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品(梁冬对话16位智者,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读后感大

发布时间:2021-12-13 19:40:33

  《梁品(梁冬对话16位智者,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一本由湖南文艺出版社著作,59.8出版的30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梁品(梁冬对话16位智者,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读后感(一):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打破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藩篱

  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集中地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特质。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以儒、释、道三家思想为主要的精神支柱,这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从而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心理——兼容并蓄、和而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知名财经商业评论栏目《冬吴相对论》主讲人梁冬,与傅佩荣、洪兵、钱文忠等16位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重量级人物进行深度对话,为大众解读国学经典,带领我们参悟为人之道,并解答了人生中的诸多难题。

  这些谈话内容经过结集出版,成为一部开启人生智慧、洞悉世间百态的好书,这便是《梁品》。

  在《梁品》这本书中,傅佩荣、洪兵、钱文忠张宏杰、阎崇等16位学者,在各自深耕的领域中进行了有选择性地阐述,而梁冬则将这些精华内容进行了汇编,并且根据主题的不同而加以编排。

  在现代人看来,所谓的传统文化都是一些“老掉牙”的内容,与现代社会的精神并不相容。还有一些人认为,儒家思想中所谓的“三纲五常”都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并不能与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相提并论。但这本书告诉我们,所有的这些想法,不过是由于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缺少了解从而产生了误解。

  实际上,不论是儒释道三家学说,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其他内容,它们最初的立足点并非是服务于帝王,而是为了帮助百姓,帮助每一个个体开启人生的智慧,实现生命的提升。

  就比如《梁品》一书中谈到,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德”,傅佩荣先生并未谈及忠君之德,谈得最多的反而生命个体自我提升之“德”。在本书的其他章节中涉及的内容,也多与我们的现实人生密切相关。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的关门弟子魏承思先生,在谈到佛学与现实人生之间的关系时,便极为精辟地说道:佛学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学习科学知识与学习佛学并不相矛盾,我们在学习了多种的思维方式之后,就不会被某一种思维方式所困住、所束缚,这样才能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人生、看待世界,永远保持心灵的鲜活,而不是逐渐变得僵化、教条。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并未“过时”,只是我们如何理解、如何应用,如何在学习了传统文化之后,去改变我们当下的人生,促进心灵不断成长。但是由于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缺少了解,因而在看待传统文化时,难免带着偏见与误解。

  举个例子来说,现在“佛系青年”这个词特别流行,人们都认为,佛系青年便是与世无争的那类年轻人。但是,现在这个以商业为核心的社会是充满竞争的,那么,佛系青年是不是就要被这个社会所淘汰了呢?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钱文忠先生这样阐述道:

  人们往往认为,佛教最是与世无争,因为佛学便是消极的。但其实,在佛教文化中也充满了勇猛精进的一方面,而星云法师所倡导的人间佛教,便是要以入世的态度去做出世的事情。所以,人们简单地把佛学理解为不思进取,把佛系青年等同为好吃懒做,这就是一种非常偏颇的见解。

  如果说,本书的特色之一便在于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现代社会相互打通,那么,本书的另一个特色就在于,它不仅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而且还结合了西方的文化思想,较为全面地呈现出东西方文化思想的差异性与相似性。这样一来,读者就能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东方哲学思想的同时,也对西方的文化思想有所了解。尽管我们获取的可能是较为粗浅的认知,但思想的大门被叩响,终归要好过思想的大门始终被封闭。

  《梁品》这本书中的内容,涉及到的全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而我们这些读者品读圣人贤者的智慧果实,便是为自己的心灵补充了有益的养料。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是由此而入门,了解到传统经典与现实人生的关联,也领悟到人生不断精进的方法。

  《梁品(梁冬对话16位智者,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读后感(二):梁东对话16位智者,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朱光潜在《谈美》中写道:“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

  的确如他所言,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里,我们仍保有对文化传承的敏锐感知与无限热忱,不仅仅是艺术作品,还有文化观念。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璀璨的泱泱大国。中国传统文化犹如一条长河,奔流不息,绵延不断。从刀耕火种的远古时代流淌至今,汇聚了不同时代里的涓涓细流。它穿越科技的时空隧道,与我们对话。

  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道德经》中的道德与世俗中的道德有何区别?《易经》真的能预测未来吗?如何利用传统文化中的观念对待自己的生活?

  知名财经商业评论栏目《冬吴相对论》主讲人梁东主编的《梁品》,通过对话16位智者,用科学的思维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带你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顺时饮食,顺时养生

  顺时饮食是指传统养生学中所说的,顺着一年四季的节气来吃饭。中国传统的健康饮食方式,提倡我们顺时饮食,根据古代划分的四个季节,二十四个节气。

  食疗养生作家陈云斌将顺时饮食解读位天、地、人三个方面,也就是说要顺应天时、地时和人时。

  天时即为一年四季,二十四个节气;地时即为食用应季的食物;人时即为依据年龄不同,所吃的食物也有所不同。

  比如,在冬至喝凝聚了中国人的传统智慧的羊肉汤可以补心阳,对心脏病有好处;立春吃五辛盘可以帮助我们打开身体中气的通道,我们就会感觉神清气爽;立秋时,小孩多食能补脑的甜黄泥,不但补脑,对治疗小儿多动症也有帮助。

  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不需要很贵,即便是在葱、姜、银耳之类的食材中,也能体会到我们的生活充满美好。

  为什么要修行

  林清玄曾笑称:“林清玄有一天一定会死,但我会保持一颗乐观的心。假如晚上会死,早上我还会在写作,我的书会和你们相伴。”

  多么细腻的文笔,多么乐观的人生态度!

  如何才能拥有这样的心态呢?推开尘封已久的历史之门,我们一手拿着科技的利剑开辟未来,一手拿着传统的药箱给前进的人类疗伤。

  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的根本所在,是华夏民族得以构建的根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单这一句不知温润了多少谦谦君子。单一部《孙子兵法》不知让多少人迷醉,穷尽毕生精力去研究,应用于为人处世之道,叱咤于商界,骁勇于职场。

  修行修的是为人处世之道,修身立命之德。修行不代表不会遇到问题和麻烦,而是在遇到问题和麻烦的时候花很少的时间处理棘手的问题。在遇到难以释怀的情感纠葛时,能学会放下。

  让你以清净心看世界,用欢喜心过生活!

  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误解

  很多人认为儒家讲究“三纲五常”,但傅佩荣老师说,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时反对“三纲五常”的。“三纲”最早在东汉时的《白虎通义》中提出,“五常”时董仲舒提出的,从宋代至朱熹开始,才将“三纲五常”连用。

  真正的孔孟之道只讲父母子女这一纲,孟子也只讲“五常”中的前四常。

  人性本善也不是孔孟思想,而是北宋程颐和南宋的朱熹说的。孔孟思想说的是:人有行善的能力 。

  《道德经》不是一个人写的,而是几个隐居的人共同完成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我们修行的终归目的是复归于“朴”,复归于“婴儿”。很多人认为这种状态是将人心归于简单的状态。

  实际上,这是经过了低级的、复杂的愚昧之后,上升到更复杂、更系统的智慧,最后呈现出来的简单,也就是所谓的大道至简。

  无论怎样理解这些传统文化,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积累智慧,提升思考的能力,最终服务于生活。不管我们学习什么,只要它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圆融,而不是变得狭隘,就可以了。

  《梁品》汇聚了16位智者的智慧,通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为现代人指出了学习此类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与我们一起参悟自在之道,解答人生难题!

  《梁品(梁冬对话16位智者,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读后感(三):《梁品》常有欲望才能看到事物的边界

  一提到欲望,人物往往感觉像是洪水野兽般,会摧毁人的一切。唯恐避之不及,但实际上任何事物小到你早上吃的早餐,大到现在的航天飞船。无一不是对生活行为的主动选择。

  前者会告诉你最终都是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但根据个人好还是选择油条,KFC.馄饨换着来。后者则是人类未来的发展。 如果没有欲望,那岂不是吃什么都一样,如果没有欲望,那干嘛还要考虑千百年后事情呢? 就像如果不考虑结婚生孩子购物,那学区房,高消费品都将毫无意义。

  这背后其实就是欲望,但也不全是欲望。本书《梁品》作者 梁冬是国内正安健康创始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主持过的节目《国学堂》《东吴相对论》、《凤凰早班车》等。

  本书是结合多年的心得,邀请16位各行各业知名专家从生命观,养生,修行和思考四个方面。去给我们广大读者真实展现思想,将平时较为深涩难懂国学以及国家变化用普通人都能听懂的语言,让我们明白如何从自身看待欲望,以及如何成长的方式。

  标题也是第7页内容,常有欲望才能看到事物的边界,在告诉我们人所谓修行其实就是修心的过程,而修心的过程也是活出自己的过程。如何修心也就分了3个步骤。也借用国学里3个阶段给大家一一阐述。

  抱元守一 (一生只做一件事)

  除了一些个别的案例,大部分其实都是生而平等(生理上),那些成了取得了成就的人,都是选定了一件事,而一直锲而不舍坚持下去。

  例如阎崇年先生(本书十六位访问嘉宾之一)。他在书中提到在当时改革开放的年代下。他们单位很有比他有才华的同事,纷纷下海转行。他因为能力问题,继续做研究清史一直到80岁的时候,经过朋友同事提醒,才开始出书。刚好受到《百家讲坛》邀请,通过这么多年积累扎实的学术功底,主讲“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60年等”明清系列。也被誉为《百家讲坛》的“开坛元勋”

  另外一面他在本书提到故宫,也将我们对故宫由来以及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一一道来。

  梁冬也在随后评语也赞成阎崇年先生说的:人一生只要能做好一件事,就是比较完美的啦。那么对于我们普通人又何尝不是呢?

  返璞归真(认识自己,才能了解自己)

  这个也很好理解。大部分时候人们都在日益竞争的社会下,迫不得已带起了面具,渐渐得也被眼前欲望迷惑了双眼,也被生活琐事慢慢消磨了意志。面对这种环境,就看你能否重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初心,这样才能浴火重生。

  例如张德芬老师(本书十六位访问嘉宾之一)讲到,她是国内知名女性情感专家,自己的家庭和事业都是双丰收。结果到最后情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直至离婚,在刚开始一度怀疑自己,给自己很大的压力,不仅对事业更是对身体,造成了很大的困恼和伤害。

  最后慢慢发现对任何关系执着,尤其是亲密关系的执着,其实也是一种妄念,因为任何时候,任何事情和人。都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重新理解和审视自己,就会发现这些都是统统都是外部的事物!

  人只能掌握就是自己,自己的内心。它影响着对事物态度,从而影响着事物最终结果。

  对我们普通人而言,这也是能让我们近距离看到,不仅是我们普通人,公众人物和其他所谓有权有势的人,都有自己烦恼,都需要用轻盈的内心,去做减法,都只能靠自己内心,去影响态度,才能改变结果。这也是所谓环境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

  所以放下不属于我们的执念。去认真认识每个阶段的自己,才能了解自己,才能让我们找到自己喜欢的人和事业。

  真实无妄(知行合一 说到做到)

  这里个人感觉2层意思。一个是对事物。例如傅佩荣先生(本书十六位访问嘉宾之一),他讲自己研究多年《道德经》和《易经》的时候,都是先从出处最早版本,系统性讲解了我们当代人有很多误区。打个比方,就是学我们汉语,就从我们历史和汉语拼音和《说文解字》等入手。因为我们是象形文字。

  学英语,就直接从音标入手。不要学英语,去学拼音的构造,也不要学汉语就学音标的语法。这样就竹篮打水一场空。

  要对任何事物,做好扎实基础工作,不要想走捷径。也不要想自己个人想法。前期都是要做好板凳十年冷的准备。才能打好地基,才能建好万丈高楼。

  另外一个对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

  善待自己的善念(精神),可以借鉴钱文忠先生(本书十六位访问嘉宾之一)。他告诉我们佛陀就是经历世界繁华欲望,但认清了自己的使命。坚定得放弃了一切,去追寻永远不变真理,什么叫真理,就是真实存在东西。就是生命的意义。

  客观讲,不讨论宗jiao的前提下,从人类大的历史范围下,不缺一个古代王国王子,但自地球人类文明以来。能数得上人类圣贤级别上,寥寥无几,但佛陀就在其中。

  善待自己的身体。要让从个人角度让我耳目一新就是陈允斌先生(本书十六位访问嘉宾之一)。他是我们养生和国学大师。他从二十四气节角度,讲述各种蔬菜吃的时间和背后的原因。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是唯物主义下我们的核心,如果身体不好,就容易得病,容易得病。就很容易对生命逝去几率会提高。也是我们要一直注意的问题。 劳逸结合!

  说到这感兴趣朋友可以去看看,入手一本。本书还有其他的嘉宾也是非常有名,只不过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笔者选了自己喜欢的。还有其他的嘉宾(都是国内各自领域的专家)

  最后让我们总结一下。这本《梁品》顾名思义,就是梁冬先生,和16位领域的专家对话。告诉我们人生也是纷纷多彩,道路有很多种,不一定只有一种活法,不是去考公务员事业编,或者做生意挣很多钱。 这是初级的欲望。

  而是你要找到自己使命。 这样你就不会烦恼,不会烦恼,就像一壶茶,同样是喝茶要放的茶叶,有人喜欢绿茶,有人喜欢红茶。你喜欢就喝。不喜欢就放黑茶,甚至不喝茶,喝水。只要不违反他人的情况,人生苦短,要活出自己,网上不是有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善待自己,不要人云亦云,央视也说过:小明考上了清华,小张做了事业,我当了工人。但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那就是对生命最初诠释,也是我们每个人修行(心)之路!

  就像我们的传统文化,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诠释,这才是文化,这才是生命的意义!愿大家都能从这本书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谢谢!

  《梁品(梁冬对话16位智者,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读后感(四):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将我们的心灵照亮到发出光来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太阳东升西落,地球自西向东转动。春夏秋冬,四季更迭,适者生存,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群落中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连接,种群中为了生存会通过生存斗争、相互竞争。作为食物链的最高端人类,细数我们历史,一朝一代也是没有新鲜事。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他以自己残破的生命,换来了一个民族完整的历史;他以自己难言的委屈,换来了千万民众宏伟的记忆;他以自己莫名的耻辱,换来了华夏文化无比的尊严。”

  余秋雨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司马迁因为帮李陵辩护,激怒了汉武帝,遭到宫刑的惩罚。面对这场巨大的人生变故,司马迁忍辱负重,抛开个人身体折磨和精神压力,发奋图强,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史记》的写作之中,终于完成了这部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鸿篇巨制。

  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小品《不差钱》里说:“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那么这一生我们怎么活?我们看看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知名财经商业评论栏目《冬吴相对论》主讲人梁冬怎么说?

  梁冬对谈傅佩荣、洪兵、钱文忠等知识大咖,通过解读国学经典,参悟自在之道,他将这些观点都汇聚在这本《梁品·修心之道》中,并结合当代人时下疑惑,为我们解答人生难题。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是一个人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体验生活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是否精彩,是否有意义,是否有价值,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认识。

  有的人为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总是梦想着自己能有一番不平凡的经历和壮举,以便能流芳千古。孰不知平凡中蕴藏伟大,平淡中体现价值。要问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与雷锋的助人为乐哪个更有价值?前者死得轰烈,后者去得淡然,我们能说哪一个比另一个活得更有意义?

  人类社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是大自然的一个永恒真理!虽然,某个人,或者某个历史阶段,或许不尽人意,但是整体来看,人类社会的文明、科技等都还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所以,我们要积极乐观心态去看待历史长河的发展,以及个人生命之路的进步!

  鲁迅在《生命的路》中有这样一句: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

  在这本书中,通过对《道德经》、《易经》、《孙子兵法》以及宗教的解读,并结合西方哲学和东方文化,用现代人听得懂的方式阐述了人这一生,需要具备怎样的生命观才能活的通透。生命观作为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不能等到八十岁才确定。因为对生命的理解不同,我们活在当下的行为选择。

  我们经历新冠疫情到现在后疫情时代,人们的对生活的意义开始向着更加健康方向前进。疫情让我们明白,一个健康的身体对我们是多么地重要。

  所谓民以食为天,而作者对于养生是另一个角度顺时饮食为我们展开解读,他将顺时饮食解读为天、地、人三个方面,即要求顺应天时、地时,人时。我们吃饭睡觉要遵循天地循环。这话虽然听起来似乎很玄乎,但实际上却很简单。

  我们吃饭,要顺着一年四季的节气,使用一些应季的,地里长出来的东西。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年龄对食物有所选择,意思就是不同年龄段要吃不同的食物,比如老人和孩子吃的东西是会有一些差别的。

  我们冬天要喝羊肉汤,尤其是冬至的时候,因为很多人会犯心脏病,而这羊汤也有一个应景的名字:补心养阳汤,可以说这碗汤中凝结了中国人的传统智慧。另外还有春天的“春卷”,毒五月的粽子、咸鸭蛋和桑葚等等。

  每一种食物除了都包含博大的养生精髓,更加让我们了解到古人生活的智慧。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也让我们明白如何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那么从现在开始对自己好,做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吧!

  苏东坡有一首诗:“横看成岭测成分,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讲的就是我们看待事物,很多时候只看到了一个问题的本身,如果我们跳出来全面地去观察或许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在《道德经》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高层次的善就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生灵而不争夺,处在众人所不愿到的沟壑溪河之中,所以最接近道,能到达这个理想化的境界的人少之又少。

  希望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可以向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老子为什么要说“上善”?很多人都是知道“上善若水”,可真正能领悟的人会少很多。经常有朋友问我,我们说“善良”或者“良知”不就可以了吗,老子既然说了“上善”,难道还有“下善”吗?老子之所以这样这样说,是因为他在人间看到了太多的伪善,也就是下等的善。而下善出现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心智级别太低了。

  举个例子。我们在聊天的时常会说某个小人,因为他用到谁就对谁好,用不到谁就不理谁。而且他还从从来不理那些没身份、没地位的普通人。

  也正因为此,老子才告诉我们“上善若水”。他又在伪善和下善之间进行了区分,只有理解了伪善和下善之后,才会明白“上善”究竟有多重要。

  世界上很多事情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不管我们学习什么,历史也好,宗教信仰也好只要他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包容与圆融,而不是狭隘就可以,也就是说获得更好更健康的生命状态。

  《梁品(梁冬对话16位智者,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读后感(五):传统文化里的饮食与修行

  嗨,我是您的朋友微微笑。

  最近我读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这本书的书名是《梁品》,这本书汇集了十六位文史界大咖关于传统文化的真知灼见,透过他们在各自领域内的的观察和探索,带给我们有关生命观、养生、修行、思考的思索,探寻生命本身的意义,走进生活本质。

  这本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梁品》,由梁冬主编。梁冬是正安康健创始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也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商业评论栏目《东吴相对论》的主讲人。

  人们常说三观,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幸福,因为三观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意识。但是梁冬认为生命观比三观更重要。

  因为人的生命不可能脱离自然界,四季的轮换,每个人都离不了的生老病死,如果想在自然界更舒服些或者是更长久一些,人就会有欲望。也正是因为这种欲望创造了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创造了人类的文化。

  为什么人类会有战争?《道德经》已写清楚,因为欲望。而决定人们欲望的是人的认知。傅佩荣教授认为认知有三个层次:一是人活在世界上,不但要在价值上区分出善恶美丑,在事实上也把高下前后分得清清楚楚。二是对于杰出人才,人们相互比较相互竞争,因为天下都喜欢好的东西,但是好的东西又很少,于是人们的认知能力造成了各种复杂的问题。三是对于自然界的认知。老子认为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指的就是整体,认知到了这个道,就会觉得人生根本没有什么好争的。

  但是作为我们个人,总想让自己过得更好一点,心理上更舒服一些,周围的环境更美好一点。在追求道的基础上,如何让个人欲望和道整合在一起呢?

  儒家学派认为与众生联结的方法是格物致知,也就是通过我们学着认识事物自身的规律,进而借此去发现万事万物的总规律。

  所谓的格物就是对眼前的某个事物的深入体悟和理解。齐善鸿教授在书中举了一个简洁的例子,让我们明了格物致知。他说,如果我们没看到一棵树,忽然有一阵风吹来,我们可以看到树干、树枝和树叶都随风摆动,但是呢,却看不到下面的树根。树干树枝和树叶随风摆动是我们看到的,观察到的这个是格物。我们通过了解发的树根在做什么,它为树干提供了营养以及整棵树所有的部位是怎么联系的,我们就明白了一棵树存活的规律,而这个就是致知。致知就是对总规律的认识。

  格物致知,不仅适用于外部的事物,也适用于我们观察自己,觉察自己。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借助于外部的事物,赋予它们一种拟人化的分析理解和体悟,然后用来认识自己的内在。

  我们没法改变别人,我们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而当一个人的想法改变了他的做法和想法,也会随之改变得到的结果,不同命运也会因此而改变。所以有人说人生处处是修行。

  我们每天离不开的就是衣食住行。特别是食,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梁东认为食物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一个重要媒介。借助饮食,我们可以看见时间的脚悄然路过。

  国家公共营养师、食疗养生作家、倡导生活食疗养生的陈云斌认为,养生就是,顺时饮食,即顺着一年四季的季节来吃饭。

  因为陈云斌的外祖母家是世代中医,特别重视一年四季的饮食,他认为即使家常便饭也能变成补药。

  在日常饮食的时候,我们要顺应天时,顺应地时,还要顺应人时,也就是顺应我们的生命之时。在这里陈云斌解析了一年四季的饮食规则,我们随处可见的家常菜即是我们生命的原料。

  比如说到了冬至,很多人家会喝羊肉汤,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喝。羊肉汤补的是心阳。做羊肉汤的时候在汤里加入黄芪、当归、红枣,这样一来羊肉不仅可以养护阳气,还可以补气血。陈云斌家里的羊肉汤还要加一小段甘蔗,因为甘蔗会缓解羊肉的燥热。我们知道煮羊肉汤放胡椒粉会中和羊肉的膻腥味,其实胡椒粉还在羊肉汤中起到了引火归元的作用,这样的羊肉汤不仅不会让人上火,还让我们的身体暖暖的。再就是喝羊肉汤的时候配一点黄酒,起到药引子作用。

  一个人的饮食隐含了对待生活的态度。认真对待饮食,认真对待生活,在陈云斌的文章里,在我们传统饮食文化中,即使平凡的生活也充满了美好。

  我们认识到了饮食世界里的天地,情绪世界里的自己同样值得关注。

  心灵导师张德芬认为自己的幸福要靠自己去开发。在打造自己的力量中,觉知力是最重要的。当张德芬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不愿意独处的人,无法耐得住孤独时,她专门研究怎样开心过自给自足的生活。她会去观察优秀的单身人的生活,然后反观自己,不断给自己疗愈,随着觉察和教育的疗愈,她的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强。

  没有人喜欢痛苦,即使是心灵导师,张德芬也同样如此。那么他是怎么处理的呢?她会积极往前走,研究勾住她的那些东西,积极想办法让自己开心,不断学习,直到把自己的状态调整为好为止。

  对于婚姻,张德芬认为,婚后的双方各自开自己的船,做自己的掌舵者,夫妻双方可以顺道一起走,一起欣赏风景。因为不把希望寄托在对方的身上,彼此的牵绊,期望和要求少,夫妻的矛盾也就会少。所以张德芬特别强调,女人一定要独立。

  我们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怎样让过精彩丰富的生活?如何寻找生命的意义?《梁品》让我们看得见生活,看得见生命,看得见情绪,看得见传统文化里的历史长河。

  《梁品(梁冬对话16位智者,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读后感(六):当你渴望改变人生,就对话16位智者,来一场心灵探索,让生命轻盈

  文|缘来酱子

  我们看见自己生命中缺的那一角时,都曾试着用不属于自己的方式,填成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圆,而以为那就是自己。

  直到我们深刻地让那个缺角在身上留下印记时…那才是“自己”。

  我们为什么活得不自在?

  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是否掌握真理,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

  正安康健创始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知名财经商业评论主讲人梁冬曾说:这正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智慧“把活该活成应该”。

  在当下充满变数的时代里,梁冬写了《梁品》这本书,开篇引出国学经典《道德经》,藉由“道”的体会,寻找身心安顿的雍容气质。

  透过“道”的智慧,建立清醒自在的悠游气势,让生命轻盈;经由“道”的应用,开拓恢弘的生命气魄。

  在《梁品》里,梁冬对话16位智者,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来一场心灵探索、提升生命的品质。

  傅佩荣是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

  老子《道德经》全文五千余字,文词简短,深富人生哲理,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之一,也是全世界最早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更是全球最被广为翻译和阅读的一本书。

  在傅佩荣多年的讲学和著作中,“老子”,不再拘泥于字义上的考据解释。

  他希望能以生命历程的体会,领悟老子的生命智慧,让经典转化成多样丰富的现代表情,突破众生相的有限、狭隘、自以为是的“知” ,和盲目、衝动、无所适从的“行”,回归“道”的核心思考。

  傅佩荣认为读《道德经》不能只读一两章的内容,也不能东读一章、西读一章,一定要了解老子思想的架构,分清认知的三个层次。

  有区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人的理性决定了他要认识世界,对万物加以区分,知识积累得多了,就会分辨什么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条件。

  能避难,“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我们知道了什么东西有利,什么东西有害,然后就会趋利避害,让自己活得安稳一些。

  认知最后一个层次是启明,“知常曰明” ,看到人的生老病死最终都会回归“道” ,就会懂得人生根本没什么好争的。

  对认知所带来的欲望,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唯有“知足”和“知止”的人,才能立身长久。

  最终能以清醒的智慧,釐清迷惑的思绪,解开纷扰的纠结,重新看见自己内在的光亮,创造生命的无限生机,让古老的经典智慧成为现代再生的珍贵能源,创造源源不绝的生命涌泉。

  明白如何找到自己,只要重新对准焦点就会了解,你不只有能力找到自己,还能解放自己。

  张德芬是知名作家、心理咨询师,曾被评为2014中国十大品牌女性之一、影响中国女性生活精英人物、年度优雅女性人物等。

  他也曾经历2段婚姻,也面对人生中许多的不如意,但是他把“痛苦”当作生命的养分和资源。

  张德芬在《我们终将遇见爱和孤独》书中写道:不要看来生的后知后觉,就在当下,先知先觉,让自己在物质,尤其是精神上获得独立,不要过度依赖自己的亲人、伴侣。

  认清因缘,世界上没有人可以陪你走一辈子。

  尤其是女性,一个为自己负责的女人,一个有自我幸福的女人,要有更多的时间放在自己身上。

  和内在的能量连结,告诉自己别封闭,永远保持放松与开放,只需要抬头看着太阳,巨大的能量就会在你的内在涌现。

  有一天,有人问冯学成老师:¨冯老师,讲讲睡觉的艺术,如何能够睡个好觉?”

  冯老师就说了三个字“外天下”,就是站在天下之外,翻译成一句简单的话,就是“这世界关我屁事”。

  这就是置身天下之外的脱离心。“关你屁事”可以减少问题的参与者,“关我屁事”可以让自己置身事外,这是让自己不受世间困扰的方法。

  而人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花在床上,可见睡眠是生命中占了很重要的部分。

  谁都知道睡眠和休息的重要性。然而, 每天全世界都有无以计数的人饱受失眠的痛苦和折磨。

  所以要把睡眠当作“头等大事” ,不论是工作上,或是个人生活上,失眠的人都需要帮助。

  睡不好觉,不但影响人的记忆力、情绪、工作和学习状态等等,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短期以及长期的影响和危害。

  孙伟是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医学科主任,擅长为睡眠障碍、抑郁症、酒精、药物依赖及心理治疗。

  他用三元素“失眠五步疗法” (上下不动静)来调整人的睡眠。

  第一元素:睡眠节律

  上 - 每天按时上床。

  下 - 每天按时下床。

  第二元素:要有足够的睡眠动力

  不 - 白天不补觉、不午睡、不赖床。不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情。

  动 - 适当地运动,每天运动一小时。

  第三元素:身心要放松

  静 – 每天一小时的静坐和正念呼吸练习,做静心练习。

  孙伟指出,现在失眠的人之所以这么多,就是因为心太乱,无法静下来。

  希望能让大家睡好觉之外,还能唤起每个人的觉醒和认知,才能真正地活得轻松自在,不再焦虑抑郁。

  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怎么对待我们。

  人生有三要: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

  梁冬的《梁品》是一本既具可读性又有实操性的个人成长书,能深入地去探讨不同的人生主题,够把学到的知识、道理应用在生活中,从不同的角度再次抽丝剥茧地探讨人性、个人意识,以及我们的情感、思想、能量的各个层面,就能拥有一个更好的人生。

  《梁品(梁冬对话16位智者,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读后感(七):人生修炼手册,修心修身修四观

  不久前,孙俪的新剧《理想之城》上映了,身在娱乐圈这个名利场里,大多数争先恐后地往前挤,孙俪却选择退进生活的桃花源里。

  除了有作品播映时她会通过接受采访、配合宣传的形式出现在公共视野,其他时候,人们想要了解她,都得通过微博冲浪。在微博上,她是邓超的妻子,等等和小花的母亲,以及一个很会养生的朋友。

  检索孙俪的微博,日常分享最多的是节气养生,每到节气变换,她都会发上这样一段文字,酷似家族群里某位热心亲戚。

  但正如英国诗人John Donne在诗里写的那样: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大多数人都不可能永远呆在“桃花源”里,即使不主动踏出,各种来自现实的种种变化,也会找到你。人生在世读书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手指路。有时候我们缺的或许就是那个“高手”。

  那么,能我们指路的高手在哪儿呢?谁又能为我们指路呢?

  知名财商评论栏目《冬吴相对论》梁冬带来的《梁品》,16位智者,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参悟自在之道,解答人生难题。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让我们随梁冬走进《梁品》。

  01生命观比三观更重要

  一直以来,大家都对《道德经》等中国经典心生敬意,当今不少人的话术、表达以及有意无意的态度和价值观都受到了西方哲学的影响。

  台湾大学哲学教授傅佩荣在书中告诉我们中国文明比西方文明更早熟。

  罗马初期新的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他是西方一流的哲学家,他提出“太一”。

  所谓“太一”就是一切,如同太阳一样,太阳光照射出来,越接近太阳的地方越热,相反离太阳越远的地方,阳光就越少。

  太一无论生出多少万物,本身完全不动,也完全不会减少,这与《道德经》讲“道”是独立而不改是一样的意思。

  荷兰重要哲学家斯宾诺莎主张一元论,他将认知氛围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感觉上的知识,比如亮和暗、高和低等等。第二层是理性方面的,第三层是直觉。

  这和老子的“一切来于道,又回归于道”的理论相仿。一元论也可以分别与老子提到过的认知三个层次—区分、避难和启明相对应。

  之所以落后一段时间,是后期“帝王专制”,从秦始皇开始,所有学术都开始为zz服务。

  说到这里,傅佩荣教授还提到现代人对儒家思想的误解。

  孔子与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是极其反对“三纲五常”,“三钢”最早是东汉的《白虎通义》提到,而“五常”则是董仲舒提出来,从宋代朱熹开始,才将“三纲五常”连在一起。

  真正的孔孟之道只讲父母子女这一纲,根本不会把君臣之纲放在守卫。五常之中,孟子只讲前面四常“仁义礼智”,因为信与仁义礼智不属于同一类别。

  对于“信”的定义,孔子和孟子说;才学修养兼备的人,说话不必守信,做事不必有结果,一切要看道义在哪里。

  这是什么道理?

  傅佩荣教授解答说;他买了一把新猎枪,答应下个月借给朋友,但这一个月间,朋友得了抑郁症想要自杀,那么借枪的事就一定要反悔,因为生命是首要,守信已不再重要。

  对于保全生命才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就连《孙子兵法》也有提到过。

  书中东方战略学者洪兵教授为我们解读关于“胜利”时提到,“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它的意思是当一个战略高手攻下一个国家,将其攻破时,应该是完整的,而不是残破的。在孙子看来,“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果根本不算赢。

  洪兵教授在书中讲了三个船长故事第一个船长虽然在大风暴来临时英勇地保护了乘客,受到了各种嘉奖,第二个船长增强了船的抗风能力,有惊无险地度过了大风暴,而第三个船长经过调研,判断那条航线有特大风暴,于是选择了另一条航线,平安达到。

  他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英雄大多无功无名,他们却都是战略高手,深刻地诠释了《孙子兵法》里的“不战而胜”,因为他们把对抗点前移了,判断风险并化解风险,所有人的生命都有了坚固的金钟罩。

  02顺时饮食,顺应养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说;可以用言语讲述出来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名称来界定的名字,也不是恒久的名字,没有名字以前,是万物的开始;有了名字以后,是万物的母体。我们人类的母体,除了母胎之外,就是这副凡胎肉体。

  爱默生说: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一个人只有在健康的基础上,也可以更好的平衡生活和工作;也只有在健康的时候,才能体会到活着和奋斗的乐趣。当一个人失去了健康一切都会变成浮云,没有健康纵有家财万贯也要忍受病痛的折磨;没有健康纵有鸿鹄在心也无法展翅飞翔。

  著名的大画家齐白石,他是非常高产的,近百岁的时候还没有停止创作,这样好的精力自然是来自他健康的身体。一个人的健康也是要从细微处入手的,尤其是我们的一日三餐。

  国家公共营养师陈允斌教授在书中说;顺时饮食解读为食用应季、从地上长出来的东西,每个人因为年龄不同,所要吃的食物也不一样。

  一家人的饮食,一般都是遵照二十四节气的规律来安排,比如冬至。

  从养生的角度来说,冬至才是一年养生的起点,在冬天很多人会喝羊肉汤,这个季节是心血管病高发期,医圣张仲景治疗的方子里就有羊肉汤放生姜。

  陈允斌教授还解密,如果气血不足的人在汤里不要放萝卜,要放甘蔗,因为甘蔗是润燥的,也不寒凉,恰到好处地化解了羊肉的热性。

  除此之外,还可以放胡椒粉,就像四逆汤里的桂枝一样,引火归元,让我们的身体更加暖烘烘的,喝完这碗羊肉汤,最后用一杯黄酒作点缀,这个冬天又怎么会冷呢?

  立春当天吃薤白、葱、韭菜、萝卜缨和荠菜这样的五辛盘,帮助身体打开中气通道,令人神清气爽。

  过了雨水,很快就到了夏至,和冬至完全相反,夏至时我们需要养心阴,比如吃桑葚。

  端午节的饮食特别有讲究,因为陈允斌告诉我们这整个毒五月都要吃这些食物。

  比如咸鸭蛋,这种咸鸭蛋要在清明节前后就要开始腌制,因为这个时候水已经暖了,鸭子吃得好,长得肥,产的鸭蛋质量也特别好。

  如果家中有小朋友咳嗽,就可以吃鸭蛋或者咸鸭蛋,不要吃鸡蛋,因为鸡蛋是偏凉性的,就像鸽子蛋是专门给做完手术或小产的人食用最好。

  过完五月,到了六月又有一样重要且美味的食物需要补充,那就是大蒜煮鸡蛋,这个时候的大蒜一定要选六月的新蒜,这样吃不仅好吃,还可以补气。

  当我们步入酷暑的七八月时,陈允斌教授提议用黄芪水煮粥吃上一整个夏天,或是饮荷叶茶和姜枣茶,尤其是姜枣茶最好削皮下锅煮,一直喝到三伏天之前。

  到了立秋,天气马上就要变冷了,就可以开始”贴秋膘”比如十全大步酒糟鸡,这是特地为体虚活大病初愈的人大补之品。

  小朋友则可以吃甜黄泥,其主要材料是蛋黄,猪油和糖,这些东西对小孩子而言是滋养之物也是补脑上品。还有墨鱼干双莲汤都是这个时节的进补佳品。

  古人常说:“秋收冬藏”,我们冬天少不了要藏,那么就需要一个养藏汤。

  用带皮的核桃、栗子和莲子一起煮,口感稍涩,也正因为这样的涩,就能帮身体”收藏“起来。据说陆游曾用风干带皮的栗子治疗自己的齿根浮动症。

  过完立冬,冬至随之而来,经历了春夏秋冬,转了一圈回到原点,生命的奥秘往往就是这么奇妙。

  吃好了,身体舒服了,经过心灵修行,我们就会拥有幸福人生吗?

  03幸福感可否被测量

  孔子曰”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里面的“乐”字,只是流于文字,而没有一个可量化的标准。但现在人们对快乐幸福和快乐却可以被科学化,有技术支持,由某个器官控制着,也可以被复制。

  那么什么是幸福,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教授解释:科学定义叫作有意义的愉悦感!

  他说;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意义”是我们大脑的前额叶产生的一种人质,是一种大脑前额叶的特殊活动。

  比如当一个人走到水边是,脑中立马想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首诗,这就是意义感,也叫禅意,是人类的一种灵性、悟性、感性和德行,不同人在意义感的认识是有水平差异。

  我们如何提高幸福感呢?

  彭凯平说;睡一个好觉,与人和谐相处。

  可是据2016年中国睡眠研究会调查发现,仅中国就至少又三亿人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

  这些睡眠障碍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睡不着,也就是失眠和不安腿综合征。二是睡不好,也就是睡着后多梦或者总醒来,还有打呼噜、说梦话、梦游、睡觉打人都属于这一类。最后是睡不醒,这种人动不动就睡着了,或者连续一个星期从早到晚地睡。

  除去第三种,很多人会选择吃安眠药来助眠,但更多人会觉得吃安眠会上瘾而惧怕。

  北京大学睡眠医学科主任孙伟,却从西医的角度向我们分析;安眠药经过很多年的历史发展,已经到了第三代,副作用已经越来越小,药物的成瘾性和依赖性也越来越低,疗效也是可以肯定的。

  而且他在书中还提到季羡林教授从二战时就开始失眠,持续几十年之久,并没有因此收到任何困扰。

  当然,如果出现失眠首先还是要自我筛查,比如身体的疾病以及心理的疾病。

  若是没有以上疾病,孙伟教授在书中教了我们一套上下动静的五步疗法。

  所谓”上“就是每天按时上床,每天十点半准时上床;“下”,就是每天固定时间下床;“不”,就是指白天不补觉、不午睡、不赖床;“动”,就是每天运动一个小时;“静”,就是每天做一个小时静心联系。

  当我们睡好一个觉的时候,再慢慢觉醒,这样才能活得轻松自在,抑郁焦虑的情绪也就消失不见,更利于我们打开自己,获得自由,获得更亲密的人际关系。

  当然,人类作为万物之灵,不可能没有任何欲望,更不可能人没有丝毫冲突。

  于是中国心灵领域作家张德芬教授告诉我们;直面自己的感受,承认自己的内在需求,一开始“小剂量”慢慢地练习。

  只要放宽心,做该做的事情,尽该尽的责任,不再执着原来很在乎的事情,情绪就能逐渐放开了。

  书的最后还为我们解读了故宫六百年风云变幻,朝代更替的秘密。

  纵观世间万事万物,生命的自由从来都不是别人给予的,只能靠自己不断练习“跳出来”的能力,发现靠自己的独立、超脱和投入以及成长,全方位了解这其中的觉察,才懂得如何应对自己的人生遭遇。

阅读更多原创故事,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故事频道。
喜欢故事,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