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同样班级也要有班级的规章制度,小到幼儿园,小学,初中,大到高中,大学,工作单位……都会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所有的这些成条文的约束,都是为了保证工作和活动顺利开展。强调规则并不是为了培养循规蹈矩的“好孩子”,培养幼儿规则意识与培养其个性之间并不矛盾。只有自由与规则相结合的教育,才真正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而对于幼儿园的孩子,对于“规章制度”完全不理解,可是我们还要给孩子立规矩。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立规则,孩子才更容易接受呢?根据我自己的理解,根据实践。总结了以下四个方面。
民主制定,共同遵守
自古以来,“专制”就不容易得人心,也不容易让大家心服口服,所谓,“民主者得天下”。不要小看了班级的各项规则,其实它们就是班级的“大法”,每一条的制定,都不是老师一人说了算,千万不要剥夺了孩子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孩子或许不会提出来每一条要求的内容,老师可以在开学初提出班级规则的每一条具体要求,让孩子们听。举手表示自己是否能接受,如果孩子对这些要求存在疑惑,老师可以及时给孩子解释,让孩子心服口服地去接受。这样不仅是在征求孩子们的同意,其实也是学习班级规则的一种方法。当孩子们和老师都达成一致的时候,班级各项规则就可以定下来了。以后,孩子们就按照“班规”的具体要求去做事,做到有规可循。这种通过民主制定的班规,会更有说服力,孩子也更容易遵守。
环境暗示,养成习惯
我们不要忘了在建设物质文化的同时,忽视了精神文化。而环境建设,就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让校园的每一面墙会说话的同时,我们更要让班级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环境对孩子起到一个暗示作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自觉遵守班级规则。比如,在各个区域,我们可以制作区域牌,用孩子看得懂的图文写上进区要求。这样孩子每次抬头都能看到,时间长了也就记在了心里,无需老师反复强调。比如在厕所门口,我们也可以贴上“小心滑倒”的图片,这样孩子就会告诉自己要小心。在图书角,寝室,可以贴上“保持安静”的提示语,孩子们走到这里,就会明白这两个地方需要保持安静,不能大声喧哗。我们也可以采用6S管理,在必要的地方贴上标签,提醒孩子怎么做。这种方法,既减少了老师的说教,又教会了孩子学会看标识语,一举两得。孩子的好习惯不知不觉在养成,规则意识也越来越强。
根据情况,灵活完善
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不断发展中,规则的制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规则不一定都是完美无缺的,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与幼儿进行讨论,适度地改变规则,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比如,刚开始因为场地原因,我们规定娃娃家只能进去六个人,后来发现六个人似乎角色有点少,影响孩子们之间开展角色游戏,所以我们就适当扩大了场地,也将进区人数增加到8人。比如,小班制定的规则,可能到了中大班就不太合适,我们也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时调整规则。规则的调整,能够让孩子真正理解规则的制定不是为了约束他们,而是为了给他们更多的自由,活动时候更方便。
指导强化,内化规则
规则是孩子和老师共同制定的,也需要大家共同去遵守,老师要为孩子做好榜样。规则是幼儿学会自控的载体,幼儿有一定的规则执行力,但受自控能力限制,执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这时候老师切不可袖手旁观,一定要及时提醒孩子。表扬孩子好的行为,强化好的行为,对于出现的问题的老师要耐心指导,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同时也不能急于求成,给孩子一定的适应时间。让他们在多次实践中,明白规则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自觉增强规则意识。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不是老师说,孩子照着做这么简单。首先要师生共同制定,共同遵守。其次给孩子一些环境暗示,多角度让孩子去理解规则。同时也要学会随机应变,根据情况,灵活完善规则。在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过程中,老师要及时指导,帮助孩子内化规则。如果你发现班里有些孩子规则意识不强,可以多从这几个方面思考一下,问题出在哪里,对症下药。让我们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培养规则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