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房》是一本由[英] 依列娜·法吉恩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书房》读后感(一):《小书房》:一生总要读一点童话,才会充满梦幻
文|继芳翎馨
在我的童年时代,因为父亲爱看书,所以我总会翻乱他的书房,找一些故事来读。父亲给买了《十万个为什么》,也买了好些童话故事,漫画《西游记》就是那时候我读过的童书。
长大以后,我依旧喜欢看童话故事,彷佛读一点童话,会让很难过的现实变得不那么难过,也会给生活增加一点点甜味。
《小书房》这本书是英国作家、诗人、剧作家依列娜·法吉恩创作的,获得了英国“卡耐基文学奖”“国际安徒生文学奖”等儿童文学奖,阅读此书,寻找儿童文学的乐趣,从作者身上,看见属于生活的梦幻,以童趣唤醒生命的美好。
1.小书房是个地方?
在作者的童年里,有一个房间,被称作“小书房”,小书房任由书籍主宰,就像是一座无人照料的花园,花与草自成天地。
对于小孩而言,无人挑选的书籍,三教九流、名门世家、王公贵族都有的世界有多精彩、多诱人,也许只有内心丰富的人才能体会到。
我喜欢作者这句话:
“在书中,我能在幻想的过度里徜徉,我还能扬帆起航,在书中来一场发现之旅,所到之处无比真实,往往比虚构的世界更为奇妙。”
小书房,是我们的一方天地,与书为伴,与故事为伴,我们能看见这个世界的另一宗美好,更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多姿多彩。
金光闪闪的一切,如果伴随着每个人跨入小书房的那一刻的美好,或许也能闪耀着更为妙曼的相逢,让生命从此多一点可期待。
2.所谓童话,让现实更现实,让梦幻更梦幻
很多时候,看童话故事,如果不深度思考,其实我们就是看到了一个梦幻的结局:
国王占领了百姓的玉米地,为了彰显他的地位与价值,彰显他的权威,不惜牺牲百姓的一年辛勤劳作。
可国王终究占领不了所有的玉米地,总有些种子一代代地保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现实的是,总会有一波人被迫害;梦幻的是,也总会有一群人有新的希望。
就像另一个国王,没有遇到他想要说话的公主时,那一首诗读起来总是事与愿违,总是会令人愤怒,可是遇见了想要遇见的那个公主时,顺畅的诗句就仿佛刻在了脑子里,挂在了嘴边。
多幸运,梦幻的结局是国王与想要携手一生、追逐冒险和珍视周围的公主在一起了;现实的是当你的身份是国王周围的女仆时,无论你做了什么,国王也仅仅只是觉得你很奇怪罢了。
童话的世界很奇妙的,彷佛一直在教会我们努力地去与生命对话,对生活对话,让我们看清生活的同时,也热爱生活,让我们清楚生命有怎样的走向时,依旧能坚定地往前走,朝着正确的目标奋斗到底。
每看一则童话,就仿佛给生命多了一份洗礼,你会看到宇宙带给你的课题,让你在不断探寻中找到属于你的宝物。
《小书房》读后感(二):孩子梦想中的“小书房”,怎能缺少美妙的童话故事呢?
小时候,总梦想着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奈何家庭条件有限,连书都是奢侈品,更别提书房了。如今,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虽然依旧没有专门的书房,但书终究是不少的。每当看着孩子欢乐的读书身影,又仿佛看到曾经的自己,心里竟然觉得格外满足。
英国作家依列娜·法吉恩在她的著作《小书房》一书中,曾说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家里的小书房。正是在这个小书房里,她看到一个与现实完全不同的奇妙世界。其中,既有动人诗歌、散文、戏剧,也有神秘的传说、奇闻异事和历史故事。
丰富的阅读致使依列娜·法吉恩从小得到了很好的文学滋养,这无疑为其后来的写作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于是,在不断地努力下,她接连获得了英国“卡耐基文学奖”、“国际安徒生文学奖”等多个儿童文学奖项,成为备受孩子喜爱的作家。
这本《小书房》就是依列娜·法吉恩写给孩子的童话故事集。在本书中,共收录了来自作者的27篇主题各异的故事。虽然每个故事长短不一,但都能够让小读者们在享受阅读的同时,获得诸多的启示。
一位身份尊贵的公主,可以拥有很多普通人不曾拥有的东西,但也有的是她想要却得不到的。在《公主哭月》中,就讲述了因为国王的女儿想要月亮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讽刺的是,在这篇童话里没有人在意真正的真相是什么,只有人云亦云的附和,而这样类似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似乎也并不少见。
某日,议员无意中看到一名卫兵在一处没有任何建筑和门禁的地方,来来回回的巡视。奇怪的是,卫兵虽然在奉命执行任务,但并不清楚为什么而进行巡视。原来,这是很久以前一位女王留下的传统,《今非昔比》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然而,一件美丽的事物已经不复存在,那么继续死守又有什么意义呢?由此可见,没有什么事情是一成不变的。
孩子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他们愿意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一些奇异生物的存在。在《康尼玛拉的神奇驴子》中,讲述的就是一个叫做丹尼的小男孩因为父亲口中那个神奇的康尼玛拉驴子而受到同龄人嘲笑的故事。也许这些同龄人本无恶意,但事实上却给丹尼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困扰。为了让丹尼走出阴影,这时老师和孩子父亲的做法,则给家长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小书房》是一部读起来很有意思的童话故事集,整体内容读起来很流畅,在饱含哲理的同时,又没有那种呆板的说教意味,很适合儿童阅读!
《小书房》读后感(三):给孩子一间温暖的小书房
“爱阅读的孩子,
往往内心丰盈,向阳而生,
性格温柔且强大!”
封面的一句话深深吸引着我,随之我想翻翻这本书。
《小书房》获得国际安徒生文学奖,本书是由英国作家依列娜·法吉恩创作的。作者的经历非常让我羡慕,她是这样告诉读者朋友们的:在她童年时代,家里有过一个小房间,被她们称为“小书房”,这个小书房不同于其它房间的书,鱼龙混杂,收纳的尽是无家可归的流浪之书,三教九流、名门世家、王公贵族应有尽有,就在这样的一个房间里带她领略了现实中前所未见的各色世界与不同时代,是一个充满诗歌与散文、纪实与幻想的世界。
每天如饥似渴的在小书房里读书,有时伏在地板上,有时依靠着书架,有时站着看,只有停止阅读后才会发现自已看书的姿势有多么不舒服!就是在布满灰尘的小书房里也不能阻挡她看书的热情,小书房陪她一起长大,成人。
作者在小书房的影响下成了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家,创作了童话故事集《小书房》,本书收录27个童话故事,每篇故事无与伦比,读后令人深深沉浸其中。
之所以说羡慕作者有小书房,而自已的童年除了做不完的家务活外并没有作者那般幸福可以有一间属于自已的小书房去阅读。每个孩子的童年应该被这童话故事填满才会有丰盈的内心。
趁淅淅沥沥下雨天我翻开《小书房》,被书中童话故事深深吸引着,430页的书用时一天看完,每个故事在我心中悄无声息的回荡着,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好似已融入童话世界。
最让的感动的是西班牙小猎狗这个故事。
主人公是一位18岁小男孩,他父亲是伐木工人因病离世,他被人解聘后带着三先令离开呆了十多年的地方,在寻找下份工作时碰见一群野孩子欺负一只小狗,为救小狗把全身仅有的三先令付给野孩子后,他带着狗一路流浪时救了一位被树压倒的老人,后来机缘巧合的遇见本国公主并为公主解围,国王如男孩所愿赐予伐木工作的同时让他负责公主取暖的柴火。男孩为感恩报答这一切,每天精心为公主打捆好柴火随附赠一束野花,年复一年公主爱上男孩,最后两人幸福美满的在一起生活着。
一位身无分文的孩子因爱心解救一只小狗,又因善良帮扶伐木工老人并负责照顾一切;为报答国王赐工作的恩情打上好的柴火采野花送公主使公主开心,这一切并未因身份地位的悬殊而也都得到最完满的回报。
故事温暖,结局完美,这世上再没有比读童话故事能让人开心的事了。作者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写孩子的内心的世界,在她们童真的世界里没有坏人没有丑恶只有善良和温暖,我想每个孩子能读到这样温暖有爱的童话故事内心一定很丰满。
《小书房》读后感(四):“兴许如此,兴许如此,谁又能知道呢?”
在这套安徒生奖作品选里面,我首先相中了《小书房》,书的介绍是多么吸引人:“哪怕小书房里的条件并不怎么好,读书的姿势很难受,也不能阻挡她神游书海的热情。” 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难道不是写的当年的我吗?我小时候好像从来就不会规规矩矩地坐着读书,总要藏到一个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去,在那里静静享受读书的乐趣。 当时最常去的地方就是一个学校的老院,我相中了人家宽大的窗台,那窗台儿离地只有半米高,小孩子也可以轻轻松松坐上去,那窗台异常宽大,我可以在上面或靠或躺或趴,那个时候凡是得了一本好书,必然要跑到那个地方去,在窗台上舒服一个半天,那个地方就是我记忆中的小书房。我长大之后才知道那是一个地下实验室的大窗台,从屋子里看那个窗台会看得清清楚楚,实验室的叔叔阿姨从来没有出来赶过我,十分感谢他们对童心的呵护,留给我最美好的小书房的回忆。 爱读书的人都有一份差不多的回忆吧?关于书关于童年。
《小书房》的作者依列娜·法吉恩就跟我们分享了她的童年,在她的童年里,家里到处都是书,但是唯有这个小书房里面的书铺天盖地,不分门类,小女孩在那里获得了终身受用的思维方法,在她的笔下,总是虚构与真实交织,幻想与现实并存。对她来说,那些虚构和幻想的东西和真实和现实一样存在着,她终生保持着一颗童心。这是小书房对她的馈赠,她又把这个馈赠转送给了她的读者。 这本小书房是童话故事的合集,里面收入了27个如梦如幻的童话故事。 推荐几个我特别喜欢的故事吧。
《一便士》。作者是国际安徒生奖的获得者,这个奖项是公认的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项,它重视人文关怀,重视帮助孩子去“发现用别的办法发现不了的东西”。 我觉得这一篇真的太能说明这个“发现用别的方法发现不了的东西”这个原则了。 一个5岁的小男孩由于偶然的机会有了一便士的硬币,他以前看到过人在自动售卖机上用一便士换来一板巧克力,于是他就去了,没想到他弄错了机器,得来了一张火车接站票,于是这个小家伙进到了一个对于他来说仿佛神话世界一般的火车站,在那里开开心心地玩了一下午,看到了形形色色的火车,看到了各式各样的人,知道了别人给他的好东西,最后还得到了赶火车的人在自动售卖机落下的一板儿巧克力。 一个普普通通去火车站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成了一个曲折离奇的冒险故事。 好的儿童文学作家,不是站在那里去想象孩童的世界,而是蹲在那里去感受孩童的世界。作者绝对是把自己放入到了5岁孩子的视角,于是在他的眼睛中,熟悉的东西就变出神奇的感觉了。 作者还非常擅长写那种花非花,雾非雾的故事,故事中间经常没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也没有一定的必然的逻辑,比如第一篇《国王和玉米》,一个别人看起来傻乎乎的孩子,为什么忽然会长篇大论讲起故事来?比如《亲吻桃树的女孩》,已经汹涌澎湃的活火山,为什么突然停止了? 作者并没有刻意要给我们一个解释,她非常相信她的读者,故事中间缺失的那些环节,就如同当年她在小书房中感受到的那种金色的尘光,不用那么清楚,不用那么明白,她相信她的读者,能在这金色的尘埃之下,读懂《国王和玉米》中孩子的不卑不亢,读懂《亲吻桃树的女孩》对万物的珍惜。 这就够了,不是吗? 让我们用亲吻桃树的女孩最后一句话来总结这本书吧: 兴许如此,兴许如此,谁又能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