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古今——秦

发布时间:2021-12-28 14:30:06

编辑荐:事到如今魏击后悔也没有用了,估计到这时他才明白自己的心思师隰领会了多少,自己的帮助师隰真正接受并使用的又有多少。

(个人读史经历,把自以为看到史书表面下的东西,分享给大家,切勿当真。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两千多前,战火纷飞,神州大地满目疮痍。各路诸侯穷尽心机,或想免于虎口,或想饕餮贪食,纷纷不惜千金求贤若渴。

被私藏在魏国贵族府上多年的一个年轻人,在这样一个时代, 悄悄避开权谋争斗,离开了繁盛强大的魏国,却不是为了淡泊名利明哲保身,而是来到萧然破败的秦国寻找那个能让他一展宏图的人。聪明人往往在行动前就已经看到结果,不出所料,他找到了当时的秦王秦孝公。

于是,一个年过三十,一个虚岁二十四,一君,一臣,两个年轻人携手在秦这个不起眼的小国里布下了中国历史上最大一盘棋,把弱小的秦国,从历史淤泥底部推上了浪尖。

读史到了这个地步,写史的人想让你看到的东西也就到头了。

但各位看官们可不傻,不会就此罢休,于是不管不顾地追问下去。

历史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木秀于林1)

商鞅,本名公孙鞅。

一个贵族子弟,生活在多元文化交汇的卫国,自小耳濡目染,对上层社会那些明风暗浪了然于心,加上过人的心智,参悟出治理乱世的真理。

所谓出世入仕。

心思机敏的商鞅自然不会满足于只在卫国研究学问,于是离卫入魏。

当时,魏国是大国,国力强盛,人民富足。初入仕途的商鞅来到魏国,投入公叔座门下。

假若当时商鞅真的在魏国从了政,那很大可能会被埋没在魏国王侯将间相尔虞我诈的权利斗争中,搞不好还会事未成,身先死。

所谓腐水不流,强大的魏国早已过了鼎盛时期。统治阶层攒够了资产,大家都不再动发展的脑筋,而是一门心思想保住现在的财富。那个最初把各路贵族联在一起的利益链开始断裂。

在如此背景下,即使商鞅能说动魏王把目光放长远,也很难煽动贵族大臣们跟他一起折腾。

不过,历史总是充满机缘巧合。

公叔座一遇到商鞅,立马眼前一亮。这个年轻人才华非凡,更难得的是zz背景一干二净,在魏国无权无势,也没有敌人,只身投靠丞相府。老丞相心思微动,想把他留下培植为自己苦心经营的利益集团接班人。

于是表面惜才,实则将商鞅雪藏在府中。

换作普通人,可能会郁郁寡欢,或愤然离去。但商鞅不是普通人,他不但没有生公叔座的气,反而一点灵犀地看透了强大的魏国不过是金玉其外。公叔座这一己私欲,反倒保护了商鞅,按下他的锋芒,让他免于陷入朝廷权谋斗争的污泥。

这个时候,懂得厚积薄发才是聪明的选择。于是,商鞅以惊人的定力和耐心,按下自己一腔热血,留在了公叔座府上。一边利用优越的资源潜心研读吴起、李俚留下的制度法律,一边静观大局,思考出路。

公叔座留下商鞅作棋子,一步步拉拢,铺路,小心驾驭。自以为聪明,却不知道自己每一步都被人家看在眼里。

大智若愚,才华往往是藏不住的。或许商鞅在一开始就算计着如何摆脱公叔座的控制。我很难想到这个死局如何破解,公叔座下足了功夫,想把商鞅于丞相府的利益牢牢联系在一起。但他面对的可不是一般棋子能由他随意摆动。商鞅用自己机敏的智谋巧妙化解,使公叔座最后也没能达到目的。以平局收场——他丞相不敢轻易搬出这颗棋子,这颗棋子也不敢轻易离开丞相府。

眼看商鞅在魏国积攒实力的目的即将达成,他不愿卷入魏国统治阶级之间那些权力之争的心思也日益表露,公叔座的利用价值越来越小了,与他对弈的这盘棋也即将从暗斗升级为明争。

本来,对商鞅这样的人,公叔座打的是不能用之即杀之的想法,现在看来若想让商鞅为己所用,帮自己在朝廷站稳阵脚是不太可能了,但这样一个人,到底不忍心说杀就杀,自己的利益是一回事,魏国的利益是另一回事。正是国家要用人的时候,一个人才含金量有多高,在官场城府极深的公叔座当然心知肚明,无论是为了谁,公叔座都不会轻易杀了商鞅,更不可能放走他,于是愈加步步紧逼。一股暗流在丞相府平静的表面下波涛汹涌。

无独有偶,恰恰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公叔座突然病重。

丞相想要暗藏王牌,魏国知道商鞅的人当然是越少越好,那么这场来得蹊跷的病有没有可能是商鞅在这场对弈中最后的一招,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

不管怎样,公叔座即将离世,他也知道一旦自己死去,那一辈子的心血也将付之东流,魏国政坛上再不会有公叔一族立身之地。万般无奈,只能放手一搏,于是向魏王举荐商鞅,硬是把这颗蓄养了多年的棋子摆了出来。

但输赢早已成为定局。

有这样一个人,早怎么不拿出来呢?若你公叔丞相一直以来都是刚正不阿忠于朝廷,永远把魏国摆在第一位正人大臣,魏惠王可能会慎重考虑,显然他不是这么个人。

死到临头了才突然想起来自己府上还有这样一个人才,而且狮子大开口,一下就想把他放在朝廷举足轻重的位置上,说里面一点没有猫腻,谁会相信。更何况商鞅是何许人也?要把一个突然从丞相府里冒出来的外国人摆在魏国人人趋之若鹜最重要的位置上,谈何容易,哪能是一句话的事,简直是在拿魏国的命开玩笑,魏惠王当然不会答应。

唉。人死前总是会突然明白很多事情。

也许生命将逝,公叔座明白了自己的一点私欲将误了魏国大事,若商鞅流出魏国,日后在其他国家被人重用锋芒毕露,自己私藏人才必会为后世病诟。更不忍看自己趟了一辈子的污泥在自己死后还会在继续下去,不希望百年后魏国为自己的狭隘付出惨痛代价,不甘心就这么把商鞅放走,让自己辛辛苦苦想拉下水的人最后干干净净抽身而去,希望魏惠王重整旗鼓,不再沉迷于现在安逸的环境。

不管是因为什么,举荐一个人,说了一场荒唐话,里面暗藏了老丞相多少恨于不甘,史书里只有匆匆一笔带过,不痛不痒,不黑不白。

魏惠王最终没敢用这个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商鞅,更没有相信公叔座的话杀了他。

这个糊涂一世聪明一时的人,含恨而死。

而对于年轻的商鞅来说,离开了丞相府,离开了魏国这摊死水,真正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木秀于林2)

和人一样,一个国家发展也不可能是一夜之间。

时间拨回到十年前。

秦献公接收的秦国,可以说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公元前389年,秦惠公起兵50万与魏军决一死战,一场败仗吃下来,损失惨重,秦国元气大伤,再无力于魏国抗衡。一个国家,只剩下三座城池巍巍自立,南楚西戎,还被魏国占去大半国土,三面环敌,似乎没有一点回旋余地,加上常年内忧,统治集团内部松散,人人自危。

这时候怎么办?

在这样一个局面下,历史把秦献公赢师隰这个送到秦国。

秦献公赢师隰,因为国内政权更迭,为保性命逃亡魏国,十岁背井离乡,二十九年流亡在外,从小过着步步为营的生活,身上系着秦国皇子的zz身份,被祖国驱逐,被族人排斥,选择敌国投靠。

这既是现实,也是表像。姿态摆出来,自然会引人往这个方向想。

魏武侯魏击觉得赢师隰是一个很不错的投资对象,小小年纪就有这般奔破釜沉舟,险象环生的魄力勇气,加上无依无靠,身家性命全都仰仗魏国,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能取得这个孩子的信任,再待机会合适时扶助他重返秦国,未来价值不可估量。

于是,魏击收留了年幼的秦国皇子,以宾客之礼向待。

然而,姿态是做给别人看的,赢师隰虽然年纪小,但也不至于真的相信了魏国的关怀。他心里有自己一套想法。

诱惑,且不管隐藏在背后的目的是什么,首先一定是好东西。好东西就有利用价值。

魏击这个如意算盘师隰不见得不知道,大概也明白自己的处境其实很险。秦国国君要他死,魏国国君利用他。所以他只能相信自己,为自己寻找出路。

魏国提供的优越的条件,师隰照单全收。一方面感激魏击,保留自己的投资价值,另一方面又小心不与魏国走得太近,免得秦国人起疑心,为自己日后回国树立障碍。

控制自己不被的欲望,不被诱惑蒙蔽双眼,又能利用别人的欲望,诱惑别人为自己服务。

年仅十几岁的师隰,注定不会被埋没在魏国。

历史上zz更迭,看起来好像是一瞬间,但其实背地里往往是经年累月积攒的结果。

赢师隰在魏国磨刀二十九年,学习魏武侯强国之术,密切关注秦国动向。

秦惠公十三年,年仅两岁的秦出公即位,国内内政经历平繁更替,已经混乱不堪,更何况在位者都没有什么治国才能,人们开始对当国内的局者们失去信心。

师隰知道行动的时机来了,动用自己的力量,暗中布局。

一年后,筹划基本结束,国内除了秦出公和他母亲都知道了公子连要回国的消息,差不多到了收网的时候。赢师隰辞谢魏武侯,拒绝接受魏军帮助,并承诺为感谢他三十年来的帮助,只要自己在位一天,秦国便不与魏国为敌。

事到如今魏击后悔也没有用了,估计到这时他才明白自己的心思师隰领会了多少,自己的帮助师隰真正接受并使用的又有多少。

秦出公二年,公子连为君,是为秦献公。赢师隰流亡在外二十九年,终于回到秦国,杀死三岁的秦出公和他母亲,夺回君位。

秦简公时改革旧制,虽然让秦国经济微有起色,但太过心急,触动了贵族的利益。秦惠公又不顾实际情况与魏国开战,让秦国损失惨重。这场仗把国家打疲了,却反倒使统治阶级团结起来。秦出公即位时,贵族们利益已达成一致,决不能再这样折腾下去了。恰恰这时候从魏国回来一个名正言顺的皇子,能力突出,手里有钱,有兵,还有魏武侯支持。于是大家便将他拥护上位,一方面是想稳住政权,希望秦魏之间的战火能够就此平息。一方面更是希望趁秦献公在国内根基不稳,把权力抓回自己手中。

秦献公可没有上这个当。他一上任,便着手开始改革。

若想做出大事,必先有权力做砖,手上没有真正的权力,心再高也什么都干不了。权力存在于人心。秦献公明白这个道理,他也明白人心要慢慢争取,不过二十九年魏国卧薪尝胆,早练就了他非比寻常的毅力。

首先,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废除殉葬。这是好事,多年来殉葬制度白白浪费了无数劳动力,严重阻碍经济生产。而且这也是一个拉拢人心的办法,原先为了让太子顺利即位,先王死时会要求重臣殉葬。彻底废除这一制度,先给这些重臣在心理上上一道保险,让他们能放心跟随他。

人心不稳不行,信任是起码的。不过光有信任肯定不够。还得在现实层面让这些人忘记自己,把注意力转到国家上来。收回权力是目的,但实施起来却不能把这个目表露。就好像下棋,只有对方能看到你落子,却猜不透你的用意时,你才能把对手引入圈套。

跟魏击较量这么多年,与人对弈的这些明门暗道秦献公已经玩得炉火纯青。

接下来秦献公走出第二招,把都城从雍城迁到了栎阳。

(未完待续)

阅读更多名人故事,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故事频道。
喜欢故事,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