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淼罪案故事:如坠深渊》是一本由李淼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淼罪案故事:如坠深渊》读后感(一):一口气读完,除去案件本身,还有什么?
《李淼罪案故事·第一卷:如坠深渊》中,一共有10个犯罪故事。
这些故事都是真实的犯罪案例。包含了驱魔复生、食尸无罪、易容逃亡、暗网杀人、连环杀人等一系列的案件。这些案件都是曾轰动日本乃至世界,有一些可能你我早己听闻。但每一桩杀人案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自己从未想象过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离我们很遥远却又真实存在。作者李淼尝试用更全面的信息,还原案件本来的面貌。例如在佐川一政食人录中,罪犯逍遥法外的原因是涉及日法两国zf的公信力,国家机构尊严,才让他钻了这个漏洞获得人身自由。并不是坊间流言“他老爸用钱买通两国zf”这种无稽之谈。
在阅读第一个案件时,我就惊讶的合不上嘴!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这一切都是真的么?为什么会有这种事???很可惜,这一切确实是真实发生的案件,这本书属于纪实文学。恶魔的确堕落于人间了,甚至披着伪善完美的羊皮。这一桩桩案件,没有过多的逻辑推理,只是很真实的描写了案件本身和它背后的故事。却让我在不知不觉中被牵动情绪,一页一页翻过,堪称上瘾!
也有人会好奇,为什么李淼的罪案故事会写的那么好?一大原因不外乎于日本的罪案故事有大量卷宗、媒体报道、影像资料等,作者可得的资料来源非常广。《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一书中就详细的描述了媒体资料来源和背后的故事。除去犯罪故事本身,作者还带这我们了解了一个真实的日本,从风土人情到社会时代背景和大环境。再回归到犯罪人的本身,甚至追述到他的童年、少年时的经历。在“十九岁的少年”。同时,故事里还有受害人和他们家属的故事。有积极为已逝子女争取权益,要求犯罪者判死刑的,也有郁郁而终或者自杀的。杀人案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作者将这十个故事赤裸裸的展现在我们眼中,又将思考的权利交给我们每一位读者,让我们深思,犯罪到底因何而起?虽然大多杀人犯的的童年经历令人唏嘘,让人心生同情。但是,这并不是犯罪的理由。可以理解,但罪无可恕。
我非常喜欢作者李淼在自序中说的: “我只希望读者看完本书,可以增强识别危险的能力,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规避隐藏在表象背后的风险,生活得更安心,毕竟有些事既然已经发生,知道总比不知道强。” 朴实的言语,满满的真诚。在这里不得不夸一个,李淼是全中国最会讲罪案故事的人。
《李淼罪案故事:如坠深渊》读后感(二):《李淼罪案故事》教会我们:理解但不原谅,追看但不追捧
第一次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是一个暴雨天,本来想趁着下雨不能出门,好好地看看这本书,结果第一个故事读了刚有1/4,就出现了强烈的不适的反应,觉得外面的闪电暴雨都仿佛成了这本书的背景,书中被伤害者的那种无奈无助,都仿佛在眼前上映,他们本来是一个平静的家庭一个普通的家庭,可当他们被恶魔盯上,生活的轨道就发生了偏差,他们从此人生如坠深渊。 合上了书,盯着这本书的封面,我想我看懂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红色是我在阅读之前就能够理解的血腥,遍布封面的斑点就是暴雨的感觉吧,别人来说那可能只是一则新闻一个故事,可是对于深陷其中的人来说,那就是一场暴雨一个深渊。
非常佩服作者的文字功力,并没有一些惊悚的文字描写,看似平平无奇,可是作者善于选材,善于布局谋篇,硬生生地在那日常的生活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威压感,让人读了之后,仿佛头上有一种东西重重的压下来,逃无可逃,避无可避。这不是一本小说,作者也说这书里面全部都是真实的素材,可只要是做过饭的人都知道,同样的食材,就比如一只鸡,有人会把它煮的味如木材,有人会把它做得油亮好看却不好味,有人就能把它做成色香味俱全。李淼显然是个中高手。有人曾经说过,李淼是全中国最会讲罪案故事的人,我相信。
虽然合上了书本,但是那个故事的后续依然逗引着我,我对那一家人的命运充满了追读下去的欲望。于是选了一个太阳最好的日子,把自己和书安稳地放在太阳底下,我再次打开了这本书,继续来读第一个故事。 《消失的家族:北九州监禁案》讲述了一个家族被精神控制的故事。开始只是一个少女被卷入到了危险之中,随着故事的进展,家族中的全部的人都被卷入漩涡之中,在犯罪分子细腻的操作之下,在与外界完全失去联系的环境之中,一家人被分化被对立强化,先是彼此憎恨,后来自相残杀,当他们手上染上第一滴鲜血的时候,他们就如同递上了罪恶的投名状,一发而不可收拾。深渊向他们伸出了罪恶的邀请之手,他们不仅自己坠下深渊,还充当了把家人拉下深渊的帮凶。 73页的故事,细腻而有层次,让我们看到了精神控制的可怕。 2019年,北大女学生包丽自杀,她背后的精神控制的黑手逐渐浮出海面,大众关注的焦点从虐恋(SM)到PUA最后也到了精神控制,但是由于资料的缺乏,大众对这个事件中的细节缺少了解,尤其是对一个人是如何循序渐进的控制另外一个人缺乏了解,这就让人们有一种虽然了解但是难以避免的感觉,总觉得这个故事可能是个例。李淼这篇《北九州监禁案》,似乎能把包丽事件中那些被省略的环节补足,让我们了解精神控制的具体实施方法和它的可怕之处。 了解了病因,了解了病程,才能对症下药。 似乎懂得了李淼写作这些真实案件的初衷。有读者曾经问过李淼,为什么同样的一个罪案故事,李淼描写的会与大家在网上搜到的区别很大? 李淼的回答是因为他在做一个尝试,要用更全面的信息,还原案件的本来面貌。 作者长期生活在日本,对每一个故事都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阅读了大量的卷宗材料,收集了当时的媒体报道,分析了当时的影像资料,对相关人员做了有目的的采访,这些,都让他的文字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他没有从结尾倒推结果,而是耐心抽丝剥茧,细说从头。 这是他的特色,也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在写作罪案故事的时候,李淼尽量冷静,让自己像一个史官一样,把真实呈现给你,他不仅给了读者了解真相的机会,还给了读者思考的权力。这一点尤其重要。 已经发生的故事总是无可挽回,没有发生的故事却可以预防。李淼在前言中说了一段话,我想这是李淼的写作初衷: “我只希望读者看完本书,可以增强识别危险的能力,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规避隐藏在表象背后的风险,生活得更安心,毕竟有些事既然已经发生,知道总比不知道强。” 这是一个作者的良心,让我们为作者点赞。
这本书中共写了10个案子,都是在日本曾经轰动一时的案子,共同特点就是:受害者众、犯罪手法残忍,罪犯隐蔽性强,无辜感重。 最后这一点,我想特别强调一下。 这十起案子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凶手表面看起来很无辜。 比如第一个案件中,凶手到最后都主张自己无罪,因为他并未亲手沾染鲜血。再比如《木岛佳苗的东京梦》,由于作案者木岛佳苗本身形貌平庸,似乎人畜无害,实施那些残忍的手段时,又以爱情为名,这些都让他们在案发之后,本身主张无辜,甚至会引发社会上某些人的同情。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现在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我不以真实事件举例了,这个太敏感。我以影视作品来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看过电视剧《琅琊榜》,在《琅琊榜》中,有一个叫谢玉的人,这个人构陷妻子,出卖好友,草菅人命,有几万条无辜的性命死于他手,可是他在最后的自我辩称中,注入了爱情的成分,许多观众都被他带偏,认为他可以被原谅。我真的非常无语。
难道那些人命就只是数字吗?难道只有伤害者才有理想,才有抱负,才有爱情吗? 那些被他们亲手折断的花呢?那些被他们摧毁的人生呢? 最后也让我借作者的一段话来表明一下我的态度: 理解不意味着原谅,也不意味接受,更不意味着赞同与效仿。 说的太好了,这才是理解的意义。 黑夜给了你黑的眼睛,你要用它寻找光明。 我们要理解但不原谅,追看但不追捧。
《李淼罪案故事:如坠深渊》读后感(三):以案为鉴,可知是非:《李淼罪案故事》中所讲述的善与恶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斗,同样也会有犯罪。
人为什么会犯罪?中国古代经典启蒙教材《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说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差不多。只是由于后天成长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人与人之间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异。如果没有接触到好的环境和教育,就容易往坏的方向上发展,也就是“苟不教,性乃迁。”
而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则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的理论,认为犯罪者大都受种族和遗传的影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并罗列出犯罪者的外貌和行为上的一些特征。
不过,该理论是龙勃罗梭早期的理论观点。在龙勃罗梭后来的著作中,在遗传等先天因素的基础之上,龙勃罗梭又增加了形成犯罪的后天因素。他指出,后天因素与成长环境、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心理素质、自控力较差的人往往会受环境影响,模仿、学习自身所处环境中的不良行为,最终形成犯罪。
看来,犯罪事件的产生原因还是和环境有关。
当然,导致人犯罪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我们不能仅仅通过一个或几个犯罪事件就对所有犯罪事件的发生原因妄下结论。
生存、利益、欲望、情感、过失、冲动……或许都能够成为犯罪事件的导火索。
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与连环杀人
犯罪事件的性质固然是恶劣的,但如果要为犯罪事件也分个等级,或许连环杀人事件是其中最恶劣的之一。这种恶劣除了体现在对社会、受害者造成的影响上,也体现在犯罪者自身心理、手段的残忍上。
在《李淼罪案故事·第一卷:如坠深渊》中,李淼老师为我们列举了十桩发生在日本的恶性犯罪事件。这些事件在日本国内甚至在世界上的影响和知名度都是巨大的。
连环杀人、非法拘禁、强奸、诈骗……罪犯和嫌疑人之间所发生的的经过让每个看到这些犯罪事件的人都为之震惊,人性竟然可以坏到如此程度!
这些犯罪事件大都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这期间日本国内经历了“泡沫经济时期”,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衰退给很多国民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不过把该书中讲述的案件发生的原因归结于时代背景,并不完全正确。前文也说过,犯罪事件产生的原因还是和环境有关的。
那究竟是怎样的环境形成了这些罪犯残忍的性格,导致他们犯下如此惨绝人寰的凶案呢?
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孩子性格的形成往往是对父母的模仿以及受生活环境氛围的影响。而连环罪案的凶犯往往生活在单亲或者家庭成员关系并不融洽的环境氛围中。
“福岛驱魔案”中的江藤幸子,四岁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结婚后却因丈夫嗜赌而被引入“宗教”之中,后来又因丈夫出轨而受到刺激,才开始走上了犯罪之路。
“福田和子变身记”中的福田和子,同样是在四岁时,父亲与情人私奔,留下她和母亲相依为命。迫于生计,母亲靠卖身养家,且改嫁后再次离婚。自小受生活环境的耳濡目染以及缺失父爱后对异性的渴望,对福田和子后来的生活方式造成了深远地影响。
“群马少女失踪案”中的案犯大久保清,自小的生活环境则更让人感到震惊,父亲品行不端经常出轨,甚至与自己的儿媳妇有染。母亲在自杀未果后选择隐忍。大久保清在学校成绩不好,受尽同学歧视……大久保清从少年时就品行不端,犯错后被父母包庇,性格上的严重缺陷最终导致他犯下累累恶果,走向不归路。
“市川灭门案”中的关光彦,父亲奢侈嗜赌、家暴、出轨、借高利贷,在学校同样受尽同学欺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本应是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关光彦,自己也形成了残暴的性格。
“名古屋情侣被害事件”中的六名案犯,也几乎都是在单亲、贫穷、无人管束的环境中成长。
除了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且与家庭环境因素也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诈骗集团、黑社会、毒品、色情场所,很容易吸引这些无人管束、性格有缺陷的人,不能明辨是非善恶,对法律没有认知,甚至在道德上也毫无底线。
说到社会环境,在《如坠深渊》中,李淼老师讲述的不仅仅只有凶犯和他们犯下的罪案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李淼老师从不同角度为我们展现了日本国内的某些社会现象。
“北九州监禁案”是最让笔者感到震惊的案子之一。该案的时间跨度之长,受害者之多,犯罪手段之残忍令人震惊。同样,该案最令人震惊的除了凶犯,受害者的行为也令人匪夷所思。凶犯松永太的骗术在现在看来其实并不精妙,但却能骗到如此多的受害者,或许和受害者本身的性格有关,爱面子、懦弱、自私……松永太用身体上的折磨让受害者心理上彻底崩溃,沦为让凶犯任意摆布、毫无反抗能力的牺牲品。假如他们能够勇敢一点,合力反抗一下凶犯,或许事件的结局就不会这么悲惨。不过,对于没有身处现场,感受到那种痛苦的笔者来说,这样的想法也仅仅只能成为一种“假如”吧。
“福岛驱魔案”同样和监禁有关,但该案的凶犯江藤幸子是用了宗教以及受害者的迷信。在渴求解除病痛、消除厄运、过上好日子的平民百姓眼里,江藤幸子无异于“神”一般的存在。正是利用了这些迷信的习俗,江藤幸子骗取了受害者的信任,最终又夺走他们的生命。
除了诈骗和迷信,《如坠深渊》中还讲述了日本国内的更多黑暗面,我们也可以在很多其他的影视和文字作品或资料中看到这些现象: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诈骗、未成年犯罪、校园霸凌、家庭暴力、法律法规不健全、黑社会团伙、毒品泛滥、道德伦理缺失、色情场所的泛滥等等。这其中,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不单单是日本国内需要关注的问题,也是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应该重视的问题。未成年人为什么会犯罪?犯罪之后应该怎样去应对?刑事处罚的力度是怎样的?还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和大力气去摸索和研究。
是与非、善与恶
在古今中外、世界各地其实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事情在发生,西方国家由于文化差异较大,我们暂且不谈。作为隔海相望的邻居,发生在日本的这些事件其实也能为我们起到警示的作用。
不过我们不能仅通过这些案例就说社会上的整体风气都是如此。这个社会上的好与坏、善与恶都是对立存在的。与所处环境,所受到的教育,宗教信仰以及个人对法律、道德的认知是分不开的。
以前看过日本作家佐藤光郎写的一本书叫《与恶魔对话》,书中以奇特的角度向读者阐述了“善与恶”、“是与非”之间的关系。
“有恶魔就会有天使,有悲伤就会有喜悦,有不幸就会有幸福,有好人就会有坏人……它们相互对立且势均力敌,缺一不可。就如同一枚硬币拥有两面,哪怕把硬币变得再薄,只要它存在,那么硬币的两面就永远存在。如果要消失掉其中一面,那么整枚硬币也将随之消失。同理,如果让“恶”消失,那么“善”也将不复存在。”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秋千法则”:坐秋千摇摆体验的人,会随着秋千的摇摆前进,后退。就如同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前进、后退”,“善、恶”,“是、非”等等对立面一样。当秋千前进到顶点,就会向后退,后退到顶点,就会重新前进。秋千的每一次前进和后退所做的行为,都是在为向相反方向运动而积攒的力量。同理,“善”的力量积攒的能量到达顶点,就会后退向“恶”,而“恶”的力量到达顶点,则会反之走向“善”。所以只要存在,“善恶是非”总是在不断地反复轮回。
就比如好人做好事越多,心里面会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会越大,因为在他眼中呈现的都是自认为的“恶”,所以他们才会做自己自认为是“善”的好事。而当这种“善”积攒了一定的力量到达顶点,这种“善”就会发展成“恶”。
坏人做坏事的例子则反之。而至于什么是真正的“善和恶”,则需要交给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去寻找这个没有答案的答案。
而笔者个人对于“善和恶”的理解是“感同身受”。
“因为我受过这样的苦,知道痛苦的滋味,所以我不想让其他人也经历同样的苦。”
“凭什么只有我一个人感受痛苦?这不公平!我要让其他人也体会同样的苦!”
两种不同形式的感同身受,形成截然不同的性格和人生。只有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
法律约束我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而道德让我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李淼罪案故事:如坠深渊》读后感(四):一本书,带你走进日本文化与精神的阴暗面
1. 奥运会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综合体育盛会,而刚刚闭幕的东京奥运会也不例外。虽说因疫情原因此次东京奥运会不得不延期举办,同时展现“幽玄、物哀”的表演也因过于晦涩而广受诟病,但整体过程还算顺利。可是,就在此次奥运会即将结束之际,身为举办地的东京却发生了一起极其恶劣的犯罪事件!
八月七日晚间,中新网援引日本放送协会(NHK)的报道称,当地时间晚上六点左右,一名男子突然在东京世田谷区中的一辆地铁上发动无差别袭击。该男子手持一柄短刀,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对列车内的乘客展开无差别攻击,连续劈砍了十位乘客,其中一名女大学生更是被其砍成重伤。歹徒在行凶后立马逃离车厢,其他乘客旋即报警,最终此人在一个半小时后被警方抓获。
据东京都警视厅介绍,据歹徒本人招供,他在当天白天在某家商店偷东西时被店员发现并举报,于是便对该店员怀恨在心。当晚,他携刀具、油和打火机,想要报复该店员,却不料商店已经打烊关门。于是歹徒便选择在地铁上行凶发泄,并试图在地铁上点燃车厢,不过并未成功。据他本人透露。之所以会犯下如此罪行,是因为他认为“杀掉所有人都可以,只要看到幸福的人我都想杀死”。
而事实上,2019年由英国杂志《经济学家》的调查部门公布全球最安全城市榜显示,世界主要城市安全性排序中日本东京位列榜首。那么为何在“数字安全、卫生安全、基础设施安全和个人安全”四个维度综合评分中如此安全的日本东京,竟会发生如此惨绝人寰的恶性事件呢?
此次由磨铁出品,《日谈公园》客座主播、日本罪案研究专家李淼创作的《李淼罪案故事:如坠深渊》一书将从十个真实的日本罪案出发,借由大量卷宗材料、媒体报道、影像资料及相关人员采访,将一件件毛骨悚然的杀人往事还原在读者面前的同时,也徐徐揭开了日本文化和人性中阴暗面的神秘面纱。
人们读罪案实录类的作品,多少会抱着一种猎奇的心理,但李淼笔下作品的核心却并不在此。为了展现犯人的凶残,文中确实会对作案经过、作案手法以及死者所受伤害加以说明,但是他在讲述这些内容时,往往会采取客观冷静的旁观者态度,既不会过分渲染案发时的恐怖与残忍,也不会特意去描述作案手法的血腥与暴力,更不会刻意对犯人进行任何艺术的加工与丑化,只因为他创作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挖掘案件的真实面貌,而非利用“大量残忍描写、耸人听闻的死状、猎奇的笔触,将一件件不幸案件娱乐化”。
但是这些“猎奇”元素的缺失并不意味着故事本身会变得乏味可陈,作者在讲述的过程中巧妙地借用了悬疑类小说的手法,或通过倒叙、插叙的故事结构,或通过抛出疑问、巧设悬念、合理反转的写作手法,使得每篇文章在悬疑四起、剧情跌宕起伏的同时,也拥有了绝佳的节奏感,让读者忍不住要将其酣畅淋漓地读完,并在其后仍然感到意犹未尽。
诸如在《消失的家族》一篇中,作者便在开篇制造了好不容易逃出犯人魔掌的恭子,又再度被其轻松抓回去的桥段,致使读者在整篇文章的阅读过程中,始终对其可能迎来的不幸忧心忡忡;而在《诀别之章》一文中,作者更是一上来便抛出八位妙龄少女的失踪信息,让人不由得疑惑犯人是如何在一个月内残害如此多性命的。
因而,《夜行实录》系列的作者徐浪在序文中称,“(这本书)就像读尤·奈斯博的悬疑小说一样,非一口气读完不可”,看似多少有些吹捧之嫌,但实际读后你会发现确实如此。
而通过对犯人成长环境、当时日本社会环境以及日本文化进行深挖,使读者能够理解——但无需原谅和接受——犯人做出这一切的原因,则是本书最特别之处。
其一,原生家庭在每个人成长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有些人的不幸正是源于他们生活在极度糟糕的原生家庭里,因而作者在这本书中同样将其作为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通过探寻他们的成长诡计,从而了解其内心无视人命的冷漠背后的原因。
诸如《伸向黑夜的毒手》中的主犯神田司从小受到父亲暴力殴打,因而他在审判时对于自己的杀人行为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而《十九岁的少年》中的关光彦,更是成为了父母双方的出气筒,从小就生活在家庭暴力之中,因而他在杀害柳泽一家时极其残忍,因为在他看来,暴力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
相比之下,《诀别之章》中的犯人竹村光雄则因怪诞的家庭走向了另一个方向,他的父亲常常与邻家女性纠缠不清,甚至不惜对自己的儿媳下手,而他的母亲则对其过分溺爱,不仅喜欢将问题归因为别人的错,更是不惜帮其作伪证,最终铸就了竹村光雄不计后果地想要满足自身占有欲的性格。
当然,原生家庭并不能成为所有恶性犯罪者的“背锅侠”,诸如阿根廷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人犯Robledo Puch便没有不幸的原生家庭,更没有经济上的重大缺口和精神和心理上的疾病。本书中也介绍了一些因为个性原因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像是《消失的家族》中的松永太之便是因为其“自命不凡”的性格,而《在冥海中沉浮》中的胜天清孝则是因为偷窃的恶习难改。
其二,日本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特殊性,也同样成为了孕育犯罪的温床,为他们实施残暴的计划提供了便利,因而作者将其作为了分析犯人走上犯罪道路成因的重要依据。
诸如《等待复苏的尸体》中江藤幸子之所以能得手的根本原因,同日本人的宗教信仰及松散的民间宗教制度密不可分,而《新世纪魔女审判梦》中提到的约会网站,同样成为了帮助其海量筛选被害者的温床。另外,《逃往的一生》讲到的日本黑社会内斗、《十九岁的少年》讲到的菲律宾女孩大量流入日本从事陪酒服务,以及诸多篇章中提及的风俗业盛行之事,都或多或少成为了犯罪实施的助推剂。
而最让人惊讶的还是《诀别之章》中的那些少女,在面对竹村光雄竟口径一致撒谎声称自己有亲戚是警察,结果反倒激怒了对方促成了自己的死亡。或许警告对方确实是弱者保护自己的手段之一,但是这终究不是一种智取的手段,事实上,书中绝大多数受害者在面对危险时要么过分反抗要么过分妥协,既缺乏自我防范意识,也不会及时巧妙地向外求救,致使其最终落得任人摆布的下场。而《消失的家族》恭子正是学会了迎合凶手,让对方放松警惕甚至对自己开始信任,才最终逃了出来。
其三,作者借由书中的案例,对日本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在《逃往的一生》一文中便涉及追诉时效问题,而《十九岁的少年》中则指出了未成年犯(不满20周岁的犯人)量刑从轻的问题。
事实上,以上两个问题同样也是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喜欢探讨的内容,诸如雫井脩介《检察方的罪人》便涉及追诉时效问题,而东野圭吾的《彷徨之刃》、宫部美雪的《刑警之子》等作品皆对未成年犯的量刑问题进行了探讨。
正是因为法律上存在的一些缺陷,使得正义无法得到彻底的伸张,《无罪恶魔》一文中的案例便是典型,由于法国顾忌颜面不愿将食人魔佐川一政的杀人证据移交日本警方,导致被遣返回日本的凶手始终无法定罪,甚至出现了任由其逍遥法外的状况。
不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缓刑的目的——与其一下让其彻底了断,不如让岁月慢慢折磨他们的神经,这确实能达到“让死刑犯痛苦、让犯罪分子畏惧,以及警示世人的作用”。
当然除以上说的几点外,作者还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对书中的案件进行了解析,像是《等待复苏的尸体》中关于心理暗示和安慰剂效应在案件所起作用的说明,以及《诀别之章》中有关杀人犯竹村光雄与妻子大久保浩子之间情感的分析,都极大地帮助了读者从更多的角度去理解这些事件的始末,从而对整个案件有更加客观公正的认知和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案件的出现,同样成为了日本文学创作素材。由唐十郎创作,以佐川一政经历撰写的《佐川君的来信》曾荣获1982年的芥川奖,荷兰作家伊恩·布鲁玛在其作品《日本之镜:日本文化中的英雄与恶人》中也提到了这部作品:
在伊恩看来,日本人之所以会推崇这样一部作品,跟日本“鼓励人们在幻想中释放暴虐冲动,而在真实生活中加以打压”的维持秩序手段有关,只不过“郁积的情绪会爆发,甚至连日本的规矩偶尔也会失灵”,因而常常出现极其恶劣的杀人事件。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会美化犯罪,有时候作家们也会巧妙地将这些罪案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并用自己的文字发起对命运的反抗。
譬如叶真中显在《绝叫》一书中,依托于《新世纪魔女审判梦》一案以及日本习俗和法律存在的漏洞,创造出了一个和木岛佳苗骗局同样的连续杀人骗保行为,只不过在这本书中,主角铃木阳子更多是因为迫于生计而实施诈骗,并未真正实施杀人行为,因而小说作者最终给了她重生的机会。
而我孙子武丸在《修罗之家》(修羅の家,2020)一书中,则借鉴了《消失的家族》中松永太囚禁续方家众人的剧情,很多内容同真实事件极其相似,只不过最终主角爱香在恋人晴男的帮助下以一己之力成功推翻了女魔头的统治,并且她的家人也全都活了下来。另外,借鉴了这个案件的小说作品还有誉田哲也的《野兽之城:北九州岛监禁杀人事件》和栉木理宇的《寄居蟹之女》等。
或许这些美好的结局所要表达的,是人们虽无法避免厄运的降临,但终究希望能以自己的力量战胜一切,重拾美好的愿景。
可怕的犯罪已然发生,我们终究无力将其改变,但是像李淼这样的作家,却在以自己的方式不断提醒人们不要轻易忘却曾经的恐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罪案实例无疑能帮助我们增强识别危险的能力,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规避隐藏在表象背后的风险,从而生活地得更加安心。