的癌症都是后天原因导致的。生态环保关乎每个人的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也非常必要。比如通过戒烟来预防癌症。李治中还辟谣了喝点红酒有助于软化血管的说法,这个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即使微量酒精进入人体,也是不利于健康的,最好做到滴酒不沾。

  二级预防,是指通过筛查早期病变或良性癌症,尽早除去隐患,防止它变成恶性。比如用胃镜筛查胃癌。早期的癌症一点儿也不可怕,容易治愈,通常也花不了多少钱。事实上,发达国家的癌症发病率也很高,治愈率高的原因除了医疗技术,最重要的就是早期筛查。比如,美国的癌症死亡率已经连续下降20多年了,最大的功劳并非新药开发,而是癌症预防和筛查理念的推广和执行。仅仅控烟一项,就让男性肺癌死亡率下降了接近50%。

  强调癌症筛查,就是本书的核心主题。早发现,早治疗,早治愈,多省钱,就是李治中明确的主张。我国癌症发病率整体并不算高,排在世界第50多位,远低于很多发达国家,问题主要就是死亡率特别高,因为我们的预防意识还很缺乏,一旦发现往往就是晚期,很难有效治疗。抗癌的关键是预防,筛查是预防最有效的手段。

  这部作品的解说非常翔实,对于常见癌症的致病机制、如何预防和技术突破等,做了详细的分析解答,对于各种常识问题也提供了科学解释和意见,比如“马兜铃酸致癌,为什么老祖宗用了上千年没事?”、“氡温泉养生还是致癌?”、“手机辐射到底会不会致癌?”、“根除幽门螺杆菌,能降低胃癌发病率吗?”……这些科普常识可以帮助我们涤清微信群、朋友圈里的各种似是而非的“养生”传销,避免盲目、侥幸甚至错误地对待我们的身体健康。

  该书语言平易,深入浅出,没有枯涩理论和高深术语,普通读者都能看懂,而且结构编排也很适合对症入门。此外,书中遍布各类图表、数据和分子式,配合文字讲解,避免虚言,令人信服。比如,“表1-3 致癌因素导致的癌症百分比”,表明吸烟/二手烟导致的癌症发病率是19.4%,位居第一,肥胖是7.8%,酒在第三位,5.6%……“表1-4 不同癌症的可预防因素占比”,表明宫颈癌的可预防因素占比是100%,皮肤癌是95%,肺癌是86%……如果了解原因,有针对地预防,效率是很高的。该书还讲解了实操指南,如何通过体检筛查癌症,最后附录了“不同年龄段的筛查建议”、“各癌种推荐筛查方法”、“各癌种的高危人群定义一览”,一目了然,直观清晰,我们很容易按照说明予以实施。

  “更科学、更健康的生活,从防御开始。”预防癌症,从这本书开始。

  《癌症·防御》读后感(四):防癌的最佳时机,就是健康的时候

  癌症离每个人有多远?又对每个人意味着什么?

  中国人谈癌色变,就是因为很多人一去医院就发现已经是晚期,治疗效果不好,甚至到最后人财两空。慢慢地,“癌症=死亡”的印象在人们脑海中越发牢固。

  癌症已经成为难以回避的话题(图源:Pixabay)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癌症的误解。

  事实上,中国癌症的发病率仅排名世界第50位,真正可怕的是癌症患者死亡率却排名世界第10位。

  身为生物化学家和癌症科普人,李治中(笔名菠萝)一直致力于向大众展现癌症的真面目。他发现,误诊、延误、面对“癌症”二字的崩溃和对科学的不信任,使无数中国家庭饱受折磨。他觉得一定要做些什么。

  所以,从2013年起,他开始自己写癌症科普。2018,他辞去在美国的工作,返回国内开始全职运营拾玉儿童癌症基金会,从澄清癌症谣言到带来最新的研究发现,从肺癌到乳腺癌专项科普,菠萝用四本癌症科普书一点一点填上公众对癌症的认识缺口。

  但在科普过程中,很多患者无助又辛酸的留言让菠萝意识到,或许最有效的抗癌方式不是新药上市、药费补助、或者心态疏导,而是教会健康人如何抵御癌症。

  于是《癌症·防御》诞生了。这是一本专门写给健康人的癌症预防和筛查指南。

  《癌症·防御》中信出版社·鹦鹉螺 2021年7月

  有一天,会很难见到一个没有癌症患者的家庭

  作为一个中国人,患癌的概率有多大——对于任何个人,患癌风险很难确定,因为它和每个人的遗传基因、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等各方面都密切相关,而且会动态变化。但中国人群整体的患癌风险是可以计算的。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各个国家的“75岁前累计患癌风险”。

  可以再次看出,中国并不是患癌风险最高的国家。真正最容易得癌症的国家,基本都是欧美发达国家。中国人的整体风险为20.6%,排在第69位。

  按照每个人20.6%的风险来计算,平均5个中国人里面,就会有一个在75岁之前被诊断癌症。

  以中国一个有两个孩子的8口之家为例,如果所有家庭成员都活到75岁,至少出现一位癌症患者的概率超过了84%,这还只是75岁之前的患癌风险。随着中国人更加长寿,今后一个癌症患者都没有的家庭注定会非常少见,大家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

  《癌症·防御》目录节选

  防御,我们能防住什么?

  癌症预防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指规避患癌的风险因素,从根本上降低癌症发生的概率,比如通过戒烟来预防肺癌。据估计,中国有50%左右的癌症都是后天原因(生活习惯、环境污染等)导致的,因此理论上都是可以做一级预防的。

  说起吸烟,你可能马上就想到了肺癌,但事实上,吸烟可能直接导致至少14种癌症——美国的统计数据显示,烟导致了82%的肺癌、74%的喉癌、50%的食管癌、47%的膀胱癌、23%的肝癌、17%的胃癌。而喝酒,也不是仅仅伤肝而已。数据显示,酒导致了41%的口腔癌、22%的肝癌、21%的食管癌、16%的乳腺癌、13%的结直肠癌。

  《癌症·防御》内文:“酒为什么致癌?”

  而且一个令人感到不安的事实是,许多“一级预防”的方法,是由生活经验得来,有的甚至纯粹为捕风捉影,没有得到科学的严谨证实,成为抗癌路上的绊脚石。菠萝也因此在《癌症·防御》中进行了专门的辟谣。

  比如很多人都被“喝红酒能养生”这句话忽悠了很多年。有人说喝红酒能软化血管,对身体好。确实曾经有一些研究发现,喝红酒的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更低,但很多后续研究都没能证实这种关系。因此,“喝红酒能养生”这个说法在科学界是有很大争议的。

  但没有争议的是,长期喝酒会增加致癌风险,包括红酒在内。有数据显示,即使每周只喝3杯红酒,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也会增加15%。

  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二级预防,是指通过筛查早期病变或良性肿瘤,尽早除去隐患,防止它变成恶性。

  导致癌症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很难完全规避,如果患上癌症不可避免,那我们至少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治愈。早期的癌症一点儿也不可怕,很容易治愈,通常也花不了多少钱。

  早筛,是一种有效且适合大范围普及的癌症预防手段,但是在国内,普及率依然不高。在《癌症·防御》中,菠萝对PET-CT、肠镜、胃镜等常见筛查手段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在附录中奉上了他精心整理的早筛项目一览表,谁该查?查什么?怎么查?一览无遗。

  《癌症·防御》:癌症筛查建议速查(节选)

  以肺癌为例,什么人应该做肺癌筛查?不是20来岁、从来不抽烟的女孩子,而是“高危人群”。国内目前的主流定义是:

  1.年龄40岁以上。

  2.至少有以下一项危险因素:

  吸烟H20包年,戒烟时间<15年。“H20包年”,是指每天吸烟包数×吸烟年数H20。比如每天吸两包烟超过10年,或者每天吸一包烟超过20年,这都是H20包年。职业或环境中接触各种致癌因素(比如石棉、铍、铀、氡等物质);

  有恶性肿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

  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病史。

  3.受到室内外空气污染,包括长期接触二手烟、烹饪油烟以及空气污染等因素影响。

  目前做肺癌筛查,就两个重点:

  高危人群,推荐一年筛查一次; 官方唯一推荐方式,是低剂量CT。

  越来越年轻的患癌群体?

  或许很多人都有一种感觉:中国的患癌人群在逐渐年轻化。但要讨论中国癌症是不是在“年轻化”,还必须区分不同的癌症类型,并不是所有癌症趋势都一样。

  比如,肝癌就没有“年轻化”。从2000年开始,50岁以下人群的肝癌发病率其实已经开始下降,见图7–9。比较2014年和2000年肝癌患者的年龄构成,也会发现50岁以下患者的比例减少了,而70岁以上的比例增加了,见图7–10。这背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乙肝疫苗的普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新生儿开始广泛接种乙肝疫苗,儿童感染率开始大幅下降。很多年轻人在不知不觉中,逃离了肝癌。

  中国人口基数大,得癌症的年轻人确实不少。我们不能轻视,也不能抱侥幸心理。学习防癌抗癌知识,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做好定期筛查,都是有必要的。但同时,年轻癌症患者并没有出现爆发性增长。我们之所以感觉突然之间年轻癌症患者激增,其实和信息传播的偏向性密切相关。一方面,年轻人患癌的故事曝光度比较高;另一方面,如今大家的社交圈扩大了,所以更容易看到小概率事件。

  最后还要说,癌症发生有很多随机因素,年轻人患癌不少都有先天原因,不一定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另外,即使真的不幸被查出癌症,也不要恐慌。很多早期癌症整体治疗效果是很好的;其次,现在各种新药层出不穷,即使晚期患者也可能实现长期生存,甚至临床治愈。

  总之,早期癌症≠绝症,希望大家都能健康生活,并做好筛查,把危险扼杀在萌芽中。

阅读更多原创故事,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故事频道。
喜欢故事,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