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事件中总是暗含着某种必然,然后给思考者以智慧。三国时期的杨修,他人已死去,但教训还在。
首先,杨修之死,死于杨修自己的小聪明。
杨修很有聪明才智,但没有用对地方。纵观杨修一生,他并没有像谋士程昱那样,在军事上或zz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对策,只是一味地在“门内添活乃阔”和“一人一口酥”等小事上卖弄小聪明;他在参与了曹氏立世子的争斗中,教曹植杀门吏、教曹植作答;他还自解“鸡肋”,惑乱军心等等,完全是在玩智力游戏。缺少大智慧。
其次, 杨修之死,死于杨修自己的糊涂!
杨修在效忠曹植的过程中,没有为自己谋后路,在为曹植备答过程中,也没有做好保密工作,可谓糊涂之至!杨修啊,你为何不懂“家天下”的道理?曹氏兄弟权力之争,关你何事?怎不知参与了宫廷权力之争就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杨修这一次是赌大了!曹操恐中暗人谋害,故演“梦中杀人”,本来就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而杨修偏偏要说破,简直就是不识时务!再者,杨修在鸡肋事件中读出了曹操的犹豫,却不思如何正确地向曹操进谏,擅自让兵士们收拾行装。杨修是提前读懂了领导意图,但他又提前泄露了领导意图,这是一个最大的失误,给了曹操一个杀人的最好借口。杨修的确学识渊博,才华过人,能够读懂曹操的心思,但他察觉到曹操的杀修之心了吗?我想应该是没有,他真是小事聪明,大事糊涂啊!即使曹操现在不杀他,日后,曹丕也一定不会放过他。
再者,杨修之死,死于杨修自己的行为不检点!
杨修之死怪不了别人,只怪他卖弄才华,锋芒太露,又恃才放旷,不知检点。杨修有才能,但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他敢说、敢做,他恃才放旷、锋芒毕露而不懂得收敛,稍有机会,不管什么场合什么对象,便开始卖弄才华,以显示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其中诸如“一盒酥”和“猜字谜”等事件,便是极好的佐证。然而对于这些,老谋深算的曹操并不欣赏,每次都“虽喜笑,然而心恶之”。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曹操嫉妒杨修才华,其实这只是一种十分肤浅的表面现象。因为对于大zz家曹操来说,他在臣僚们面前的每一个举动,都有其潜在的zz目的。就拿“一盒酥”“猜字谜”事件来说吧,表面上是曹操和臣僚们的游戏之作,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些游戏都具有很强的zz试探性。老谋深算的曹操,想从中看看出臣僚们对自己的心思了解多少,明白多少,这对于曹操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全部被别人看破,那么这个人就失去了其价值,试想曹操作为一个君王,杨修一解读,在众人面前简直变得赤裸裸的,那还怎么统御百官,统治亿兆黎民?况且要是哪一天杨修也想在这王位上坐坐,曹操还不成了第二个汉献帝吗?留着他干什么,养虎为患,干脆杀了他,以除后患!其实,能读懂曹操心思的人只有杨修一人吗?非也,但只有杨修说出来了!都怪杨修一张臭嘴呀!俗话说得好:”蚊虫遭扇打,皆因嘴起祸”。说的都是真理。为人臣子,要看清自己的身份。诸葛亮比起杨修不知要高明多少倍,为何刘备能亲之信之?不能不说跟诸葛亮的智慧有关,一方面全力辅佐刘备,另一方面该糊涂的时候还得糊涂啊。
杨修之死,是杨修是没有投到一个名君。试想他如果在刘备的手下做事,会不会还是这样的结果?杨修之死,更是因为没有遇到一个好的时代。如果杨修生于当今时代,决不会是这样的结局!当今时代,是一个求贤若渴的时代,也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企业求贤,个人创业,都要求能张扬个性,尽可能发挥才能,所谓:“有德有才,提拔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作为个体,有德有才如何才能被发现?只有自己多多表现了。大学生这么多,就业率这么低,如何择优录用?自己不表现出才华,如何才能脱颖而出?因此,适时适度表现自己的才华成为一种必然。
作为当代学生,处于一个好的时代,要从杨修身上得到一些启示:首先要有才干。什么都不懂的人有何作用?杨修虽然死了,但杨修必竟是一个有才有干的人,事后曹操发现了自己误杀了杨修还厚葬杨修以弥补自己的过失;不能因杨修之死就认为有才华就一定是坏事。其次,要正确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从大的来讲,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只要是为人民谋利,就一定会得到人民的拥护,为国家为民族用尽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定会载入史册;从小处而言,可以创出一番个人事业来,有益于自己,有益于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